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理会计》教学辅导(二)

(2011-11-21 16:25:04)
标签:

杂谈

第七章  预算管理

1.预算、全面预算和预算管理的定义

1)预算的定义

预算就是计划的一种形式,它是企业为达到一定目的在一定时期对资源进行配置的计划,是用数字或货币编制出来的某一时期的计划。

2)全面预算的定义

全面预算是一系列预算的总称,就是企业根据其战略目标与战略规划所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方面的年度总体计划,包括日常业务预算(经营预算)、特种决策预算(资本预算)与财务预算三大类内容。

3预算管理的定义

预算管理是以预算为依据和主线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具体是指企业围绕预算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和制度安排,包括预算目标确定、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分析、预算考评等多个方面。

2.预算的基本功能、体系构成和管理循环

1)预算的基本功能

预算具有确立目标、整合资源、控制业务和评价业绩等四个基本功能。

2预算体系的构成(7-1

 

7-1  预算体系构成

 

3预算管理的循环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目标确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考评(包括预算评价和预算激励)等环节,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如图7-2所示。

7-2  预算管理循环

3.预算编制的程序与方法

1)预算编制的程序

预算编制包括下达目标、编制上报、审查平衡、审议批准、下达执行等程序。

2)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固定预算方法与弹性预算方法、增量预算方法与零基预算方法、定期预算方法与滚动预算方法。

4. 预算控制的原则与程序

1)预算控制的原则

预算控制须遵循全面控制、全程控制、全员控制等原则。

2预算控制的程序

预算控制包括下达执行、反馈结果、分析偏差、采取措施等程序。


第八章  成本控制

1.成本控制的定义

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所发生的各项资源的耗费和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其与预定的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造成实际脱离计划或标准的原因,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指导、调节和干预,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2. 成本控制的分类与原则、程序与方法

1)成本控制的分类

成本控制按照控制时期的不同,可以分为事前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控制三种。

2)成本控制的原则

成本控制要遵循全面性原则、经济效益原则、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分级归口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

3)成本控制的程序

成本控制的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定成本控制的目标或标准、分解落实成本控制的目标、计算并分析成本差异、考核评价。

4)成本控制的方法

成本控制的方法主要有标准成本控制和作业成本控制。

3标准成本的定义

标准成本是指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条件,以未来情况的分析为基础,应用科学方法确定的,可以与实际成本相比较的单位产品的预定目标成本。

4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定标准成本,通常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其次确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最后确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5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材料价格差异,一般应由采购部门负责。但是实际上影响材料实际价格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市场环境、材料采购的数量、运输方式、可利用的数量折扣、购进材料的质量等方面。

影响直接材料用量差异的因素也是很多的,如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和责任感、材料的质量、机器的完好程度、材料加工方式的改变等。一般来说,直接材料的用量差异应该由生产部门负责,但有时也可能是采购部门的工作引起的。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影响直接人工工资率的主要原因是工人工资结构和工资水平的变动,如生产工人升级或降级使用、加班和使用临时工或将工资级别较高的工人安排在不需要高技术的工作岗位等。

影响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的因素很多,包括工人的劳动效率、材料的供应保证程度、机器的完好程度、工人的劳动情绪等。

3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是由许多明细项目组成的,并且与一定的生产水平相联系。如间接材料价格的上涨、动力费用价格上涨等都会因此实际变动制造费用的变动。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是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之间的差异导致的,其形成原因与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相同。

4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①两因素分析法

 

 

 

②三因素分析法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资源价格的变动,如工资率的变动;资源数量比预算增加或减少;某些酌量性固定成本,如职工培训费、差旅费等,因管理上的新决定而有所增减等。实际工作中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成本控制。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只反映计划生产能量的利用程度,可能是由于产销量达不到一定规模造成的,一般不能说明固定制造费用的超支或节约。因此一般都通过比较预算产量标准总工时和实际产量应耗标准工时,说明企业的生产能量是否被充分利用。

6存货成本的定义

存货成本是企业为取得并持有存货所发生的所有支出。存货总成本主要包括取得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

