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弟习俗与社会条件
(2016-09-02 08:16:40)
标签:
365文化历史语音乡愁 |
分类: 随缘涂鸦 |
契弟习俗与社会条件(古语中乡愁1)
福州话:蜀遘有正经事计,者契弟就犮远远去
普通话:一到有正经事要办,这小子就滚得远远的
遘,普通话gòu,福州音gǎo,本义是遇见,见到,福州话指逢、到达等。
事计,古语一指处事的计划、谋略, 如汉贾谊 《新书》“陛下肯听其事计”;又指事情,如宋代仙游人蔡絛《铁围山丛谈》:“三省枢筦诸房吏,分陈其应行事计”(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和各办事官吏,分别陈述他们应做的事情)。
“事计”在现代的福州话中,已单指事情,而无处事谋略之意。
☆☆-犮,普通话bá,福州间bei,读如拔。犮的本义是狗逃跑的样子,《说文解字》说:“犮,走犬貌”;福州话指人离开,逃走,也用以骂人,意即“滚蛋”。
“契弟”在现代福州话中用于亲昵的骂人,如“者契弟”(这坏蛋”),“汝会做契弟”(你会倒霉的)。“契兄契弟”原指结义兄弟,如《西厢记》“幼年与契弟张君瑞同窗”。《红楼梦》指的是同性恋伴侣,如第九回“(薛蟠)只图结交些契弟”。
☆☆-明清两代整整五百多年时间,闽粤沿海,男同性恋渐成普遍习俗,“契兄契弟”专指固定的男同性恋伴侣。“契”字既指情感的密切(即契合),也指关系的固定(即契约)。
明清记载“契兄弟”的史料极多,如明代文学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就具体描述了福建沿海“契兄契弟”之间酷似夫妻、彼此必须为对方担负种种责任的关系:“长者为契兄,少者为契弟,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抚爱如婿,后日生计,及娶妻诸费俱取办于契兄”。
在清代里人何求的民俗小说巨著《闽都别记》,对各种各样“契兄契弟”关系,则是当作丝毫不必避讳的福州人的日常生活来描写的。
☆☆-任何习俗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有其种种社会条件。有明一朝,闽粤与东南亚、日本通商的海运业已经很发达,海员一出海就是大半年,而女人上船则是绝不被允许的天大禁忌。
此外,养活子女的困难与传宗接代的现实冲突,导致溺毙女婴盛行,致使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许多地方是三男比一女。谁都想“把根留住”,结果是制造了超量的光棍剩男。
此二者被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是闽粤地区“契兄契弟”习俗形成的最主要的社会条件。
☆☆-者亲都应咛平搭了,倚过讲做晦先半间月日讨转,也其呢正月头乞耶君做十添花做色,石厝也拍算好好,喇等讨转。
今旦启番早媒人够厝讲,许面者诸娘囝乞探靠。
听者话,石厝侬凝沙,辍两粒目周惊惊相对觑,固呆派头日罩看见鬼。
过石歇,诸娘侬目周克石克,野象乍还魂过俫。开嘴讲:也务者式做。
媒人讲:贼做。先世固呆做愆罩着因是主市侬。
怡山叟试将上面福州话短文用福州话读了一遍,很有韵味。但是时过境迁,又加上平时几乎以普通话作为交流语言从小学教育开始,就没有间断过,很有一部分词汇语言要考记忆和揣测才有所理会,对于不谙福州话人士,以上语言肯定不知所云。
福州人行文写事记事,多用借代字,因为没有钦定的、或说有权威的规定,除了约定俗成外,大多数的人随机的用借代字。比如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称谓“福州”,就用普通话中跟接近的读音“虎纠”来替代,这肯定是当初外地人标注福州话读音的一种办法。
福州人写福州话诗词文章,就常用现代汉语中福州话的文读、白读,甚至官读、变读来写、来读。
如果福州话以城里音(鼓楼音)做标准,就存在相对于福州话的种种方言,这些方言影响着城里音的福州话。时代的发展福州音谁也不敢说什么叫纯正,叫标准。只能说福州话存在唐宋的官方语音基因。
怡山叟拟七绝:
哈哈一笑去烦忧,
读写福州成虎纠。
唐宋遗音多变味,
任它变味亦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