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铸唐和北宋钱币价格鉴定初探

分类: 课题园地 |
第三次《辽金西夏远钱币价格鉴定技术操作规范》课题研讨会参会论文
关于辽铸唐和北宋钱币价格鉴定初探
——兼论辽代钱币特殊品种的价格定位
内蒙古钱币学会会长
关于辽铸唐和北宋钱币的种类,要从10年前说起。当年我们发现在今天内蒙古的中、东部地区,特别是赤峰市境内,出土的辽金元窖藏钱币的唐和北宋旧钱中,常发现有不同于中原唐宋王朝铸钱,而与辽钱风格特征一致者,即具有鲜明个性的北方地区特色的唐宋钱。从这些钱币的外部观察,主要特征是:铜质泛红,制作欠规整、钱背错范,个体大小不等,地章薄厚不匀;薄肉、广穿、阔缘、大字,钱文大小错落有致,隶楷相间,书写不流畅或略显粗犷;有的虽较规整,但与中原唐宋王朝所铸同一品种钱币相比则或显体小轻薄,或体大厚重,具有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气息,“这便是钱币学家所说的辽钱独居的神韵”。①
图1
http://s8/mw690/002Ef3e9zy6K9p3CXxJ37&690
http://s7/mw690/002Ef3e9zy6K9p3OVDM46&690
http://s2/mw690/002Ef3e9zy6K9p48yBjb1&690
http://s15/mw690/002Ef3e9zy6K9p4rAGW7e&690
http://s6/mw690/002Ef3e9zy6K9p4XH4F55&690
http://s2/mw690/002Ef3e9zy6K9piYA3nc1&690
http://s1/mw690/002Ef3e9zy6K9pjh6G410&690
http://s16/mw690/002Ef3e9zy6K9pjOMdVdf&690
http://s15/mw690/002Ef3e9zy6K9pk9unI4e&690
http://s14/mw690/002Ef3e9zy6K9pkphU16d&690
图三 辽铸宋钱
http://s14/mw690/002Ef3e9zy6K9paUs3P5d&690
http://s5/mw690/002Ef3e9zy6K9pbcEoQ14&690
http://s3/mw690/002Ef3e9zy6K9pbppXcc2&690
http://s10/mw690/002Ef3e9zy6K9pbGD8d19&690
http://s4/mw690/002Ef3e9zy6K9pbXHft63&690
http://s11/mw690/002Ef3e9zy6K9pccslQ3a&690
http://s3/mw690/002Ef3e9zy6K9pcsvuid2&690
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辽朝的创建者契丹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民族,在保持固有的游牧习俗传统文化的同时,崇尚唐宋文化,“学唐比宋”、“华夷同风”一度成为辽朝文化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建辽之初多承唐风唐制。这应为辽仿铸唐宋钱币的历史背景之一。
注释:
① 戴志强:《也谈辽钱和辽钱研究——为<辽代货币文集>序》,《辽代货币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②⑩胡学源就《一枚不识之大钱》不知是否契丹早期铸钱,向卫月望先生求教。卫老编者按:此枚钱,亦属于“大泉五十”一类,很可能是契丹早期房主钱币之一品。文见《辽代货币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图见1987年《内蒙古金融》钱币增刊第8期、总第83期封面。
卫月望先生在苗胜军《辽上京回鹘营发现之钱币》文后编者按写道:“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泉”三三泉,应为契丹早期仿莽泉而铸在其境内流通之货币。另一枚无文之钱,亦应为仿铸之流通中货币。这些钱币之下限不会晚于辽圣宗统和二十一年(1003)。见1988年《内蒙古金融》钱币专刊第9期、总91期。
韩仁信在其《巴林右旗他本板窖藏古钱考述》文中,将此唐早期窖藏出土的部分“开元通宝”与唐铸规范型“开元通宝”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大小轻重悬殊,不合中原唐王朝的铸钱规范,应属私铸钱。窖藏出土地当时属唐归诚州可能为契丹大贺氏羁属,以及与史书记载的唐初“盗铸渐起”,周边的少数民族不可能不被波及的史实相符,加之辽朝文化中的唐代遗风较甚,且已出现通行泉货辽早期的铸币,似值得思虑。见《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3年第2期。
