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单子论浅析
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
主持时间:2011年3月17日
主持人:赵彦春教授
参加者:赵彦春教授,以及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
陈述人:张治伟
1. 莱布尼茨简介
1.1 生平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1716年),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是一位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也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
1.2 著作
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他的著作主要用拉丁语和法语写成。
《论组合术》(1666)
《形而上学论》(Discours de métaphysique)(1686年)
《新系统》(1695年)
《神义论》(1710年)
《人类理智新论》(1704年)
《单子论》(Monadologie)(1714年)
《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1716年)等
还写了很多的论文和书信。
1.3 哲学目的
人类历史上的两个迷宫:
1.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
2.连续性和那些其元素不可再分的点的关系问题(《神政论》)
第二个迷宫实际上是笛卡尔的精神和物体的二元区分问题的延续。
► 遗留下来的问题:
精神与根本不同于它的物体之间如何发生关系,如何连续,甚至于这种不可分的点与点之间如何发生关系?(《欧美哲学通史》313页)
► 莱布尼茨的解决方法:
一方面是纯化笛卡尔的“我思”以达到先验的主体性,也就是先对主客分别进行鉴定,来发现使事物发生相互联系的真正原因。
另一方面是将笛卡尔所断裂开的主客体借助于意向性联系起来。
1.4 莱布尼茨的实体说
莱布尼茨把个体事物和使个体事物成为个体事物的“形式”都看作实体。个体实体的组成:
file:///D:/360data/%E9%87%8D%E8%A6%81%E6%95%B0%E6%8D%AE/%E7%94%A8%E6%88%B7%E4%B8%B4~1/ksohtml/wps_clip_image-28773.png 初级物质(类似灵魂的单子)
个体实体
次级物质(单子的堆积)
莱布尼茨认为,次级物质具有偶然性,只是一种现象,比如一群羊、一池鱼等。在莱布尼茨看来实体的概念是一个包含所有谓词的完全概念,这点语言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认为所有的命题的基本结构就是主谓形式,换句话,所有其他类型的命题都可以还原为这种形式。如: 水是湿的。但是很显然并不是所有命题都具有这种语法形式,比如假言命题,关系命题等。
例如:如果有一个事物是人,那么它就是动物(如果p,那么q)
根据莱布尼茨的思想,我们也可以还原为这样的主谓形式:人的概念包含了是动物的概念。
2. 单子论
2.1 单子的定义
定义:
莱布尼茨在《论自然本性》中把实体阐述为单子,他说“实体的本原,在生物那里就是灵魂,在别的东西那里就是实体的形式。这种本原与物质相连就构成了一个真正的'一'的实体,但凭它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单元,也就是这种本原,我名之为单子。”
我们现在需要统一几个概念如下: 单子=实体本原=简单实体=实体形式
2.2 单子的固有本性和内在本原
在莱布尼茨看来单子具有其固有的本性-知觉和内在的本原-欲望,接下来我们分别看一下他是怎么规定的:
知觉:莱布尼茨的基本规定是“知觉是一个单元中的对繁多性的表达”,也就是一个单子对所有其他单子或者说由单子构成的宇宙的表达。知觉作为一种表达,其主体是单子,其对象是宇宙中所有的单子。知觉是单子的一种自主活动,它不是由外部事物对知觉者起作用引起的。
欲望:莱布尼茨的规定是“欲望是从一种知觉到另一种知觉的倾向,是单子内在本原的活动”,也就是说单子具有自发性。
2.3 单子与原子的不同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实体。而在莱布尼茨看来,作为物质实体的原子无论多小,都是空间的一部分,而占有空间一部分的东西是不可能不可分的,而可分的东西必定由部分组成,所以不可能是终极的实在。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的原子是万物实体本原,莱布尼茨则认为精神的单子才是实体,精神性的单子是惟一的实体本原,认识的主体不可能是物质实体。
2.4 单子与实体
根据莱布尼茨的思想,我们可以把莱布尼茨的实体思想进行如下推导:
第一部分:
1.复合物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物的聚集
2.任何拥有其组成部分的东西的实在性都依赖于那些部分
3.因此,任何复合物的实在性都依赖于那些部分
第二部分:
3.任何复合物的实在性都依赖于那些部分
4.实体的实在性不依赖于任何别的东西
5.因此,任何拥有其组成部分的东西都不可能是一个实体
总结论:物质不可能是实体,实体必定是不占空间的单子。
根绝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实在仅仅是由没有广延的无数单子及其精神状态所组成的。实在由实体所构成,这些实体必定是简单的。
一种不是真正存在的东西不是一种真正的存在。
file:///D:/360data/%E9%87%8D%E8%A6%81%E6%95%B0%E6%8D%AE/%E7%94%A8%E6%88%B7%E4%B8%B4~1/ksohtml/wps_clip_image-19291.png 莱布尼茨给阿诺尔的信中写到(1687年4月)
这句话有两方面的含义:
1.物质客体不是实在的
2.单子像精神一样,没有空间广延性
在莱布尼茨看来实在仅仅是由空间中的物理客体所构成的。莱布尼茨用彩虹来类比,在彩虹中无数无色的水微粒看起来是有色的。同样,没有广延的个体实体的聚集体看起来是有广延的。因此,物理空间中的物体只不过是类似于灵魂的单子的表象。
2.5 实体的特点
第一,实体是不可分的。莱布尼茨认为纯粹的广延性物体是被动的,是可以被无限分割的不同部分的组合和杂多,它是不能形成任何真正动力的内涵的。如果我们要想真正认识物体,就必须深入到物体背后的真实本原,来探讨其最基本的统一性原则,而这种原则就是实体。
