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浪漫与杜甫的现实之比较
(2015-07-10 20:50:56)
标签:
谷风冀雨教育文化 |
分类: 谈天说地 |
诗人的两重世界
——李白的浪漫与杜甫的现实之比较
作为唐代诗歌的个代表人物,代表了中国诗歌的两座高峰,并且谱写了诗歌历史上最伟大的两朵奇葩,代表着诗歌的两个典型流派的人物——李白和杜甫,成为了几乎全世界都知道的两个人,他们的诗歌成就和诗篇,无不为人所称道。他们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两个人都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更是我们不可逾越的高峰。这两个人的浪漫和现实,是怎样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诗篇中反映出来的呢?这里,我只是从自己的理解中,把两个人的一些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这种比较,就是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清两个人的风格,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两个伟大的诗人。
生到人间已是天地别
这两个人的出生,似乎就已经带来了某种不一样的人生宿命。
李白的出生时带有某种帝王出生时候的征兆的,这种征兆就是上天的异象。李白的字太白,这个字和他的名字的由来很有趣味,在古籍资料中,都十分清楚的交代了他出生时,母亲梦见长庚星(又叫太白星、金星)坠入怀中,于是取名白,字太白。这个名字的由来就具有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
而杜甫则不同,杜甫字子美,无此等神话故事附体。他似乎就注定了自己和普通人的出生没有什么区别,更暗示了他一生和芸芸众生一样,在时代的洪流中,成为一叶飘蓬。但是所唯一不同的是,他是个带着某种苦难和悲悯情怀的诗人,他也必将成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把这种悲悯情怀告诉给后人。
逸闻传说暗含真宿命
李白的一生,似乎就和浪漫有着不解之缘。相传小时候的李白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的毛笔头竟然开花了。这预示着他的文采应该是一种如花般绽放的绚丽。于是我们有了“梦笔生花”这个词语。李白的故事就带有一种浪漫的色彩。即使是后人的附加,恐怕也是一种对李白人生的浪漫的写照。李白的故事,让我们从小就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啊,这简直就像一个神话故事,哪里会有这样的故事呢?哪里会有这样的傻婆婆呢?只有神仙为了点化李白,可能故意变成这样的一个老婆婆吧。李白还真的被点化了,接着就去发奋去了,最后终于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如果说故事总是有些戏剧性,可是有些称呼似乎就带有某种注定了的巧合。李白是个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他入深山,寻道士,炼丹求长生不老。这种思想几乎就是一种浪漫的人生,更何况对于一个年纪轻轻的人来说呢?
李白号青莲居士,这个称号中的青莲,无论是作为自己的家乡,还是作为自己的喜好,都算得上一种浪漫。乃至于后来的竹溪六逸、饮酒八仙、诗仙、酒仙等称号,不一而足,几乎都和这个深信道家思想的人的内心世界有着许多天然的吻合。只有浪漫的文人才会追求这种得道成仙的境界。而出家的佛弟子是不会这么浪漫的,佛教的信徒寻找的是苦修。所以,李白的人生从内到外,都深深的烙下了这样的一种浪漫气息。
李白是个浪漫的人,所以他就必然会追求一些浪漫的人生传奇。这些故事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李白。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高力士脱靴”,为了卖弄自己的文采,或许是为了报复那个曾经答应过或者接受过自己的好处而没有帮助自己的高力士,他竟然当着皇帝的面和众人的面,让人家一个皇帝身边的第一大太监给他脱鞋研墨,这种想法也只有李白能够想出来,也只有他能做出来。即使如此,皇帝虽然不加责备,可是后面的那句话,却是一种看不起的评价:此人固穷相;非廊庙器。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句评价,就决定了李白的一辈子,他最多只能做皇帝身边一个为了逗杨贵妃开心、写一些艳丽歌词的学士了。
可是李白终究是不乐意的,因为他的理想和抱负太大了,于是甩袖子就走了,走的时候,还是“赐金还山”,人家不愁吃喝。还在背后流下来这样几句话:“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古风》)还是高傲的姿态,这就是李白,一个虽然不趋炎附势献媚骨的人,但是却写出来了一个文人的酸与傲。
这一切都成了李白的资本,读书人无不会将这些当做自己的资本来炫耀的。李白骑驴到了华阴县,路过县衙,按照规定要下来走过,可是李白却是个酒鬼,又是个不受束缚的人,自然的就会有新的故事,于是给自己的前半生写了一个总结:“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你什么办法?这就是李白的浪漫。
杜甫与之相比,恐怕自然就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个普通人,犹如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山腰上的一颗石块,森林里的一棵树木,他太不起眼了。可是杜甫毕竟还是有他的现实写照的。
