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书画印交流第一人】---张福恒

(2013-07-18 10:54:06)
标签:

人文/历史

知识/探索

金石

第一人

心性

分类: 书画评论

纵横有象物我忘

——走进张福恒的篆刻艺术

娄晶舜

 

    写张福恒,是一种冲动。这是我欣赏了他的篆刻作品之后,出自心底的一种冲动!这种冲动一下子牵引了我的责任,我必须写他!探寻他!走进他!

    从“道法自然”这枚印章着眼,一帘一帘欣赏他所篆刻的2000多枚印章,你会与福恒本身一样,进入“纵横八极,物我两忘”的艺术境地。

    “纵横”使然,是凭借着他的思辨力操纵着刀斧之功。“颠人玉金游艺”(图1)印,

http://s5/mw690/90aee3a0ge1c05d183d14&690

(图1)

“人”、“玉”、“金”字体弱小,三字“合纵”形成对“颠”字的有机抗衡;“游”字偏大,“玉”字偏小,一强一弱,两字“连横”,以破获众弱,形成谐和。“合众弱以攻一强,支一强连络一弱”,这是纵横家的谋略。欣赏他的篆刻作品,知大局,细揣摩,会机变,靠智勇,善决断,开合有度,纵横有象。

    福恒篆刻风格的暴露,一眼便在他的篆刻作品中找到注脚。剑戟刀枪,雄健豪猛。“挨、崩、挤、靠”,又“让、琢、散、闲”,似切肤解牛之便,又威风八面,世事无常。

    “老到”是对篆刻家惯常的评语,但丝毫看不出福恒的篆刻作品中因循守旧的陈迹。他的每一枚印章,仿佛一人执凿,一人抡锤,刀砍斧劈,审时度势,既精达又犷放。

     这种功夫底蕴来自于传统的依恋与凸脱。

     临《张迁碑》成为他的坚守。《张迁碑》作为汉隶中的奇葩,篆法遗留,饶有古意;重心下移,拙朴憨厚,错综揖让,奇趣异生。因此,福恒的许多篆刻作品在笔法上保持着汉隶方拙朴茂,凌厉刚健的博大气象和自然意趣,应列入他最能体现健劲雄强一路的作品。你看他的构思和用刀,完全剔除了精丽典雅、文质彬彬的匠心意味,率真雄沉,刀刀可见。

     我最欣赏他的篆刻作品是奇古深朴,诡谲多变,进入“全无刀法”之境。这正象《曹全碑》一样,舍除汉碑蚕头燕尾,左右规矩之要,践行楷隶之变的超前意义。因此,福恒的许多篆刻作品在风格上呈现着线条浑厚敦劲,拙巧融通的审美构想和探究味道,应列入他最能体现天真烂漫一路的作品。

     看得出,福恒在笔法上下过苦功夫。每一刀下去,每一根线条出来,方中藏园,园中寓方,仿佛千年风化之苍朴金石气。结体上看似一任天然,憨态可掬,但挪让呼应,左顾右盼,“道法自然”。在章法上毅然甩脱平均摆布,大小一致,中规中矩的图式范例,大小参差,斜正互用,疏密有致,一派生机昂然景象。

     临汉砖铭文成为他的至爱。从而使印章的篆化和印化两难取法融为一体,力求“印外求印,印以书出”的印章理据探索,形成刀法刚劲古朴与结体率真天成的价值取向。一枚枚印章,看似朱笔书于石面,不雕不琢,天意求工,一任天成,但仿佛磨刀霍霍,斩钉截铁。

     汉砖铭文,无论是模压还是刻画而成,本身就具印章图示。福恒是不是找到了一种篆刻艺术的捷径模式,他没有。唯一的捷径就是苦苦的临摹,苦苦的等待。临《急就抓传》砖、《公羊传》砖,这些民间工匠中通于文墨的书手所刻的砖文,精致细腻,含蓄深沉;曲直结合,方劲沉着;敛放有势,平直朴实;交错穿插,生动丰富。所以,福恒的印作,把这些品质拿来,使每件作品创新成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个体。而在每枚印章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协调和谐,特别是在营造复杂的空间中,形成对比、穿插、构合态势,有的密不容针,有的疏可走马,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独具慧“刀”。

     福恒治印一面靠“刀”,一面靠“思”。没有思索的“刀”是盲目徘徊的“刀”,只有思索的“刀”才是智慧俱进的“刀”。

    “物与神游”(图2)这方印章,他一见到印文,立即想到了老子与庄子,老子施法自

http://s10/mw690/90aee3a0ge1c05f320089&690

(图2)