第二,实体不是唯一的。实体是众多的,并不是像斯宾诺莎所认为的仅有一个上帝的实体。实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个体,是个有机的统一体,只不过,它是每个个体自身最终的本原和原则。他说:“当我在说我的时候,我所说的是一个单独的实体,但是,一支军队,一个羊群,一个鱼塘,却永远是许多实体的集合体。”
第三,实体是无限的。实体虽然是不可分的,但却是无限的,即每一个实体都包含着无限的内容,都反映乃至表象着整个宇宙,每一个实体都永远表现着它的过去、现在以及它的全部未来,以至于上帝或者那些能确切地认识它的人,可以从现在看到它的一切。莱布尼兹把单子比喻为“一面镜子”,也就是说,任何实体都与所有其他实体相联系。实体A的完整概念包含着所有时间内与所有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实体都表现着整个宇宙。
第四,实体具有自发性和能动性。每个实体都如同是一台自然的和自由的永动机,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原初的“力”,它具有一种自发活动的本性,而现实中的一切都是这种原初的“力”的展现。这里莱布尼兹引入了“力”的概念,但是这种“力”并非是物理学上的力,而是形而上学的概念。
第五,实体是一种统一性或形式。实体的自发性实际上来自它自身的统一性,因为实体就是每一个个体事物的最终本原或形式,而每一个事物的活动都必须遵照自身的活动原则,即自己的本性和形式规定。可以说,莱布尼茨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论,认为实体就是事物自身的内在目的性,它完全是精神的,自我的。一支组织再好的由许多实体组成的军队也不会有这种真正的自我。
第六,实体就是事物的灵魂,它具有自身的知觉和欲望。莱布尼茨认为应该仿照灵魂这个概念来设想所有的实体,因为它作为自发的力量,同时又反映着整个宇宙,也就是说它具有自己的知觉,而实体的知觉变化的内在原则就是欲望(这种欲望是上帝在创造时就赋予它们的,是实体纯粹的内在活动)。所以,一个实体的任何现在的状态都自然地是它以前状态的结果,同时也就孕育着它的将来。
第七,实体是独立的。任何一个实体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都根据自身的原则和欲望而活动,都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全体,就好比是一个个没有窗户的黑屋子。因为实体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它们都能自给自足,不断延续。反面观点:有人根据“单子是没有窗户的”得出的结论是认为单子是孤零零的,无世界的存在,实际上,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每个单子都是宇宙的观点,单子之间是和谐的。因而单子没有窗户,因为它们不需要。”
第八, 实体是永恒的。实体的产生只能依靠上帝的奇迹,实体一旦产生,就不能以任何自然的方式消亡,也就是说实体是不灭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莱布尼茨并不承认灵魂的轮回。实体性的本原总是相伴于一定的物质形体的,只不过,有些形体是如此细小,以至于我们看不到而已。
总结:
单子(la Monade)即简单实体,类似于灵魂或精神,有知觉、有欲望、没有部分、不占有空间、没有广延、没有形状、不可分、不消亡 。
2.6 前定和谐理论
莱布尼茨认为,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个体事物都是由自身的作为统一性的单子来驱动的,或者说,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具有某种能动性的,整个世界都是单子实体的体现。这种说法不同于笛卡尔的二元区分法,认为物体也是有其背后的精神实体作为自己的统一性形式的,物体与精神实体之间是一个推动与被推动的关系。
上帝在创造世界时就决定了每个单子的性质,使它们以一种无需干预的前定和谐方式形成自己的协调发展状态。也预定了世界当中独立的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和谐和自主,把互不干涉的单子放在了它们被预定好了的轨道上,从而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宇宙秩序。根据莱布尼茨的理论,每一个实体都具有一种知觉能力,具有一种可以反映乃至表现整个宇宙的能力。他提出了实体间的差别理论,根据实体的知觉程度不同,把实体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因此,这些实体就其本质而言,没有什么区别,所有实体都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来知觉世界的,并没有根本的断裂和区分,整个世界就是循序渐进的,都处于一定的秩序当中。
总之,我们看到莱布尼茨的这种思想带有很明显的目的论色彩,把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概括为:个体是独立自主的,整体是普遍和谐的。
3.反思
1.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莱布尼茨的理论强调了个体的主体地位,而把整体视为从属地位,实际上个体和整体都可能成为实体,这与他当时的时代局限性有关。
2.莱布尼茨延用了原子论者的作为复合物的物质是由单纯物堆积而成的理论,却陷入了更大的矛盾中:即作为无广延的精神之点的单子无论如何堆积也构成不了有广延的物质,正如无数个零相加仍然是零。
3.莱布尼茨把单子与物质之间的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归结为堆积与被堆积的关系无疑是用量的区别替代了质的区别,这也是不成立的。
4.莱布尼茨过分强调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上帝的“前定”而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和事物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发展变化。
4. 讨论
1.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不能自生自灭的,必须要有上帝的参与,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那些因外界突发事件引起的变化呢?莱布尼茨的这一论断在多大程度上可行?