杜甫号少陵野老,仔细读一读这个好,似乎就带有这种无法让人欢喜起来的人生悲苦。野老,自然是孤苦伶仃的,自然是没有居室的,自然是经历了人生的凄风苦雨的,一辈子都在尘世的沧桑和孤寂中寻找而又无法解脱的。
杜甫终究是一个人,所以,他没有李白的潇洒,他不能在夹缝中寻找到人生的欢乐,他没有家庭背景和给皇帝写好听话的机会,所以他只能是一个人,成了一个人中的圣人,一个读书人中的圣人,一个诗人中的圣人。这一切终归还是人,他无法脱离现实的贫苦和凄凉,他的人生始终是在一种人生的苦觅中度过。如果说佛家是在苦难中修行,可是佛家的境界是顿悟,是超脱,是看破。所以,这个“佛”的称号只能给吃斋念佛的王维,而不是这个一直寻找报国机会,却始终郁郁不能的杜甫。也正是因为这一切经历,才成就了杜甫,而且也让杜甫的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一朵浪花让我们看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从一颗石头看到了高山的险峻,从一枚落叶看到了森林的莽莽。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也许这些应该是为了给杜甫的心灵上的一帖安慰药吧。因为杜甫实在太需要了。
自我审度更是千里远
李白是个想当然的自信者,更是一个极度狂傲的人。这一点从小就应该能够体现出来。当他自己评价自己的时候,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这样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很显然,这是一种自我的吹嘘,目的很简单,就是企图能够从别人那里得到青睐,让别人推荐自己做官。同样在《赠张相镐》中也这样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这是个什么人?是个喜欢自己吹嘘的人。他的浪漫就在于自恋。李白简直就是个神童,神童恐怕也做不到他的水平,把自己吹的太高了,未必是件好事。可是李白喜欢这样吹嘘自己,因为他从来都是衣食无忧的,从来都是充满自信的。这一切有都来自于他的确拥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才华。用今天的话说,李白应该是个在赏识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有着优厚物质基础的孩子。为什么后来他屡屡不适应社会,就是他还缺少一些东西。恰恰这些,才制造了李白的浪漫。
李白的浪漫,不仅仅是自我的夸耀,他的行迹却也透露出来一个人的浪漫来。喜欢交游,学习剑术,有任侠之风。这一点,恐怕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文武全才,满腹经纶又是一个舞剑高手,这种情形恐怕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士子们身上才有的综合。但是李白却十分向往那个时代,因为那是一个纷乱的时代,是一个有才能的人,随时都有机遇被重用的时代,是一个读书人慷慨激昂却又大展宏图的时代。李白沉醉其中,就连他的诗歌也更多的不受羁绊,在《古风》、乐府等诗词中展现了他浪漫的才华。
李白是浪漫的,是自恋的。《乐府·将进酒》中这样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什么性格?是一种极度自信的,却带有一种江湖气息的豪迈。这哪里是读书人的样子?可是这就是春秋时期的读书人。李白生错了时代,他的浪漫几乎完全是在他的脑海中去呈现的,是用一生追求的那种乌托邦式的浪漫,他一生的才华并没有在理想的位置上得到重用,他的千金散尽却也没有回来。可是李白从来没有从失败的角度来评价自己,更不会用失败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也许这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自信的心理吧。
杜甫是不同于李白的,杜甫有他自己的经历,他出身不如李白,但是他同样有着读书人的那种迂腐,似乎每一个读书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一种高傲,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歌中,杜甫这样写:“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果真如此么?那是因为杜甫年轻,还对未来充满了希翼和憧憬,以为自己还能够在大唐闯荡出一片天下。只有到那时,才不会这样说。只是可惜,杜甫一辈子都没有实现这种愿望,富贵对于杜甫来说,应该是多么重要,穷困潦倒,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他穷的简直无法生存,真不知道以后的日子看到自己曾经这样豪迈过,杜甫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看来,杜甫并不是永远生活在现实的黑暗笼罩之下的。但是,杜甫毕竟是生活在了一个十分不寻常的时代,他不可能有李白的那种盛唐之音。他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民涂炭,是流离失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妻离子散。这一切杜甫的一生都经历了,他有什么理由浪漫啊,只有在现实中寻找一丝的生存夹缝了。就算是战火纷飞,杜甫也没有忘记在这个乱世去寻找人生的理想,也终于,他做到了高官,也希望衣锦还乡,但是他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时候的大唐帝国已经奄奄一息了。最后的结局不还是为吃穿而发愁么?