2004年5月,笔者就辽铸唐宋钱问题向请教,韩先生说:此项立题很好,应该好好地搞一下这个课题。因为辽代确实存在着私铸、仿铸唐钱的现象,《辽史》等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均可说明这一点。
③1996、1997年开展的内蒙古历代钱币普查,笔者在工作中与钱币收藏爱好者交流即多次听到辽仿铸唐宋钱的说法,从而引起关注。
④内蒙古钱币学会课题组(张文芳执笔):《辽地仿铸唐和北宋钱及相关问题研究》,《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增刊》,2005年第4期。(该文于2008年荣获“中国钱币学会第四届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
⑤刘昭棣:在对扎兰屯市出土的唐和北宋的官铸和辽朝的自铸钱进行对比、分析中,形成了这样的认识:扎兰屯市出土的他和北宋钱,既不似流入辽朝境内的唐和北宋的官铸钱,也不似流入廖超境内的唐和北宋的私铸钱,而是辽朝在其境内翻铸的唐和北宋钱币。见《从扎兰屯市出土的辽代窖藏钱币看辽朝翻铸的唐和北宋钱》,2005年第4期。
刘昭棣:;刘昭棣先生在提出扎兰屯市哈多河乡出土的辽代窖藏唐宋钱为辽铸之后,进而对辽朝为什么翻铸唐、北宋等朝钱币,以及辽朝铸造唐和北宋等朝钱文的钱币数量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北宋时期北宋铜钱已经成为个地区乃至各对峙政权都能接受和流通的货币。,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通用货币。其数量因满足实际需求应该不少。见《再谈辽朝翻铸的唐和北宋钱币》,2006年第2期
何天明先生在《对辽代钱币研究的几点看法》文中,有关于辽代“国家之钱”与辽朝铸币数量对当今发现辽钱较少的原因的探讨,在对契丹史、辽史系统研究之后认为:今天出土辽朝钱币少,并不说明辽朝铸币就少。接着何先生认为,辽朝为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铸造了不少的本朝货币,特别是年号钱。见《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增刊》,2000年第2期。由此分析,我们或可以进一步认为,辽朝所铸为数不少的钱币,不仅有本朝的年号钱,也有唐和北宋钱。
王雪勤:王女士在《也谈辽代铸行铁钱》文中提出了辽铸铁钱,并进一步考证,认为辽代铸行了铁钱,但铸行的铁钱是北宋年号的铁钱。见《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增刊》,1996年第4期。
何斯钦先生在其所著《关于契丹早期沿袭汉唐风格铸币的探讨》一文中,通过自己收藏的“开元通宝”背契丹字钱,也提出了辽早期铸造过唐开元钱的看法。开元通宝背契丹文:铜质,背穿上有一契丹文。钱径2.30、穿宽0.60、厚0.11厘米,重3.10克。据背铸契丹文推断,此钱当为契丹人仿唐铸币。见《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增刊》,2006年第2期。
秦双成、秦有云在《内蒙古商都地区出土的辽仿铸唐宋钱探论》一文中,介绍了在辽代商品贸易、货币经济比较发达的今天的商都县范围内,征集到的一部分风格各异的辽代仿铸唐和北宋钱。见《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增刊》,2011年第3、4期(合刊)。
⑥对160枚钱币标本金相分析结果:有35枚唐和北宋钱的合金成分与辽钱基本一致,最明显的一点是铜含量较高,一部分在79%以上,有的高达90%以上。再有就是辽地私铸唐和北宋钱的铜、锡、铅几种主要金属元素,一是含量多少不等,二是没能很好地熔合,呈现分布不均匀、各自成堆的状况。此外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才材质构成成都以铜元素为主,铅、锡为辅,均含少量金银,高铅币也较多见;含锌的钱币也为数不少。这与辽境内多金银铅锌矿藏,以及黄铜矿中多为几种金属共生矿,且常见有金银半生的事实相符。出处同注释④
⑦王学勤:《谈谈扎兰屯市出土辽代窖藏钱币中的铁钱》2006年第2期;
⑧ 《辽史》卷六十,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第930页。
⑨ 1988年《内蒙古金融》钱币增刊第2期、总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