2.对于莱布尼茨的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是否存在完全相同的两样东西?
3.从我们的常识来看,人的肉体停止呼吸、死亡了,那么他的思想、心灵的活动也停止了、死亡了。所以人的灵魂是依附于我们的肉体上的,当肉体不存子了,灵魂还可以有什么作为?
4.根据莱布尼茨的实体概念,一个实体的概念是一个包含所有谓词的完全概念,一个主词不能成为任何其他实体的谓词,那我们现在经常会说“他是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个实体概念,他却做了实体“他”的谓词,如何理解?
参考文献:
[1]G.Mac Donald Ross.LEIBNIZ.张传友译,莱布尼茨[M].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69―154.
[2]加勒特•汤姆森.On Leibniz.李素霞、杨富斌译,莱布尼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Leibniz.自然哲学著作选.祖庆译,莱布尼茨自然著作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江畅.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2-116.
[5]李国山、王建军、贾江鸿、郑辟瑞.欧洲哲学通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11―328.
[6]全增嘏.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76―602.
[7]桑靖宇.莱布尼茨与现象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0-92.
[8]熊思呐.“莱布尼茨实体思想研究.”Diss.Hu nan normal U,2005.
[9]http://tieba.baidu.com/f?kz=241107861
[10]http://baike.baidu.com/view/20062.htm
[11]http://baike.baidu.com/view/782383.htm
讨论部分
赵彦春教授首先高度评价张治伟的陈述,他认为能够对莱布尼茨的思想进行较为完整的陈述是很难能可贵的。并认为假如张治伟的反思能够成立的话,她会像莱布尼茨一样伟大,但该如何理解莱布尼茨的思想,他的思想是否过时,这对今天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个体存在的意义在何处。赵教授表示在他肉身消失后,他仍希望能像莱布尼茨所说的那样精神永驻。赵教授指出,如果大家要想了解莱布尼茨,就要站在莱布尼茨那个高度上,要还原到他那个语境当中,即原始语境。他还指出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对哲学的思考不够成熟,实际上是因为这些问题还比较抽象。他进一步指出同学们应首先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了解中世纪哲学的纷争,也应该了解当下西方学界的分歧,然后便会理解莱布尼茨的思想。因为了解莱布尼茨对于同学们非常必要而且重要,赵教授简单对其相关学术背景进行了讲解。
赵教授给大家概括了当下存在的两条认识论路线:一条是道成肉身,但是大家不一定能联系上它,如果联系上了,一下子就抓住了整个理论;另一个是肉身成道。在人的思想里面会同时存在这两个东西,像两个魔鬼一样在打架,最后决定到底谁会赢。一旦了解“道成肉身”,那莱布尼茨简单得就像喝凉水一样,像喝凉茶一样提神。他解释道,通过了解莱布尼茨,希望大家能认识到几对概念:自然论和规约论(naturalism and conventionalism),唯实论和唯名论,到了莱布尼茨那里就是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了,而现在是先验论和经验论之争。赵教授引导我们思考莱布尼茨走的是一条什么路线,随后他解释到是一个承袭亚里士多德形式的柏拉图。但在这点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并不矛盾。柏拉图是eidos和morphee,这是两个抽象形式,例如大家脑中出现曹艳萍,就是一个抽象的形式。但曹艳萍是什么?皮肤很白很聪明,长着两只胳膊和两条腿,而这不是具体的东西,这就是柏拉图的思想。到了亚里士多德,他的哲学是morphee。它们可以部分理解为道。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实体、第二实体和第三实体,它是有层级性的。在亚里士多德中形式(form)是积极的,而在中国文化中它是消极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在哪里?实际上质料是消极的,而我们恰恰相反,则认为意义是积极的,形式是消极的;实体是积极的,而且它是一个个体,是不可分割的,形而上在物质之上。它不是一个形体,形体只是它的一种表现,是它的具体实际操作。他认为不好理解的是觉悟和直觉,形体没有直觉。赵彦春教授指出应知道一个历史背景,就是到了中世纪realism的发展,它在哲学上不是我们所说的现实主义,莱布尼茨由此延伸出了他的单子论(Monad)。另外关于唯名论(洛克也是唯名论者),在这个世界当中,先有一个形式(form),然后再有具体的实现物质现象,而物质本身是变化的,但是实体不变。人是不变的,但是个体会变,人永远不变,所谓的变已经把人这个实体包含了,包含在一切的变化中但它还不变。所以在这种意义上,人是自主、自足的。Realism是什么呢?世界是由形式构成的或由实体构成的,而这个实体根据莱布尼茨是有知觉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这些都是形而上的,不可求证的。