我们可以从这首诗来看看杜甫的处境: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这是一幅什么画卷?满目疮痍,一种秋风扫落叶的景象,一切似乎都是在挣扎和喘息,一切似乎都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他的愁绪和苦闷正如满眼的落叶和长江之水,眼中的景色没有鲜艳的色彩,“花重锦官城”和“两个黄鹂鸣翠”的那种生机不见了,他只能看到这些,因为他的内心是灰色的。听听他的诉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为客,一生多病,此时的杜甫已经在全国各地辗转了多少时日,一身沾染了多少疾病,杜甫心里清楚。当站在岳阳楼上的时候,他也同样会感叹: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个人的孤独,在内心是多么的痛苦,面对没有未来的生活,他是多么的凄惨。最终的命运,却依然无情的让这样一个枯瘦的老人,在没有丝毫生存能力下,悄然惨死在一个寂静的夜晚,陪伴他的只有那无尽的黑暗。
官场命运落魄又多舛
杜甫和李白选择的路不一样,因为杜甫没有李白那么有勇气和潇洒,他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通过正当渠道去当官。他同样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是他终究没有机会,尽管一生忧国忧民,可是他的人生却是多么的不幸。当初求官时已经35岁,当朝宰相李林甫一句“野无遗贤”,杜甫参加的一场科举考试,就这样一个都没有考上,因为有本事的人都已经用完了。杜甫只好走拜谒权贵道路,不通,困守长安十年。命运对杜甫似乎更多的是折磨,为了生活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为了糊口他“买药都市,寄食友朋”。读来让人心酸落泪,在现实中苦苦挣扎的杜甫,怎么能浪漫起来?他的所闻所感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辛酸艰辛,虽然有趁着安史之乱中做了一个左拾遗和工部员外郎。那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根本没有什么事情和作为的事情。杜甫的政治道路,不但连一个钱都没有捞到,甚至根本没有李白能看得开的胸怀。所以他就在一些诗歌里面去骂那些当皇帝的人了。骂有何用呢?你杜甫还是你,当然,他的哭诉和痛陈,为他的后世名声换来了一个美誉。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脱离自己的现实!