7存货采购控制方法

1)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经济订货批量的基本模型

 

 

②存在数量折扣情况下的经济订货批量

首先计算不享有数量折扣情况下的经济订货批量;再计算不考虑数量折扣时的年总成本;最后计算按给予数量折扣的订货量进货时的存货总成本,比较两种情况,作出选择。

③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情况下的经济订货批量

 

 

2)再订货点的确定

①需求确定情况下的再订货点:

 

②需求不确定情况下的再订货点

 

8.存货日常控制方法

1定量订货控制

2定期订货控制

3ABC存货管理方法

步骤如下:根据各类存货在特定期间的耗用量和单价,确定各类存货的总成本,并按其排序;计算各类存货总成本在所有存货中的的比重;按分类标准和上述计算结果,将全部存货分为ABC三类,从而按照它们的重要性程度分别进行控制。


第九章 责任会计

1责任会计概述

1)责任会计的定义

责任会计是现代分权集权模式的产物,它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个责任单位,并按照每个责任单位编制责任预算和组织核算,通过信息的反馈,实现对责任中心进行控制和考核的一种会计制度。

2)责任会计的内容

责任会计的内容包括:责任划分、责任预算、责任控制和责任考核。

3)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

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目标一致性原则、可控性原则、信息反馈原则和激励原则。

2成本中心

1)成本中心的定义

成本中心是指只对成本或费用承担责任的责任中心,可分为标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两类。

2)成本中心的特点

成本中心的特点是:只考评成本费用而不包括收益;只对可控成本承担责任;只对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和控制。

3)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

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包括责任成本的变动额和变动率两类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责任成本变动额=实际责任成本-预算责任成本

责任成本变动率=

其中,预算责任成本=实际产量×预算单位成本

3利润中心

1)利润中心的定义

利润中心是指对利润负责的责任中心,可分为自然利润中心和人为利润中心两类。利润中心既要对收入负责,也要对成本费用负责。

2)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

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主要是: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公司利润总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的销售收入总额-该利润中心变动成本总额

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总额

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不可控固定成本总额

公司利润总额=各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不可分摊的各种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4投资中心

1)投资中心的定义

投资中心是指既要对成本、利润负责,还要对投资的效果负责的责任中心。投资中心是最高层次的责任中心,它具有最大的决策权,也承担最大的责任,投资中心一般是独立法人。

2)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

投资中心除了考评利润指标,还有考核利润与投资额的关系性指标,它们是投资利润率和剩余收益。

①投资利润率是指投资中心获得的利润与投资额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是:

投资利润率=

其中,上式中的利润指投资中心的税前利润;投资额指投资中心在生产经营中占用的全部资产,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等,一般取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的平均值。

此外,投资利润率指标还可以做如下分解:

投资利润率=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②剩余收益是指投资中心获得的利润扣减其最低投资收益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是:

剩余收益=利润-投资额×预期投资报酬率

其中,预期投资报酬率可以按照整个企业各投资中心的加权平均投资收益率计算,也可以以资金成本作为最低报酬率进行计算。

5内部转移价格

1)内部转移价格的定义

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转移中间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内部结算和进行内部责任结转所使用的计价标准。

2)内部转移价格的类型

内部转移价格分为四种类型:市场价格、协商价格、双重价格和成本价格。

第十章  管理会计的新发展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则

作业成本计算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二是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2. 作业、作业链和成本动因的定义

1)作业

作业是指经济组织所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

(2) 作业链

作业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

3)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一般统称为分配基础。

3.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

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是:①选择成本基础;②追踪资源或将同性质的活动归集为作业中心;③按作业中心归集成本;④选择适当的成本动因;⑤确定作业中心成本分配率;⑥计算产品成本。

4. 经济增加值的定义

经济增加值,是经调整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企业全部资本成本后的余额。根据EVA的定义,其计算公式可表述为:

 

其中,NOPAT为税后净营业利润;NA为投入资本总额;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包括债权成本和股权成本。

5.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视角

平衡计分卡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考虑和评价企业的业绩,即财务视角、客户视角、内部业务流程视角以及学习与成长视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