但是根据中世纪realism中的争论,就要进行本质或本源实体的推敲,它是由一个实在构成的。比如上帝是一个真正的存在,它有知觉和意志。在唯名论的观点中,凡是形而上学的,只不过是一个名字;但是在唯实论的基础上,它都是一个存在,比如上帝。但是唯名论和经验论为什么能够走上历史舞台而且统治了人类的思想呢?就是因为我们不需要上帝,上帝让我们不自由,上帝不让我们干坏事,那怎么办呢?所以我们就不能要上帝。继而发展到颠覆形而上学,就是上帝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影子。当基督教传到欧洲之后,上帝与形而上亚里士多德联谊成为西方的官方哲学,所以在反对上帝的时候,亚里士多德也是批判的对象。人有知觉,有感觉,但是若是人去世后没有知觉,那灵魂怎么办呢?赵彦春总结说这种构想是相当伟大的,且不问到底有没有知觉,因为这是不可求证的。单子论的提出,对于数学体系,一个科学体系来说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运算的一个单元是概念集如:人、猪、狗;1,2,3。。。世界上本身什么都没有,提及到人,赵教授提问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人啊?他说人本身是没有的。因为大家能看到的摸得着的是具体的一个人,“我”并不代表人。作为人类,一个群体的实体,“我”只是偶然集合当中人的一个份子,就对人来讲,“我”是偶然的,没有“我”,人依然存在。这就是实体与实在的关系,是偶然的聚合之间的关系。科学有个明晰的范畴,否则就容易犯逻辑错误。但是“我”作为一个人的实体,一个下位人的概念,也并不否定他这个个体是独立存在的。他具有无限广延性,在共识层面上有广延性,有距离,有程度,那么从历时的角度看,他从一个小孩到目前的大老头,到最后死亡,都叫广延性。但是“赵彦春”是一个概念,因为它没有形也没有肉,它就无所谓广延性而是一个概念体。因为这个概念无论有多长有多重有多大,它只是一个eidos。而莱布尼茨正是坚守这种逻辑。它既然是自给自足的,没有广延性就无所谓大与小,人在逻辑上可以赋予它3-2=1,3比2大。.实际上3和2无所谓大小,在抽象层面上是无意义的,因为它本身没有重量,它本身也不是物质的。赵教授反观张治伟的反思,指出她并没有达到莱布尼茨的层面,因为她在评判莱布尼茨的时候,把以前接受的教育观点拿出来并作为一个尺子进行测量,因而必须站在莱布尼茨的高度。但她依然是可贵的,如果她的反思成立的话,可像莱布尼茨一样伟大;当然即便她错了也很伟大,因为她有独立的学术思考和独立的学术见解。赵教授鼓励大家自由探讨并再次提及肉身成道的话题,也即真理、上帝都是肉身的,也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上帝是人创造的。人类作为一个概念,因为有了人类的肉体,有了人类的生命,人类才去构想。因为有人才有语言,有人才有概念,它不管人从哪里来。肉体哲学来源是进化论,而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我们跳跃了几千年来的一个水准文化,把人解救出来。但有可能进化论从根本上是错误的,正如德谟克利特一样,对人类大体之光留下一个片面的印象。根据赵教授个人的感受,他补充,道身和肉身对逻辑科学意义相当之大。如果莱布尼茨能给大家这样一种启示的话,因为同学们曾接受的教育是肉身哲学,而非站在这个至高点上,这也是学术迷茫纠结之处。为什么大家对莱布尼茨、亚里士多德不能理解到位,就是因为大家接受了这种“单相思”的教育思想,没有就这两者之间进行思考。如果大家知道佛学、《圣经》、《道德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那就可以豁然开朗了。形而上学是跨越时空,横穿几大文明体系的。而同学们感觉离这些太远,一提及形而上和玄学,似乎就悬置起来,其实它是一个立身之本,是人类科学所有的基础。事实上形而上学与科学是不矛盾的,以前大家把形而上学当成是迷信。赵教授并不赞同形而上学和科学是对立的,他认为这个既简单又纠结,大家搞不明白,其实道理太简单了。目前他认为莱布尼茨的思想很有道理,虽然他并没有实验过知觉,因为作为非物质实体的知觉大家都不知道。但是莱布尼茨显然也有点问题,因为他把上帝排除到单子之外,并认为上帝创造了单子。这是一个逻辑体系划分的问题,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在我们智慧系统之外。
赵教授鼓励大家畅所欲言。项成东教授谦虚的说自己是作为学生来参加学坛的,对这方面的知识一点儿不懂。他说自己的研究范围是语用学,结合自己对语言学的感受,今天学坛讨论的关于形而上学(metaphysics)方面的知识算是给他上了一课。他接着说,笛卡尔的“我思”,即物质和精神关系建构的手段,正好适合语言研究里的“认知”,只有人的认知才能把物质和精神联系起来。“我思”这种思想对于语言学研究也是意义重大。语言学中的“精神”即我们所说的概念,它与物质世界的联系也是靠人,或者是靠“我思”。
然后,项教授就陈述内容做了简要的点评。首先,他指出,莱布尼茨所说的断言,都包含一个主谓形式,这种思想被后来的语言学家所利用,比如现在语言学里的“话语”就是一个断言,有人用Theme和 Rheme来表示,而有的人用Topic和 predicate表示。莱布尼茨的伟大就在于他提出的这个思想影响了后来众多的语言学家。其次,他提到,在讲“实在”与“实体”之间的关系时,“实在是由实体构成的”和“物质实体不是实在的”这两句话可能是因为表述的问题而使其前后矛盾,物质实体和实在就如语言学里的“reference”和“referent”一样不属于一个范畴。他建议将“物质实体不是实在的”改为“物质实体不等于实在”,这样在逻辑方面会好理解一点。接着,项教授说莱布尼茨实体八大特征的划分对于语言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但是特征之间也有矛盾。比如,“实体是不可切分的”和“实体不是唯一的”之间就有矛盾,“唯一”就意味着“不可再分”。项教授谦虚的说他是初学者,对于“实体是统一性或形式”这句话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他说这也许是因为表述问题使其表达不够完整,或者是翻译的问题。