羁旅行思自然两重天
李白和杜甫有着许多相似的经历,这种经历其实并不只是他们两个相似,而是当时时代条件下许多人都这样追求。尤其是漫游这样的方式。于是在比较的时候,就不能不把古代读书人、诗人多不可或缺的一点做一个比较,因为山水诗是古代诗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李白的生命在有限的日子里,许多时间都是在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无论是自己是否主动自愿的还是被流放的。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句大道的比喻,恐怕只有李白能够做出这样的比喻。李白的浪漫与想象是超乎寻常的,而且也是其他人所没有用过的比喻。更重要的是,李白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许多现实中所不曾有过的那种浪漫,而这种浪漫恰好又和自己的经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联系的经历,往往许多时候又和李白的心理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李白的内心总是带着一种苦闷,带着一种无法解脱的愁绪。面对人生的路途,他苦苦寻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李白的真实心境,更是他对人生的品味,但是李白从来都不甘心,从来都是不肯屈服于命运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就是自信的李白,这就是永远对自己充满希望的李白,这就是从来都带着微笑面对坎坷的李白。李白有多少愁绪都会消化在自己的梦想之中。
在李白的脚下,祖国的山河变得美丽了,变得壮阔了,变得让人充满了想象,让人仿佛走进了诗情画意之中。李白用他最动人的词汇创造出了最吸引人的景色。面对自然界的山水,李白尽情驰骋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去描绘眼前的景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无论是山还是谁,无不在李白的眼中变成了一种有生命和有思想的人,他们和李白一起呼吸,一起享受着自然的一切,他们同样也流露出来了李白内心被掩埋的种种情感。这就是李白的浪漫方式。
杜甫用自己的双眼审查世界的时候,总是带有一种悲观的色彩。这也不能责怪杜甫,而是杜甫本身已经被这个世界折磨的很够呛了。杜甫不可能像李白那样把什么事情都开得那么轻松,杜甫在一开始就不能把自己的未来看清楚,他没有什么可以让自己寻找到可以得到安慰的心灵疗伤药。
尽管杜甫在年轻的时候也有过青春时代的激情与梦想,但是那只不过是还没有经历的一种想象而已。那是他的希望,是期待,而不是真正的内心的感受。同样等到自己经历了一切的时候,自然万物似乎都是失去生命的,都是灰色调的。一切都似乎也传达出了杜甫内心的那种在遭受了时代的洗礼之后的残留的凄楚。满眼风光只有疮痍和伤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他眼中的景色,也是他内心的感受。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他眼中的红花绿叶都似乎是在陪同自己一起哭泣,他想家的时候,小船都是孤独的,万物都可以陪着自己一起伤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都是杜甫面对自己的坎坷时,内心的真实写照。因为杜甫在流浪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带来的不只是个人的命运的消亡,更是国家民族和无数人生命的涂炭。杜甫永远高兴不起来,他只有在现实中承受这一切,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苦苦挣扎。他永远不可能闭上眼睛,逃避自己的灵魂,没有人能够做到。即使可以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可是醒来后,任何人眼前的一切景象,都可以唤起自己醉倒前所有的记忆。
结朋交友愁喜只自知
友情在礼拜的生命中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李白一辈子都离不开朋友,离开了朋友,李白就不是李白了。李白是靠朋友才能活下去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李白都不能少了朋友。尤其是他需要有人陪同自己一起唱和,一起喝酒。李白从来不用发愁金钱的问题,但是李白却很害怕孤独和寂寞。所以他需要朋友,更珍惜朋友,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李白的朋友可以说是走到哪里就有哪里的朋友。当时的李白应该是许多人早已慕名的,所以,他无论到了哪里都可以遇到鲜花和掌声,遇到一片欢声笑语。即使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甚至没有听说过名字的追星族,也让李白写下了这样的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那么伟大么?不,这只是李白的一种浪漫方式,李白必须这样做,否则谁还会请出来自己最好的酒给自己喝啊。
