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教会了我们豁达(王全玉)
(2011-12-14 15:42: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天地 |
苏轼的旷达人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闲暇间偶然读书,便读到了苏轼的诗。苏轼于我的印象,自然是豪迈奔放的,尤其是那阙脍炙人口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读来令人唇齿留香,隽永难忘。
而上面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却是:人生世间,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因而,又何必过以眷恋自己曾经留在雪泥上的爪印,而忘记了人生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使命呢?鸿雁的唯一使命是飞,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自己所向往的美的国度里,且不可为它所系,束缚了自己翱翔的翅膀。
这就是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从诗的意境里,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苏轼的达观与乐观。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而在《江城子》中,则令我们看到了感情浑厚浓郁充满了人间真情的另一个苏轼。爱妻早亡,令苏轼倍感人生的无常与沧桑。然而令苏轼倍感凄凉的又何止是亲人的阴阳两别?同时,人生的生离之痛也正如生命里无法摆脱的阴影与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遍及着苏轼三十几岁至终生的人生岁月。
先天的诗人气质决定了苏轼在智慧与感情上早熟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剥夺了苏轼在政治上成熟的权利。因而,在政治上,苏轼如同一个纯真质朴的孩童,用自己稚嫩的心灵与眼光来感知和认识这个本已复杂的社会,不免显得不通世故,不合时宜。从三十几岁开始,苏轼的仕途便开始了屡遭贬谪的经历。想想在宋代交通极为不便不畅的情况下,苏功满怀着一腔报国无门的无奈,携家带口、颠沛流离地奔波在全国各地的乡间、山间的狭路上,历尽风霜苦雨,人世沧桑,那种常人难以体味的诸般滋味,年轻的苏轼仿佛在一夜之间便尝到了。几曾浪迹天涯,而人间之大,究竟何以为家?
苏轼的心灵家园,几经世俗摧毁,然而它又顽强的重建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寥寥数句,自然景物便在诗人的笔下神韵化了,表现出了诗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了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诗人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境豁然,心灵净化。是啊,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仿佛在一瞬间凝聚淡化为一幅隽永的风景画,令人目旷神怡,生出无限人生遐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苏轼看来,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
这就是苏轼,历况味人生,却不改达观心境。苏轼的人生,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的一种旷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