接着,项教授就莱布尼茨关于“上帝”单子和谐论思想做了点评。他说这种思想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也是很有力的。“上帝”在造物造人时是按原来的规定使其和谐,比如,人的鼻子不会长的像大象的鼻子那么长,虽然自然中也会有些突变现象,但是也许这种现象与原来的宗旨并不矛盾。和谐是针对“不和谐”提出来的,就像我们讲话得遵守“合作原则”一样。自然总体来说还是和谐的,局部出现的不和谐现象不会影响总体的和谐。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也是这样,个体不影响整体。项教授说,我们在看待实体问题时,也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和局部,这样,得出来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关于陈述者的“他是个哈姆雷特”这一问题,项教授指出陈述者过于近化的看待了这个问题,这里的“哈姆雷特”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已被隐喻化了,把“哈姆雷特”的特征提取出来了,而这个谓词也不是原来那个主词,这并不矛盾。既然是特征,就可以充当这个谓词。如果用罗素(Russell) 的思想把它还原成系表结构的话,“哈姆雷特”就不是特指了。
赵教授称赞项教授的点评很精细,也肯定了项教授维护了莱布尼茨的立场。赵教授接着说,自然语言是复杂的,在逻辑上应从“充要力”这个角度看问题,“充要力”也是莱布尼茨的术语,即充分必要条件。亚里士多德之后300多年,后人在其逻辑思想上总结出了“充分必要条件”这一术语。其实,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没有提出过,只是其思想包含着这一术语。到了莱布尼茨,他又强调了“充要力”。赵教授还指出,莱布尼茨所讲的单子,其实就是本质,既然是本质,就是一个是其所是的定位,即A=A。如果是A=A,就高度概括了“if P,then Q” ,反过来“if Q,then P”也成立,这样就保证了同一性,这是一个满足充要条件的定义。赵教授以“他是个哈姆雷特”为例,说“他”作为一个单子,用“if P,then Q”是可以解释的,但是反过来是不成立的,因为这是内涵发明。“他”有某种特性,是他的一个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并不等于充要条件,所以这是内涵发明。“他是个哈姆雷特”中的“他”和“哈姆雷特”是两个特征集,这里提取出一部分特征,隐喻就是提取出在这一点上能建立一种“相似性”的特征,所以“他是个哈姆雷特”就是一种隐喻。赵教授接着说,科学应该满足“是其所是”,“归其所归”作为其充分条件,“分其所分”作为其必要条件,我们用这十二个字就概括了宇宙万物关于其本质和属性的定位。莱布尼茨的语境是,一个实体的谓词包括它全部的概念,不是我们所说的内涵上的发明。赵教授又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遵循“是其所是”,利用属加种差寻找最小对立体对于理解“他是个哈姆雷特”乃至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接着,陈述者张治伟解释了刚才项教授提出的关于“实体不是唯一的”这一问题。张治伟解释道,这里所说的实体就是单子,简单的实体。组成“人”的单子和组成“羊”的单子是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明单子不是唯一的。陈敬珍同学问道,这是不是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张治伟解释道,这是单子与单子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有唯一的一个单子。这时,项教授建议张治伟在讲实体特征的时,划定一个标准范围会更好理解,比如“实体不是唯一的”会使人感到费解。赵教授也指出,应该寻找一个参照系来说明它在什么情况下不是唯一的。张治伟接着解释了“实体与实在”的问题。她举例说,实在可以看成是“一群羊”,但它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实体,实体一定是“一只羊”。赵教授解释说,“一群羊”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由不同的单子组合起来的。“实在”就相当于“道”,永远不变。“实在”与“实体”的关系是一个哲学难题,至今无人能解答。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即“物质”与“精神”,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至今也无人能解答。比如,“collect”和“collection”本身可构成集合,所以实体不是实在。项教授指出,莱布尼茨在划分实体的八大特征时并不是按照一个标准,特征之间有矛盾。比如,“实体不是唯一的”,按照赵教授的解释,实体有很多单子构成,形成一个连续统,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又不是唯一的,这该怎么理解。赵教授解释道,任何一个集合都是无限的。他随后分别以学生刘昊博、米甜等各自具有的特征不一样,进一步生动的阐释了八大特征的不同之处。随即赵教授以相亲一事,解释介绍对象时对对象外貌长相的语言描述与实际看到的对象本人之间形成的出入甚至是反差来论证了八大特征,总结说,对于事物的表象和本身是有区别的,抓住了特征还要进一步查证,看其特征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