这种纯粹的抒情或者感叹的浪漫,对李白来说,缺少了内心真实的想法,他在面对自己的好友,加上自己寻求成仙之路上的朋友——丹丘生的时候,他不再那么简单的用一种莫可名状的东西来写那么一个小小的场景了,而是不惜笔墨的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君不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才是真正的李白,离不开酒的李白,李白的浪漫需要有酒,李白在一个人的时候尚且举杯邀明月,让月亮陪同自己一起唱歌跳舞,他是个过于浪漫的人。就算是自己没有钱,哪怕卖掉自己的衣服和马都要换来酒喝。李白是浪漫的,浪漫得几乎可以说从来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李白的朋友很少是像贺知章那样的,李白主动找到别人去请求推荐而结识。贺知章对李白的确是喜爱的,能够把李白拉入到自己的圈子里进行饮酒作乐,赋诗作画,这不能不说是李白的骄傲。可是更多的还是别人对自己的膜拜。孟浩然和李白一辈子不过见了几回,可是竟然让李白耿耿不能忘怀。黄鹤楼一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此天各一方,李白的心中更多了几分惆怅。李白是个十分典型的感性动物,他的情感丰富得几乎犹如夏天的天气,伴随着一阵热风,随时就可能下一场冷雨。这并不是说李白是善变的,而是李白是一个毫不掩饰自己情感的人。只有这种人才是浪漫的诗人。李白的朋友多,所以他从不发愁自己的吃穿住宿,即使王昌龄被贬谪了,李白也会十分关心,李白是个十分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所以李白的情感是丰富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的浪漫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可以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对话,他能够赋予任何一种东西某种生命和情感,明月尽管可以作为想家的象征,然而李白却把怀人的愁绪也这么浪漫的告诉月亮,让月亮代为转达。这种深远的意境和恬淡而又无法排遣的情感,却在一种浪漫的基调中涤荡开来。
杜甫的朋友没有李白多,就这一点杜甫就快乐不起来。无论你多么有才华,无论你多么能写诗,但是你没有李白的名气大。李白在当时,是接受了皇帝的召见,并且是一个十分辉煌和耀眼的士子。他就是作为一个娱乐圈里的人物,也是享受了无上的荣光,他拥有了一个娱乐明星所有的资本。而且还从皇帝那里得到了许多的金钱。杜甫没有,因为他没有赶上好时候。虽然是同一个皇帝,可是杜甫和李白的差距,从来都不在才华和能力上,更不在他们彼此之间的任何一个方面。如果说有差距,那也只有一点,那就是杜甫永远不可能比李白早出生十几年,而李白却比杜甫大了十多岁。这是造成两个人不同命运和时代所在两人身上和心灵打下烙印的最基本的前提。这一切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杜甫的朋友总是和自己一样的落寞,当胡马的铁蹄踏遍了京都的角落,他只好流落江南。这时候少有朋友的他,却碰上了一个曾经和李白一同写歌词谱曲子的李龟年,杜甫不由得想起了当初的美好生活: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凡是喜欢回忆的人,生活总是不幸的。因为回忆总是企图弥补现实生活的许多空虚和创伤。杜甫的诗歌总是带有一种莫名的伤感。
应该说杜甫同样是感性的,杜甫的感性却只是更多的体现在自己的苦闷上,他面对自己任何一种经历,都敏感到了自己生活在一种不幸的笼罩之下,这种阴影似乎从一开始就纠缠着他,让他到死都无法摆脱。杜甫也想拥有李白那样的潇洒,他遇到了重重困难的时候,他想过去投靠自己的朋友,可是朋友却总是躲避他一样的怎么找也找不到。他的命运竟然和李白无形中在交友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杜甫就会经常的想起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杜甫只见过李白三次,于是就在后半生里不停的去想,因为朋友少,所以经常想一个人。每当想起李白,他或许都带有一种羡慕和对自己的感叹。李白的人生和自己似乎在不断的对比着,杜甫经常会在梦里找李白对话,说些什么,杜甫恐怕依然不能把自己从现实的境遇中解脱出来吧。
家国人生梦想同归程
古代的读书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让自己承担起家国天下的重任。尤其是隋唐时代之后的读书人,因为科举考试让许多庶族地主能够进入到国家机器的管理行列,对于他们来说,更是期待着一朝龙门跃的梦想,他们以为这是一条通天大道,尽管不少人因此而飞黄腾达而建功立业,但是毕竟是少数。然而对于读书人来说,这已经是让他们羡慕不已了。
