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及十六罗汉图--丁观鹏
(2015-02-03 15:13:31)
标签:
文化丁观鹏十六罗汉图释迦及十六罗汉图杂谈 |
释迦及十六罗汉图
关于罗汉,世间一般有十八罗汉和十六罗汉的说法。佛经中说,十六罗汉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在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受佛祖嘱托,在人间继续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他们不入轮回,食天人供俸,常驻人间。
所谓十八罗汉,是加上两位尊者,宋有人说是迦叶尊者和君徒钵叹尊者,乾隆说是降龙(迦叶尊者)和伏虎(弥勒尊者),而藏传佛教也有另外的说法。
中国古代画罗汉,比较著名的是五代时期的贯休,明代仇英,以及本文即将提到的清代著名人物释道画家丁观鹏,而他们三位画的都是十六罗汉。
由丁观鹏执笔的释迦及十六罗汉图条屏于绢纸上,工笔重彩,乾隆皇帝亲笔题诗,由清朝书法造诣极深的大学士汪由敦誊抄,再由乾隆的佛学导师三世章嘉国师列序,含首张释迦摩尼文佛像和十六章罗汉像,一共十七张,是目前清朝佛像画中的极品。每一张正上方都有红字表明的佛像梵文名称,左下方是佛像的汉字和赞文,另丁观鹏印章以及“乾隆预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鉴赏”“秘殿珠林”五个印章,参与此画的四人,以及乾隆加上的这五个印章,如此隆重和高调的认可,也可见的此画非同一般。
画中罗汉造型生动,亲切迷人,或面目庄严,或张口含笑,或低眉蹙眼,或昂首凝神,无一不鲜活淋漓,画家的严谨工整,以及超凡的技艺和构思一览无余。
清代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最多,画佛像的自然不少,主要和乾隆皇帝个人喜好有关,乾隆喜罗汉,并且对罗汉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在最后一张罗汉画的左上角有一篇很长的跋文,是关于乾隆皇帝对十六罗汉的解析和认定。
罗汉是人间的修行的佛,无烦无恼,不经轮回,是凡人修行的最高果位,乾隆自认为自己已经达到罗汉的境界,所以在这种情愫的引导下,他对罗汉有很深的情节,这也是他在罗汉文化中的所得的。罗汉对于他修身齐家治天下,以及长寿各个方面有深远影响。
1757年,乾隆二次南巡,在杭州西湖拜访圣恩寺,第一次看见由五代贯休所做的十六罗汉图,欢心甚悦,便立刻命画师们临摹下来,经过一一比对,由丁观鹏所画摹最似贯休,丁观鹏也由此甚得乾隆宠爱,清朝宫廷画家里面,丁观鹏的地位非同一般,秘林珠宝收藏两幅丁观鹏的作品,一幅“摹贯休十六应真像”以及乾隆御笔题赞的“十六罗汉像”,都是临摹贯休的风格。而这两幅和此“释迦及十六罗汉像”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它们多了两个印章“秘殿新编”和“收藏地印”。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猜测,作品要进入乾隆的最高馆藏地,必须要有七个印章,而“释迦及十六罗汉像”也就因为缺少最后这两个没有进入秘殿珠林。
在我们今人看来“释迦及十六罗汉像”,一点不逊色与贯休以及之前的任何一位画佛像的画家,时至今日,它甚至可以说是后无来者。贯休处在五代时期,战乱环境,僧人的特殊身份,让他对于佛像,以及整个时代对信仰的探索的过程有不可磨灭的印迹,何为佛?何为神?大家都相信这世界是有佛存在的,但是他们是什么样子,并没有人说得清。于是贯休就依照自己的臆想,灵感和梦想创造了他们的样子,在贯休的笔下,罗汉们都是奇形怪异的,他们大大区别于人的形状。
而丁观鹏的这幅没有进入秘殿珠林的罗汉图,却完全不像前朝,他们和生活上的人并没有多大的差别,面貌祥和,神情亲切,人物生动,色彩艳丽。恰恰是丁观鹏这种不类贯休的亲民,无异特点,彰显了丁观鹏个人风格的形成,同时也是他对禅学,对佛的另一种思考,现在看来,是更加接近“罗汉是世间修行的佛”这一特点。
关于佛和禅修的主题思考,清朝和五代,和明朝有很大的不同,这在画家笔下的佛像图里面就可以看出。关于此幅作品没进入最高收藏殿,也和乾隆的喜好有关,乾隆尚古,好古,认为古代的画家比身边的画家有水平有境界,因此,他的这一喜好,自然影响了他对眼下新思想和新表现手法的接纳。在秘殿珠林里面,乾隆亲自为自己收藏的罗汉以及佛像图做点评和赏鉴,仅贯修的作品就点评五十多次。当然,乾隆作为满族人,他的爷爷和爸爸之前都在忙着收复失地,扩张领土,巩固江山和政权,没有在文化和文艺上对民族进行锻造,所以作为马背民族,既体现了乾隆对汉文化的尊敬和崇拜,又体现了他对当下艺术家和自己的不自信。
不过丁观鹏是一位有思想和魄力的画家,他虽然知道自己的上司好古,好贯休风格,但是自己还是愿意大胆尝试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许他早就明白,时代不能及时给予他的肯定和认可,但是时间一定可以。如今看来,他是对的,他也作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