对于赵教授的以上陈述,项城东教授表示赞同如是,由于其特征的划分标准不一样,因而他们可能会是矛盾的。借此,赵教授进一步指出了,后来很多的语用学家是借助画特征之手,只集中关注描述性现象,难免会产生其描述上的矛盾。因而,要避免其上面的矛盾出现,其充要条件率就必须得到保证。赵教授总结道,因为其表征现象的不确定性,描述性的研究是最容易被推翻的。例如:韩礼德的语言功能论,由于是描述性的,其特征在他分来是三大或五大功能,但有可能在其他人看来则可能是十个,十一个,。因而,韩礼德的三大特征是站不住脚的,划分的标准不一,甚至最后其划分标准的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可能是矛盾的。项教授也表示赞同此观点。
随后,项教授补充说刚刚他所提出的对陈述人所讲的莱布尼茨的八大特征划分标准和八大特征之间互相矛盾的疑问也是同样的道理。莱布尼茨在分析八大标准时,自始至终并没有遵循一个标准,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人很难理解。比如:莱布尼茨提到实体是独立的,是不可切分的,二者在同一个标准下,可以理解;但是他又指出其不是唯一的,这个标准就变化了,他们之间就矛盾了;再者,莱布尼茨把实体抽象化,认为实体是永恒的,他在这个层面上又出现了一个标准。项教授指出,莱布尼茨的划分方法从逻辑上的充要条件率来看,是极不严谨的,是矛盾的,令读者难以理解其意。此时,陈述人张治伟补充道,她上面所陈述的标准是在她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它梳理划分出来的。对于陈述人张治伟的补充,赵教授先是肯定了其在莱布尼茨话题上资料收集,和自我独立思考的努力。赵教授还指出陈述人应该再深度挖掘莱布尼茨的思想,以便能够正确的把握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思想。提出建议,在对莱布尼茨的划分上面要确保明晰,不能相互重叠,相互包含。肖娴老师听后向赵教授提问,“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下理解,判断一个单子的充要条件是什么?”赵教授解答道,成为单子的充要条件首先要满足necessary condition(必要条件),并且要有足够多的必要条件供其满足。
肖娴老师交流道,充要条件足够多,是否就是寻找其最小对立体。赵教授回答道,是可以这样理解,不过只是权宜之计。他指出,所有的定义都没有一个真正的科学定义。在莱布尼茨这里同样如此。并引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来说明,凡是能够说出来的意义都只是working definition(操作性意义),未必完全准确。接着,肖娴老师又提问到,“如果按照上面赵教授所讲,那就根本不存在‘人类’这个词,就都可以用‘动物’来代替?”赵教授对此表示肯定,指出‘动物’一词在范畴化上就是一个上位概念。随后,肖娴老师提出了她的疑惑,她不能理解在“人类”这个词和“动物”这个词之间的上下位概念关系,以及用最小对立体为标准划分,该如何处理上下位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此,赵教授提出,这就是有关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的内容,亚里士多德整个范畴篇都是在解释上下位概念间的问题。肖娴老师强调她所疑惑的是就是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下面,怎么理解上下位之间的关系。她解释说比如“人”和“动物”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质,但从抽象意义上面来说,“人”和“动物”都是处于一个不可切分的概念上面。在莱布尼茨看来,单子与单子之间本身就是封闭的,不可切分,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就“人”和“动物”来看,他们的概念就是有重叠的部分。赵教授解释说,之所以“人”和“动物”能够归为一类是因为我们所有的生物都是在界、门、纲、目、科、属、种这种顺序来划分的,在这个构架下,所有的下位特征都包含上位特征的概念。而单子的本质就是一个单子,单子与单子之间也有差异。王明璨接着补充道,在“单子,动物和人”之间,它们存在着语义上的区分。而且语义问题适合研究语言问题的整体,但不适合研究语言的本身。举例道,在我们学习animal这个单词时,也都有谈到 “动物”和“人”的意思。
接着,王明璨同学指出陈述者张治伟在莱布尼茨单子论这个话题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子,但是后面展开之后发现该PPT呈现的对于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理解较模糊。他建议道其实可以从莱布尼茨研究的其他方面做些深入阐述,比如莱布尼茨在解决笛卡尔等问题上。笛卡尔主要是心物二元,心灵和物质的二元,莱布尼茨就在解决如何将这二者联系起来。比如:天气冷了,我感到了冷,就加衣服。对此,笛卡尔设计了“交感”这个词来解释二者,他认为在大脑有接收器有交感的处理人和外界的沟通,但是交感如何保证其本身的确定性。比如,谁保证他感到冷就会穿衣服?那么当他发烧的时候,而天气是大太阳,他还是冷得发抖,那还会穿衣服吗?因此,我们平时是怎样保证自己的交感是正确的呢,心灵和物质沟通的正确性?笛卡尔认为是上帝在保证,上帝时刻都在调节物质和心灵的沟通。但是,又有疑问,其一,人们会否认同上帝的存在;其二,倘若上帝本身是一个懒惰的被动的又如何?