李白是个总是带着梦想的人,但是李白却又是一个因为满怀诗情极度自负的人,因为这些,他看不起别人,总是觉得凭借自己的本事可以闯出一片天地。李白于是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倔强的不肯承认自己是错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浪漫让他过多的在一种这样的痛苦中承受着。李白的浪漫恰好正是他的这种经历和自己内心的斗争同时存在,这种同时存在与斗争的结果往往又是他的浪漫占据了上风,面对每一次的不顺利,即使他在古人——尤其是自己十分钦佩和敬仰的诗人面前诉说自己内心的时候,也不忘这一点:“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不只是在说古人,更多的是说自己,在寻找精神上的知音和同病相怜的人。
李白的浪漫让他不喜欢孤独。诗人总是孤独的,但是李白却无法享受这种孤独,因为寂寞总是在一个满怀豪情的人面前会将所有的壮志雄心一扫而空。接着换来的是诗人的灵感迸发: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是浪漫的,这种浪漫即使在孤独的时候,他也是那样的充满了让人向往的境界。你既然寂寞,却硬是找出来两个陪同自己的人:月光和自己的影子。他与他们对话,与他们共舞,与他们饮酒。李白过于在自己的人生寻求这种热闹了,可是这种热闹的背后却透露出他内心的孤寂来。李白是个不能没有人相陪的人,他必须有朋友,一个人的世界时多么的漫长。李白正是在这种寂寞中,让自己变成了一个神仙,他用洒脱不羁的性格,谱写着自己灵魂上的一切,把所有的诗情尽情的挥洒在了自己的笔下,这种纵情徜徉的同时,李白离不开他朝夕相伴的好友——酒。
李白为国家做贡献的梦想是破灭的,可是自己人生的梦想从来不曾破灭。他依然浪漫的享受着命运赐予他的一切。
这一点杜甫永远做不到。杜甫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满目疮痍,他的眼中的祖国,竟然呈现出来的是一番令自己痛心疾首的景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面对烽烟战火,他自己也一度成为俘虏,他不是不想改变这个现实,最后他还是在战火中寻找机会,所以唐肃宗即位了,他投奔了。他面对自己的经历,写下了许多现实的诗篇:《三吏》《三别》《兵车行》。这些文字都是血与泪的控诉,不只是简单的描写现实,更多的是反映诗人的内心,对国家的关心和对自己命运的关心。
现实中的杜甫不但解决不了大问题,最后连自己的个人和家庭生活都无法解决,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了穷困潦倒的悲惨,他的人生命运一直在现实中挣扎而无法脱离。因为有了这些压抑的情感,所以即使听到自己家乡的解放,他同样会欣喜若狂的写下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那是积压扭曲的心灵在刹那之间的释放。他的极度压抑定然带来极度的狂喜。
战争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感受到了,他的头发掉了,稀疏了,他关心的事情太大,太多,即使面对早已经逝去的先贤,他也无法解脱,反而多了一种自怨自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他自然渴望像诸葛亮那样建功立业,这是读书人的理想,他对诸葛亮的未完功业的感叹实际是对自己无法实现理想的感叹。为什么他会流泪,因为他能体会诸葛亮临死时候不能瞑目的那种凄婉的场面。
杜甫把历史的现实写在了自己的笔下: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就是杜甫,从来都是关心着现实的诗人。他的每一个诗句中带出来的都是一种现世的情结,他个人的境遇,同样也带着对现实的控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种现实的藩篱始终左右着他,让他不能从中自拔。因为现实的牢笼一旦把一个人套住,他将永远成为自己心灵的囚徒。
这就是现实中的杜甫,也是任何一个现实中的诗人的情感。
诗歌创作灵性不掩饰
一个人的文字,是一个人性灵的表达。
所以诗歌是言志的,更是言情的。这种情志都是诗人性格的体现和心灵的表达。
李白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诗歌定然也不受束缚,所以多数诗歌都是随意性较大,不希望自己受多种格律的束缚,这同样体现了他不受束缚的性格。所以古风和乐府诗是他的强项。当然他的律诗绝句同样精彩,那是因为他的才华出众,但李白自己最得意的还是他的那些不受格律限制的诗篇,因为他许多律诗绝句中依然不受格律的限制,不是他不会做,而是他不屑于做。比如他欣赏崔颢的《黄鹤楼》,后来的《鹦鹉楼》和《金陵凤凰台》,不都是这种诗篇么?
