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网发布的对康美药业的质疑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公司研究 |
康美药业质疑,限于篇幅,不再转载
研究:北京中能兴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证券市场周刊研究员 高荣华
采访:证券市场周刊记者 封莉
http://xueqiu.com/5210774343
附加:发表于2012年七月份的个人质疑。
http://xueqiu.com/6850139868/21997188
http://xueqiu.com/6850139868/22004293
1、康美到底赚不赚钱,有多赚钱?
康美的战略让人看了热血沸腾,全产业链,垄断定价权,向快消品进军。如果真能做成,无疑这是一个中药流 通帝国。表面上看,公司扩张步伐神速,加入品牌药企沙龙(APS)、与人保牵手似乎都能佐证它的江湖地位。但就是这样一家前景看好的企业,收购的资产盈利 缓慢,旗下在建工程长期拖延,大股东醉心于在主业之外做各种投资。请问这符合常理吗?
在康美的主业中,中药材贸易的真实情况外人是很难调查清楚的,至于中药饮片为何有这么高的毛利率,至今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看过菊皇茶在北方市场的销售,我对它的快消品业务也没什么信心。
康美原来在资本市场上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公司,它的财富传说基本是从06年大举增发扩张开始的,而真正出名的是09年大规模囤积三七并获得暴利。
看一下康美上市以来历年的现金流量表:
http://xqimg.b0.upaiyun.com/1388aebc3e07a3fe410bfe56.jpg!custom.jpg 查看原图
它的自由现金流在多数年份里为负,而且在06年大举扩张之前就这样了。所以我不禁要问,康美真的赚钱吗?但康美无疑是有钱的,因为自上市以来,它总共从资本市场募集了94.23亿,其中股权融资69.35亿,而累计现金分红仅9.18亿。
有谁能告诉我,康美的有钱究竟是赚的钱还是圈的钱?
2、大股东在上市公司之外到底干了什么?
一 面是账上躺着巨额现金,一面还有10多个亿的短期借款。如果账上的巨额现金是为中药材贸易和后续项目的资本开支准备,那么10多个亿的短期借款能否用维护 银行关系解释?如果能够解释,那么控股股东康美实业质押了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60.75%用什么解释?许冬瑾之母许燕君一季度抛售上市公司股票 1164万股用什么解释?
在大股东的关联企业中,普宁市金信典当行和普宁市汇金小额贷款公司都是从事资金出借业务的,普宁市信宏实业、揭阳市信宏资产、深圳市博益投资持有的多个上市公司股权合计市值接近55亿,还有被我挖出来的疑似大股东影子公司的深圳市丰汇润投资从事的是房地产业务。
原来有投资者质疑康美在各地收购中药材市场搞开发是从事商业地产,管理层不承认,现在被发现可能还从事了住宅地产。诚如柴迷兄所说,普宁那几个小摊子用不了几个钱,但最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他另外还干了什么。不然怎么用的了这么多钱。
http://www.jynews.net/Item/228071.aspx当地的新闻里说康美要建一个什么“康美普宁国际药品城”,计划总投资36亿元。也不知道是上市公司投的还是大股东投的,没见公告过。
3、如果虚增固定资产的怀疑被证实,窟窿到底有多大?
A 股的大环境已经这样了,所以投资者太过苛刻也没什么意义。但我看到的康美物流港和康美医院已经有这么大的出入,我不知道其他的项目是什么情况。所以,我真 正的目的不是想跟大股东矫情说我怀疑你偷了我的资产,我要求你吐出来。而是我想知道,如果我的怀疑成立,这个漏洞有多大?毕竟10块钱偷1块,跟10块钱 偷6块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4、存货能不能看?
我得承认我只是个中小投资者,而且现在把持有的股票也卖了,犯不着上市公司 大动干戈为我打开库存。但是在我接触过的康美的投资者或研究机构当中,除了某大牌券商分析师说自己看过库存之外,没有其他人实际见过,更别说盘点过。无论 囤的是三七、虫草还是人参,囤货的目的总是为了高价卖吧。既然08年就已经开始囤货,那说明这时的库存就是个异常值,怎么几年下来不见少还翻了好几倍呢? 难道都不卖的吗?
我碰到过的一位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告诉我他有朋友09年的时候拿了大量的康美的股票,去上市公司调研要求看库存,可是公司 不让看。去年12月在电话会议中许副董事长倒是说可以打开后台让投资者看,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真的去看过。存货本来就是上市公司容易造假的地方,如果真的没 问题,就别那么讳莫如深。
5、为什么把细分信息隐藏?
2011年年报将原本细分的主营业务数据合并成中西药等大类数据,而且将应收账款前五名客户、前五名销售客户的具体名称等重要信息隐去。如果是为了保护商业秘密,为什么这些数据前几年可以公开,现在就不行?
