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经历,一生难忘—随州市2013年中考化学命题中的点滴感悟

(2013-09-04 19:37:48)
分类: 教研在线

曾经经历   一生难忘

—— 随州市2013年中考化学命题中的点滴感悟

环潭镇中心学校    陈尧彦 

2013528上午第二节课我正在教室与同学们一起讨论物质推断题的解题技巧,突然接到教育局电话通知让我带上换洗衣物于一个小时后到某地集中,刚开始还不知道干什么,去了才知道我被选中参入今年中考化学试卷的命题工作,惶惶然直至去往出卷地点的途中尚未明确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但却深知这是一份殊荣,一份肯定,更是一份责任。任何文字都不可能完全道出那天的所有,这里所表达的只是我命题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我很清楚,自己作为一名多年战斗在教学一线的化学教师,若是命制一套学校组织的阶段性考试试卷,绝对没有问题;但对于中考命题,我却曾想尤其这是近三年委托外地命题后市教研室收回命题权的年,既前几年的命题规律有所遵循又要有所突破,试题的命制考虑全随州市一万六千多名考生的普遍学情,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保证基础知识的得分率;又要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体现其选拔的功能,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考命题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时间、任务重、责任大,但收获也很大。5月28日晚,召开命题人员培训会,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工作纪律。我的工作是与广水市教研室化学教研员合作,命制年本市中考化学试题真正的命题工作从5月29日上午正式开始了,整个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先再次学习相关的资料,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这是命题的最关键的一步。制定细目表的主要依据是考纲、准》2013年中考文化课考试说明确定命题方向、知识点及分值的分配,使试卷命制情况在细目表中一目了然,并指导试题的命制几经研究和改,终于定稿,制定出双向细目表。

应该说,制定细目表是我由彷徨、困惑到拨云见日的过程,期间收获有

收获一:再次深刻认识了考纲课标,尤其是考纲和课标的关系。对照后,我们不难发现,考纲中的五个部分,就是课标中的五个一级主题;而考纲中的具体考点,就是课标二级主题中的相对要求,每年考纲都会有,但绝对不会超出课标。所以真正的“纲”是课标如果我们教学过程中能按课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处理,就是在认真地贯彻考纲。  

收获二:按照2013年中考文化课考试说明化学科目中易、中、难63:1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其基本实质。所谓易,是指知道、说出、识记层次,此部分内容对于正常学习的学生可做到不失分,所以教学中没有必要对其人为增加难度。例如:原子的内部结构,元素的简单分类等。对这知识点的要求是知道,中考考查的内容应属于容易题的部分,所以没有必要把这方面的题搞得过难、过偏 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中等难度题是指较高的理解层次和较低的应用层次。例如:利用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等。难题是指较高的运用层次和探究层次,对于课标而言,则主要集中于“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物质的化学变化”三个一级主题。所以我们会发现,难题多出现在实验探究题内容中;而“身边化学物质”或“物质的化学变化”与“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情况更多。总的来说,高要求的可以放低要求来考,低要求的绝对会任意拔高要求来考。  

收获三:明确了中考命题全面性的含义。所谓全面并非指考纲中的所有考点每一个都考到,这不可能,因为50分的题目不可能面面俱到。所谓全面是指对于考纲中五大部分,即化学课标中五个一级主题必须全部覆盖,而二级主题一般覆盖70%以上。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重点,只要踏踏实实对课标的要求落实到滴水不漏就绝对没有问题了

第二阶段:正题的命制阶段。我们按照制定好的细目表的考点,确定知识板块的内容,形成试的主体框架。此时最重要的是洗脑,把过去常见的俗题、常规排除,防止考点重复,呈现出来的题目不能是教材或资料上的原题,要从资料或背景材料中找灵感,编新题试题第一稿的形成,是最艰辛、最痛苦的一个阶段。确定一个题目、一个选项、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语,两人往往要论半天,经反复推敲,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最多的甚至达到十多次。第一稿命制出来后,再对照细目表经过反复讨论、分析,再次修改。初步形成原稿后,两人再分别将整套题各做三到五遍,然后再次讨论局部修改形成二稿、三稿、四稿……在此过程中,让我深刻认识到:平常教学中,对某有价值的题要注意其立意、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而不要背题、记题、押题。毕竟,你认为好的、有价值的题,大家都会有同感,也会在第一时间排除原题。

第三阶段:理综合卷校对阶段。打印出来的原稿经过多次校对后,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目试题形成合卷。再经过至少四次校对,此过程中要求不能错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理综合卷终稿确定,至此试题命制工作结束。 

通过参加此次中考命题工作,我收获了以下几点教学感悟与各位同仁们分享:

一、中考命题过程是科学严谨规范,任何猜题押题的行为徒劳无益的我认为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集中精力研究《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并梳理其中的知识点,复习时做到知识点不遗漏,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是肯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起点不要过高,我们要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用好教材《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而教材又是对二者最好的诠释,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根本。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明确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学科能力要求,避免教学中出现的“、偏、难、怪”。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除对主干知识要让学生搞懂吃透外,还要注意到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各种小资料,乃至课后练习中出现的实验、调查报告等板块。教学中对待这些板块不应是走马观花,而应深入体会理解其涵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中考试题不仅考查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情况,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正确解答这些题目,仅靠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灵活掌握多种方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多途径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杜绝“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以实验、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放开手脚,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解决化学学习中学生两极分化的主要途径。在复习备考时,我们也要克服“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倾向;增强探究性,注重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注重综合性,注意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适当重组与整合,唯有如此,教学中才能真正建立师生在思维和思想上的互动,效率才会更高。    

二十多天与世隔绝般的日子虽然枯燥,但让生难忘。二十多天的经历,让我接受了一次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再研究,我的专业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提高,它必将成为一笔宝贵财富,让我受益终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