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二十九讲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2014-12-29 20:45:48)
标签:
文化儒释道情感教育育儿 |
分类: 国学经典--儒释道传统文化 |
《孝经》第二十九讲
原文: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翻译:作为君子,所言合于大道,所行皆是利他,为人处世受人尊重,行为可以效法;仪容符合规矩,抉择不违礼法,是人民的楷模。所以百姓敬畏而又爱戴他,并把他当做学习的榜样。所以君子能以德化人,政令通行。《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讲解:君子指的就是明白人,明白道理的人,明白道理的人不会去干糊涂事。所说的话一定符合大道,所做的事一定出于利他,所以为人处世受人尊重。言行举止不越法度,百姓敬爱之余,都以他为榜样,自然不言而教,不令而行,因为他们用的是感化和感召。
现在的人为什么不愿意去做利他的事情?把“学雷锋”都当做贬义词?说白了还是道理不通。自私自利,这个词用它来说明一种现象可以,但是把它当做规律,那就错了,因为自私的结果不见得是自利,农民不愿意把种子给土地,土地会把丰收给农民吗?播种不一定会有收获,但不播种肯定没有收获,农民都明白的道理,现实生活当中不见得每个人都明白。你可不可以跟土地签订了保证丰收的协议,然后再去播种呢?答案是肯定不行!你去帮助别人不一定能换来别人对你的帮助,这是事实。常言道:“吃亏是福”,有几个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愿意自己吃亏呢?劝别人可以,轮到自己头上恐怕不行。有句俗话说:“人欠你的,天会还给你。”你信不信?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没有。你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会碰到什么人,有科学依据吗?也许你会说:那是偶然,那是缘分。其实,这世间没有偶然,有的只是你不知道的必然,南怀瑾大师说“有其事不知其理,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有其理不见其事,是我们的经验不足。”真知灼见!科学不能解释的事情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谁花的钱是直接从印钞机上拿下来的,哪来的?都是单位发的、朋友给的、别人照顾生意,别人凭什么照顾你的生意?仅仅是因为你有能力?那为什么满街都是才华横溢的穷人?事实上,都是因为你曾经帮助过别人,也许不是这一世。所以,君子——真正的明白人知道:利他是因,自利是果。佛说:“因果通三世”,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原文: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翻译:作为君子,所言合于大道,所行皆是利他,为人处世受人尊重,行为可以效法;仪容符合规矩,抉择不违礼法,是人民的楷模。所以百姓敬畏而又爱戴他,并把他当做学习的榜样。所以君子能以德化人,政令通行。《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讲解:君子指的就是明白人,明白道理的人,明白道理的人不会去干糊涂事。所说的话一定符合大道,所做的事一定出于利他,所以为人处世受人尊重。言行举止不越法度,百姓敬爱之余,都以他为榜样,自然不言而教,不令而行,因为他们用的是感化和感召。
现在的人为什么不愿意去做利他的事情?把“学雷锋”都当做贬义词?说白了还是道理不通。自私自利,这个词用它来说明一种现象可以,但是把它当做规律,那就错了,因为自私的结果不见得是自利,农民不愿意把种子给土地,土地会把丰收给农民吗?播种不一定会有收获,但不播种肯定没有收获,农民都明白的道理,现实生活当中不见得每个人都明白。你可不可以跟土地签订了保证丰收的协议,然后再去播种呢?答案是肯定不行!你去帮助别人不一定能换来别人对你的帮助,这是事实。常言道:“吃亏是福”,有几个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愿意自己吃亏呢?劝别人可以,轮到自己头上恐怕不行。有句俗话说:“人欠你的,天会还给你。”你信不信?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没有。你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会碰到什么人,有科学依据吗?也许你会说:那是偶然,那是缘分。其实,这世间没有偶然,有的只是你不知道的必然,南怀瑾大师说“有其事不知其理,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有其理不见其事,是我们的经验不足。”真知灼见!科学不能解释的事情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谁花的钱是直接从印钞机上拿下来的,哪来的?都是单位发的、朋友给的、别人照顾生意,别人凭什么照顾你的生意?仅仅是因为你有能力?那为什么满街都是才华横溢的穷人?事实上,都是因为你曾经帮助过别人,也许不是这一世。所以,君子——真正的明白人知道:利他是因,自利是果。佛说:“因果通三世”,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