然,道生万物。庄子本性师心,自适其适,主张内心的宇宙与外面的宇宙高度的统一,以达“神游外物”,外在形制与内在精神高度统一,“天人合一” 。有了这个认识,如何将篆刻内容与篆刻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最佳表现效果,他有他的“思索”。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厥之下”,把握形制,还要在道之本身去寻找,也就是在印文本身去挖掘。庄子《养生主》中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里,“神”是一种非自觉的,正所谓“无中生有”,这种“神”是在无意识中升华而出的。想到这里,他一反常用的横折线条,采取圆融弧线,将小篆与大篆结合起来,取其圆融和气之意。“随心所欲不逾矩”,以“道生一”为主导思路,既呈现天地混沌“一”片之形势,又反映内部激烈对撞之精华,为生“清”“浊”二气做准备。因此,定位在“一”,四字皆取圆融之形,和谐一片,而又各自运动,对撞相生。并采用疾利刀法,彰显力量。弧线切割,任意走刀,任其自然。每个字的外形,取阴阳鱼之意。四个字加外方之边框,恰合五行之道理。

     这种印文内容与主题思想的表达融通是艰辛的。不了解中国书法史,不了解中国美术思想史,拿起刀也会无从下手。他对印学理论的研究为他的篆刻构思的捕捉打下了“思索”的坚实基础。他总结过:“魏晋铸造印章大为减少,印以錾刻为主流,这种现象应与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以及频繁的战乱等关系密不可分。錾刻,用刀直接在印面上錾琢,增加了刀的趣味,在保全了汉印的优良因素的情况下,突出了刀琢印迹,使得原本略显呆板的汉印增添了无限生机。印面章法更加灵动活泼,道家的阴阳思想,在魏晋印章里得到了十足体现。结字的开合夸张,奇诡异趣;刀法的雄健奇肆,瘦劲通神;章法的虚实呼应,极致精微,皆超越前人。”因而,在张福恒的篆刻作品中,时常可以领略到先秦古玺的古拙之美,秦印的谨肃之美,汉印的俊丽之美,魏晋的神韵之美。

     这些思索不是别的,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篆刻,既雕又琢者,一在技艺,二在心性。勤学苦练可长技艺,学养深广可养心性。技艺生面目,心性长精神。”他的思索就是“心性”,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一种刻意的空想,是拿起刀,拿起印石时,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在方寸之间,追求一种恣意率真而又洒脱自然的艺术情怀。

     张福恒的“心性”与他的品格流露一样表里如一。庄子说:“真者,所以受运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篆刻家不是圣人,但可以至真至不俗。固而,福恒有一种“超越”,“大气”,“冲掘”的本性在释放。用诗词练“心性”,寄情怀。他在《登东山》中写道:“五华天表览众山,万户鲁境小如盘;到此已穷千里目,岂料才上一层天。…… 抬眼疑是青天路,踏脚既上彩云端;极目四野风振衣,天地为我化万千。”微型的篆刻艺术“超越”着历史的时空和过往的来客,他在篆刻艺术的历史坐标中寻找着独特的立足之地,更上层楼,化“法” 为我。

     当然,他不仅仅是“诗言志”者,他用诗意捕捉着篆刻理念,指引着篆刻艺术。他自作的《雨中作画》云:“闲来漫天画逍遥,拈却珠峰做笔梢;揉碎乌云大泼墨,须臾纵横千万条。”怪不得时常可以看到他张狂、恣肆而皈依自然的印章作品,他对篆刻艺术的追求,有着自己的雄略遐想。他在《咏秋》中写道:“苗圃园花悄无踪,昨夜清唱小凋零;欲借马良神笔来,挥洒春光四时同。”他在追求一种艺术修为精深者的情趣状态,走到心怀玉宇,驰游山水,吐纳万古,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审美意趣和文化构想终究会实现。


 http://s13/mw690/90aee3a0ge1c4a0f6958c&690                                               观自在


http://s3/mw690/90aee3a0ge1c0a14fdde2&690

http://s11/mw690/90aee3a0ge1c4b062928a&690                                              

                                              牧 云


http://s13/mw690/90aee3a0ge1c4b11a9c3c&690                                           

                                              见素抱朴

http://s3/mw690/90aee3a0ge1c4b1cb6752&690
                                              宝林门下



http://s16/mw690/90aee3a0g7cf9aa89574f&690
                                             壶山


http://s1/mw690/90aee3a0ge1c0b03fb560&690
                                             猫耳洞人
 
       张福恒,1968年4月生,字知行,号片野斋主,别号三家村儒,山东省济宁人。1991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先后从事企业管理,机关干事。2004年入住北京画家村为职业书法印人,798艺术区签约工艺美术师,余幼承家学,博览诗雅,读墨临池。及长,拜济宁书法名宿孙征禄先生为师。习篆隶之法,渐得悟性,识水墨之乐趣,知法书之精神。习书之余,攻习篆刻,秦玺汉印,摹临千方,秦汉神韵,尽藏于胸。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家协会交流会员。作品曾受到冯其庸,曹利华,李宝林,陈传席,石开,范正红等先生的指导,赞誉。现为职业印人,主要从事名家书画交流,以艺易艺,成功为全国2000余名知名书画名家治印。被网友誉为【中国书画印交流第一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