解释在此又短路了。王明璨认为陈述者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深入挖掘,从莱布尼茨不把上帝作为高高在上的,上帝不统筹人和外界的管理,而是上帝就是其中的一个单子,所有这些单子本身构成一个自成完备的体系。而单子本身内部也有问题,在这点上,莱布尼茨继续推进研究,指出上帝完美,终极;最初的东西和最终的东西都是上帝,他一定要有一个最终极,最基本,最根本的the first reason of everything。因而一定要是一个最终极,最基本,最根本的东西,因而这个东西就一定是不可再分的,道发于此,万物由他(上帝)开始。既然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基本东西,但是我们每一个最基本的东西都还是有另一个更基本的东西来代替,比如:桌子是木头做的,木头由树而来,树是种子发芽来的,种子是一种物质构成的,树的成长是一个光合作用的问题。所以,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有它的动机,都不可能是上帝可以解决的。因为最根本的东西只能是一个不能被代替的东西,是没有广延,所谓的广延就是体积,而没有广延就没有体积的,没有体积就不能够再分。王明璨以切黄瓜为例,一根黄瓜切一刀变两根黄瓜,再切一刀变四根,再切下去就可能是十六,三十二。因而,只有找到一个没有体积的东西才可以成立,这就是单子。它没有广延,没有广延就不可再分,这就是单子。但是,在莱布尼茨的试想中,不能 再分,没有广延和没有体积是矛盾的,是不可捉摸的,而这个就是实在的,这就是上帝。从莱布尼茨单子论的这些要点展开讨论,这篇PPT就是很好的了。
王明璨还提出,关于张治伟在PPT中提到的牛顿的重量问题。他阐释到,动量和能量是两个概念,能量是Energy=1/2 MVP;动量=FT=MV,F和T分别代表力量和时间。比如:骑自行车上坡前,常识是为了能延长一段距离,要提早加速,速度越快,能量就越小;包棉花的物体下降不会碎,棉花具有缓冲,缓冲之后T就增大,F就变小,F变小,力量就变小;还可以用P/E来实现动能转换。王明璨建议,陈述者就谈论小块甲推动大块乙这个力上,应该结合现代新发现。
关于小甲撞到大乙时,甲,乙可能出现的不动的情况,是因为其动力转化为功,一个是摩擦的功,一个是发热的功,这涉及到一个能量守恒的问题。对此,陈述者张治伟表示认同,并作了相应的纠正。王明璨继续讲,动量守恒定律是两个物体发生转换,MV0=MVt;能量守恒定律,二者不同。动能转换也是守恒的,转化的动量和消耗的能量是相同的。之后王明璨提出,在谓词的完全概念上面,依照弗雷格的理论,谓词本身就是一个饱和的概念。我们得知不能把一个饱和的东西放置在一个非饱和的位置上面。赵教授继续讲解,单子的对象体现为个体,不是集合,它类似于属的概念。比如:人是否是单子?人作为个体来说,有无限个单子,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这就是我们人类社会与宇宙的hierarchy,rank级阶问题。从《圣经》中的各从其类,可以上升到一个全息概念,而在莱布尼茨这个单子论中正包含这个全息论概念,整个世界互相包含,部分也包含整体。是否个体的形式还有可能包括一个种类的概念,这就是hierarchy,有了层级性hierarchy就会有递归,同时递归性一定是以hierarchy作为基础的。代漫漫提问,根据陈述者在PPT中提到的if p,then q如果一个事物是人,那么他可以是动物(人的观念包含了是动物的观念);那么假言式可以变成断言式的转换条件,“If Kennedy was the president,then cabbage is the vegetable. ”这是一个真值的假言式,如何还原成一个主谓形式。王明璨针对此问题做出了详尽解答,他首先指出上述例子是一个联言命题并不是假言命题,它其中包含两个独立的命题;随即他细致地解释假言命题的涵义,强调道“假言命题”中的“假”字是“假借”而非“真假”,即“如果p 则q ”,其中的p 和 q 都是独立的命题(proposition)。假言命题或者假言逻辑研究对象是命题之间的关系,但单独的命题p 或q 研究的则是命题内部的关系,而莱布尼茨所说的主谓形式的命题是直言命题(categorical proposition),他们的研究方法,目的和范围并不相同。假言命题研究因果关系,直言命题则研究的是判断。代漫漫对此解答仍存疑惑,王明璨进一步解释道例子中的“如果,那”“if, then”并不是假言命题的操作词,它们是单独命题p——如果肯尼迪是总统与q ——那么莲花白就是蔬菜的一部分,这些同“今天下雨了。”和“我去公园玩。”类似,都是两个独立的判断。倘若研究两个命题的因果关系,则可以组成“如果今天下雨,我就不去公园玩”的假言命题。每一个独立的命题都是有主词(subject)和谓词(predicate)组成。代漫漫继续询问命题“if it is summer, then it is cold” (如果是夏天,那么很冷)是否与她之前的例子属于不同的形式。王明璨补充道,假言命题中的“如果,就”“if ,then” 是一个操作词(operator),它们不属于单独命题。例句中“如果肯尼迪是总统”,若将操作词“如果”去除,单独的命题p就是“肯尼迪是总统”,那么这依然是主谓形式的命题。他进一步说明道,莱布尼茨提出的主谓形式是对“单子论”思想的承继,是为证实既往的学术思想可与“单子论”相互兼容。而“单子论”的根本思想就是终极的,不可切分的,所有的命题都可以还原为p和q,而p和q 又可以还原为单子论的形式,这是从单子论的角度重新阐释逻辑学的观点。