而杜甫不同,他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不敢冲破就有的束缚,他而且还要更加用心的去求工求整。那首《登高》,一共八句话,竟然四联全部工整对仗。不但中间两联对的工整,就连首尾两对也是那样的让人惊叹。而且成为了后人追求对仗工整的典范。
杜甫写诗的标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一个典范。杜甫的诗歌侧重在绝句和律诗上,而且用词工整。他的人生不同样也是这样么?不但不去破坏,而且自己给自己也建立了更多的心灵的标准。这些标准看似自己的建立,实际还是时代和他人早已经建立起来的,他只是比别人更多的给自己添加了一些衣服罢了。让自己更加沉重而且更加拘谨的束缚自己。
杜甫写诗是有前提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得到进步,他的这种艰辛的方式就是他按部就班和做人规矩的反应。这不能责怪杜甫,而是现实的藩篱制作的牢笼却是太坚硬,太坚固,不是一个人想怎么破坏就能做到的。
李白的浪漫和杜甫的现实,往往是他们两个都不想为之的,然而这种浪漫与现实,却偏偏被命运安排在了他们两个人身上,于是就有了他们各自的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后人就是企图要学习他们两个的创作,恐怕也只是皮毛而已,没有他们的经历和性格,没有时代所赋予的这种特殊性,恐怕,谁也不可能超越这两座伟大的奇峰。
魂归同路天涯何处家
两个伟大的诗人在出生的时候都有着浪漫与不浪漫的区别,可是在死的时候,两个人竟然同样选择了这种人生境遇和性格的迥异归宿。
李白的死,和他的出生一样,带着某种神秘的色彩。当李白最后昏聩了头,竟然投靠一个不可能成事的永王的时候,他就决定了要失败,而且没有任何根基的他,似乎注定了最后要替别人背黑锅,或者说,李白注定了要在一种痛苦中去展现自己的浪漫。这种浪漫当我们去品味的时候,我们绝对不应该带有一种向往和欢喜,因为背后总是诗人不可逃避的命运。
李白被流放了,即使如此,李白似乎真的是上天的星宿,他的命运就如同戏剧一样的带着许多的意外,还没有到达夜郎,他就遇到了赦免,但是赦免了他的罪,然而他的命运也就结束了。就在他回归途中,李白死了。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总之,其中两种都是极其浪漫的。
的确,关于李白有着许多的传说和逸闻趣事。李白的死都有这样三个版本。然而我还是宁愿相信李白是浪漫死去的,在面对一湖风平浪静的水的时候,就像一面镜子,天上的月亮明晃晃的,水中的月亮亮晶晶的,李白分不清那个月亮是真实的,于是吟起自己最得意的诗篇,睁开醉意朦胧的双眼,伸出手去水中捉那向往了一辈子的月亮,最后向下沉去,离月亮越来越远,然而那时候,李白一定是认为自己在天空里飞翔,朝着月宫飞去,去寻找那和自己喝了无数次酒,说了无数的话语的月亮了。
杜甫的命运似乎带着某种命运的暗示,他的死竟然带着一种悲剧色彩,这种悲剧似乎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帝国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读书人的命运似乎更多的让人与时代联系起来,让人总是在说,读书人是不是应该这样苦苦的去寻找自己为了梦想中闪烁的虚幻。
杜甫的死在《新唐书》中这样写: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在《旧唐书》中这样写: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有九。
尽管这两者中的信息有些差别,后者存在考证后的一些讹误。但是杜甫的死亡,似乎有两句让我们认为是一样的,那就是十多天找不到吃的,然后得到他人的馈赠,于是在五十九岁的时候死去了。
杜甫怎么死的?有的说是得到酒肉后,喝多了,吃多了,撑死的。有的说,因为当时的天气炎热,肉没有吃完放的时间长,吃坏了,发病死亡。杜甫本来就是多病的,这种可能都是有的。最后因为大水,竟然和李白一样,连尸体都找不到了。在这样的情境下死去,似乎我们对杜甫的命运感到不公平,我们会感叹,这样伟大的诗人为什么上天就根本不去垂怜他一下?