当年银广夏造假被揭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人查了它的应收账款第一大客户,发现人家的主业跟银广夏根本对不上。现在康美把这些关键信息一藏,我们查都没法查了。
以上是我对康美主要的质疑,不代表我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上市公司确实造假。我希望上市公司或其他资深投资者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否则它就真的很可疑。
研究:北京中能兴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证券市场周刊研究员 高荣华
采访:证券市场周刊记者 封莉
http://xueqiu.com/5210774343
附加:发表于2012年七月份的个人质疑。
http://xueqiu.com/6850139868/21997188
http://xueqiu.com/6850139868/22004293
1、康美到底赚不赚钱,有多赚钱?
康美的战略让人看了热血沸腾,全产业链,垄断定价权,向快消品进军。如果真能做成,无疑这是一个中药流 通帝国。表面上看,公司扩张步伐神速,加入品牌药企沙龙(APS)、与人保牵手似乎都能佐证它的江湖地位。但就是这样一家前景看好的企业,收购的资产盈利 缓慢,旗下在建工程长期拖延,大股东醉心于在主业之外做各种投资。请问这符合常理吗?
在康美的主业中,中药材贸易的真实情况外人是很难调查清楚的,至于中药饮片为何有这么高的毛利率,至今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看过菊皇茶在北方市场的销售,我对它的快消品业务也没什么信心。
康美原来在资本市场上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公司,它的财富传说基本是从06年大举增发扩张开始的,而真正出名的是09年大规模囤积三七并获得暴利。
看一下康美上市以来历年的现金流量表:
http://xqimg.b0.upaiyun.com/1388aebc3e07a3fe410bfe56.jpg!custom.jpg 查看原图
它的自由现金流在多数年份里为负,而且在06年大举扩张之前就这样了。所以我不禁要问,康美真的赚钱吗?但康美无疑是有钱的,因为自上市以来,它总共从资本市场募集了94.23亿,其中股权融资69.35亿,而累计现金分红仅9.18亿。
有谁能告诉我,康美的有钱究竟是赚的钱还是圈的钱?
2、大股东在上市公司之外到底干了什么?
一 面是账上躺着巨额现金,一面还有10多个亿的短期借款。如果账上的巨额现金是为中药材贸易和后续项目的资本开支准备,那么10多个亿的短期借款能否用维护 银行关系解释?如果能够解释,那么控股股东康美实业质押了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60.75%用什么解释?许冬瑾之母许燕君一季度抛售上市公司股票 1164万股用什么解释?
在大股东的关联企业中,普宁市金信典当行和普宁市汇金小额贷款公司都是从事资金出借业务的,普宁市信宏实业、揭阳市信宏资产、深圳市博益投资持有的多个上市公司股权合计市值接近55亿,还有被我挖出来的疑似大股东影子公司的深圳市丰汇润投资从事的是房地产业务。
原来有投资者质疑康美在各地收购中药材市场搞开发是从事商业地产,管理层不承认,现在被发现可能还从事了住宅地产。诚如柴迷兄所说,普宁那几个小摊子用不了几个钱,但最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他另外还干了什么。不然怎么用的了这么多钱。
http://www.jynews.net/Item/228071.aspx当地的新闻里说康美要建一个什么“康美普宁国际药品城”,计划总投资36亿元。也不知道是上市公司投的还是大股东投的,没见公告过。
3、如果虚增固定资产的怀疑被证实,窟窿到底有多大?
A 股的大环境已经这样了,所以投资者太过苛刻也没什么意义。但我看到的康美物流港和康美医院已经有这么大的出入,我不知道其他的项目是什么情况。所以,我真 正的目的不是想跟大股东矫情说我怀疑你偷了我的资产,我要求你吐出来。而是我想知道,如果我的怀疑成立,这个漏洞有多大?毕竟10块钱偷1块,跟10块钱 偷6块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4、存货能不能看?
我得承认我只是个中小投资者,而且现在把持有的股票也卖了,犯不着上市公司 大动干戈为我打开库存。但是在我接触过的康美的投资者或研究机构当中,除了某大牌券商分析师说自己看过库存之外,没有其他人实际见过,更别说盘点过。无论 囤的是三七、虫草还是人参,囤货的目的总是为了高价卖吧。既然08年就已经开始囤货,那说明这时的库存就是个异常值,怎么几年下来不见少还翻了好几倍呢? 难道都不卖的吗?
我碰到过的一位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告诉我他有朋友09年的时候拿了大量的康美的股票,去上市公司调研要求看库存,可是公司 不让看。去年12月在电话会议中许副董事长倒是说可以打开后台让投资者看,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真的去看过。存货本来就是上市公司容易造假的地方,如果真的没 问题,就别那么讳莫如深。
5、为什么把细分信息隐藏?
2011年年报将原本细分的主营业务数据合并成中西药等大类数据,而且将应收账款前五名客户、前五名销售客户的具体名称等重要信息隐去。如果是为了保护商业秘密,为什么这些数据前几年可以公开,现在就不行?
当年银广夏造假被揭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人查了它的应收账款第一大客户,发现人家的主业跟银广夏根本对不上。现在康美把这些关键信息一藏,我们查都没法查了。
以上是我对康美主要的质疑,不代表我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上市公司确实造假。我希望上市公司或其他资深投资者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否则它就真的很可疑。
前一篇: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后一篇:推荐贴:百度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