针对两个逻辑符号——实质蕴含(implication)和严格蕴含(strict implication)的辨识问题,代漫漫再次向王明璨请教二者的区别与关系。王明璨首先解释说逻辑学符号并没有被统一,在不同的学科体系中人们运用不同的符号,但只要运用的符号可以清晰说明就是可以接受的,符号的使用是为了表达。其次,他对蕴含(implication)做出详尽说明,即蕴含包括两种,一是实质蕴含(material implication)另外一种是逻辑蕴含(logical implication)。在代漫漫的例子中“如果肯尼迪是总统,那么白菜就是蔬菜”,这是一种实质蕴含,这个例子可以简化为“如果A是B,那么C就是D”。实质蕴含更注重形式的推导,而忽略语义内的关联。例如在“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汽车就是方的”中,两个单独的命题没有任何关联但仍然可以推导出“如果p,就q”的结论,这并不需要任何语义的关联。因此,符和如上条件则是实质蕴含。为了建立纯粹的逻辑演算就要抛弃语义因素,莱布尼茨便认为可通过计算而非吵架推导出生活中爱人们的矛盾中,哪一方更占有道理。但在代漫漫的陈述中涉及“如果q是p的子集”,则两者有关联,比如“如果人是有生命的,那么小张也是有生命的”。代漫漫随即补充,她认为应该存在“小张是人”这个前提,然后才能进行上述推导。赵彦春教授指出这个前提是默认的,在逻辑推导中无需明确提出。王明璨继续说明,他指出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中包含着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区分,而在弗雷格的逻辑推导中是不需要前提的。因此,没有前提的演绎是证明,而拥有前提的演绎才是演绎,这种纯理论的思想影响了弗雷格,乔姆斯基等人。为更便于理解,王明璨通俗的将演绎解释为“从大的集合中推出小的集合”,例如,用一个大圆表示所有有生命的集合,用一个小的圆表示人的集合,更小的一个圆代表小张,那么小张属于人的集合,更属于有生命的大集合。他继而回归到命题的推导中,若q是p的子集,则从p 一定能推导出q,它们之间有着语义联系。类似的推导均属于逻辑蕴含(logical implication),但它采用的符号却又是另外一种形式。他最后总结代漫漫的问题实质是实质蕴含和逻辑蕴含的区分尚欠明晰。赵彦春教授指出实质蕴含的抽象性,王明璨表示赞同并补充实质蕴含不考虑语义因素,因而更加抽象。
何英健对上述讨论表述了自己见解,他认为代漫漫的例子可以解读为“肯尼迪可能是让卷心菜成为蔬菜的总统”,并继续举出“小李可能是男生,男生就应该去男厕所”的例子加以说明。王明璨则指出第二个例子并非假言命题,是模态逻辑和道义逻辑的混杂,例子中的“应该”属于道义逻辑范畴,而命题的真假判断应局限在一个范畴内研究。随后,何英健对陈述者关于单子论的反思提出质疑,他指出莱布尼茨曾将单子划分为三类,即如死气沉沉的桌椅扶手的低级单子,组成动物灵魂的略微高级单子和组成人灵魂的最高级单子。针对“桌子死气沉沉,没有目的性”的说法,王明璨则表示可以认为上帝赋予了桌子的死气沉沉性质,是具有目的性的,因此此种说法缺乏根基,较容易被反驳。刘艳丽则对何英健的最高级单子的阐释产生质疑,她认为根据莱布尼茨的著作,所认同的最高级的单子一定是上帝。而何英健继续解释道,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决定了单子的存在,他是一种纯粹精神(the spirit of God)没有空间的外延,虽然无法被感知触摸,但就如老子的“道”,是一种存在,他决定了单子的存在。张治伟对他的质疑进行回答,她指出根据莱布尼茨的思想,上帝也是一种超人类智慧的单子,作为最高级别的单子可以识别所有其他单子。比如一个实体,它的谓词在现在不一定是饱和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概念会不断充实,但是我们人类却看到不到以后的这些谓词内容,但是上帝是一个可以预见未来完全概念的单子,因而上帝是全能的。针对何英健提及的“死气沉沉的桌子”,张治伟解释道“死气沉沉”不是完全没有知觉,只是它的知觉程度比较低,我们看到它“死气沉沉”,是因为我们人类无法察觉到而已。赵教授对此加以肯定,他补充说在莱布尼茨的思想阐述中将上帝摒弃在单子之外,采用的参照系是人。反观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亚氏体系中采用的划分是第一实体——具体的物质形式(stuff)第二实体——抽象的类别(属和种)第三实体——形式之形式(form of form),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系。上帝是在人择原理统辖下使单子为单子的一种特殊单子。而陈述和讨论都是基于人择原理,以人为坐标系进行的,若不能理解此点,则会认为莱布尼茨的论述是矛盾的。何英健则对上帝是单子感到困惑,赵彦春教授回答道,单子不能望文生义为“简单的小子”,而是世界的始基,是道,是太初。随后,赵教授对本次探讨进行总结,他高度评价张治伟的陈述,让更多的人对莱布尼茨的思想有所了解,但是同学们应该站在启蒙时代的历史背景思考和定位莱布尼茨。莱布尼茨是站在寻找宇宙本源的高度研究问题,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融合了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等学科,而同学们应该从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学科建构的思想。虽然莱布尼茨的思想中有些许瑕疵,但瑕不掩瑜,倘若能够视角广阔的看待冲突与矛盾,拥有一颗学术包容之心便会知晓错误也可各归各位,隐藏着道理。随后赵教授鼓励同学们可以继续对莱布尼茨进行研究探讨,他强调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笛卡尔等人的思想庞大精深,之后的康德则更为耀眼,同学们可其萌生兴趣继而深入研究。本次学坛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圆满结束。
(整理者:刘昊博、赵邵珍、万垚;修改:张治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