中国人是喜欢在最后让人看到大团圆的,可是偏偏两个诗人一样的这样悲哀?杜甫的梦想是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然而,你杜甫的结果是实现了,受冻死亦足;可是天下读书人呢?天下的寒士、类似于杜甫命运的这些人的结果呢?依然是和杜甫的命运没有什么区别。杜甫似乎想浪漫一下,可是,他终究没有浪漫起来。
浪漫现实交织成后话
两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两个人的时代也不同。这些不同造成了两人的命运是不同的,李白喝的是清酒,用的是金樽,杜甫却只能喝大陶瓷碗里的浊酒一杯了。就是调侃一下说,李白一生有三个老婆,杜甫只有一个。而且他们的出身也似乎有着许多的差距。这种人生的命运带来的只能是两个人的殊途同归。但是两个人竟然能够在短暂的一生中,在年龄相错十多岁的情况下能相见三次,而且两个人的友谊能那样的深,那样的让两个人彼此怀念,这是一种奇迹。
两个人的人生有着许多的相似点:都有理想有抱负;都曾年少时出名;都曾漫游天下;都不曾通过科举为官,即使为官,也不是实权高官,为国家真正做事;都是因为这种现实和理想的不相符,造就了这样两位大诗人。他们的相同点,有许多是古代读书人都有的命运。可是即使如此,为什么会产生他们两个人的这种截然不同呢?第一,是因为当时的时代。李白是盛唐气势,杜甫恰好是有盛转衰的时候。第二,是因为家庭背景和经济物质基础。第三,是因为接受的教育不同。李白信奉道家思想,杜甫更多的是儒家思想。杜甫是“仁民爱物”的思想为主导。简单的这些不同,都可以让两个人的人生发生不同的变化。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生命中就完全被浪漫或者现实的某一方给笼罩和霸占了。李白自然有他脱离不了的现实生活,他绝对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而杜甫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灰色笼罩之下的,他同样有自己的梦想和浪漫方式,他同样也会欣赏大自然和生活的美好。
李白在长安的时候,自然是碰到了一个软钉子的,他面对自己的满腔热忱却被冷落的时候,只能够借助酒精的麻醉来让自己不去想这些事情,当李龟年找到李白的时候,多数是已经醉倒在酒楼。李白自己却自嘲:“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李白被带到玄宗面前,却还没有醒来,自然还有时呕吐一地,玄宗问话,他就会说:“臣是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兴涌如泉。”这种狂放和傲慢,甚至没有规矩的醉鬼模样,玄宗并不怪他,关键是他希望李白能让杨贵妃笑起来。李白不是没这个本事,关键是他不情愿这样浪费自己的才情和能耐。
李白是会发愁的,如果没有这些,就不是一个正常人了,李白的愁似乎比别人要多:“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快乐比别人要快乐的多,发愁自然就比他人要大的多。你什么都比不上李白,李白的愁思都是最浪漫的。但是这分明是发愁的,而不是简单的浪漫。李白喝酒,尤其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时候,不是孤独寂寞就是互诉衷肠,即使我们今天的人也是如此,不是发愁喝闷酒就是两人说说心里话。面对丹丘生,他喝酒的时候还要唱一首劝酒歌,这歌声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一种愁思不能消减的苦闷,“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内心并不是快乐的,而是带着从来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来说的。李白心中有万古愁,是其他人无从体察到的。当我们看到李白的浪漫的时候,一定应该想到李白的内心似乎隐藏着某些话外音的。如果我们用精神分析论来分析李白的潜意识的话,我们都会发现李白内心世界其实是荒凉和灰暗的。
相反,在杜甫的内心世界,似乎有着一种同样不一样的意识,那意识似乎也和李白一样的喷薄欲出。杜甫面对自己压抑的情感,偶尔也会吟唱出他对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这是一种豪迈,又是一种细腻,诗人的感情是丰富的,是敏感的,只有灵敏嗅觉的人才可能成为诗人。但是杜甫的豪迈同样有一个男人的情怀:“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之二)对前人的评价尚且如此,何况在离别家乡八年之久,突然听到家乡光复的消息呢,他自然不能抑制自己的情感,喜极而哭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然而杜甫的浪漫情怀似乎带着一种无法脱离现实的绳索,他即使再狂,也只能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一点小小的愿望而已。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人想当一个伟大的诗人,凡是想当诗人的人,几乎都是冒牌货。伟大诗人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所谓的兴观群怨,所谓的国家不兴诗家兴,所谓的忧愤出诗人,所谓的一切一切,都似乎是诗人命运的共同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