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书法鉴赏

标签:
谷风冀雨书法文化 |
分类: 书法艺术 |
启功书法鉴赏

(陆士衡语1986年作)
臣闻情见物
首先,从外貌上看,启功先生的字大都瘦长,且体态多平稳,正面示人.
(二)铁划银钩

自作诗
灯火长廊自一时,画船笛韵夜行迟,月波荡漾流歌板,花气回环逼洒卮,人迹尽随红烛焰,客心常系绿扬丝,如今西压桥边路,添得铿然杖一枝.
(钤印) 浮光掠影楼
启先生这幅书作,通篇浑然天成,处处显露着启功书法独有的韵味和神采.启功先生以娴熟的笔触,潇散的胸襟,从容挥洒.毫翰所至,变化万端.或轻或重,或藏或露,或方或圆,或敛或纵,或断或连,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水到渠成,各随笔势而有异,毫无雕凿的痕迹.字的结体取势,无论大小\长扁\正欹\敛纵\疏密\虚实,都既能各地其体,错落有致,又能上下承接,左右呼应,彼此关情,可谓穷极万象,天真美妙.其中的每个点画均显现出强烈的力度,无论横向\纵向\斜向还是弯曲的点画,无不直曲得宜,遒劲有力.在本幅书法中,点画中的飞白就特别多.这些飞白和墨色的自然变化无疑使得整个点画变得有笔有墨,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质感,真是”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谑挫于毫芒”.显得爽利而又俊健,活泼生动而又力透纸背.通观全篇,首尾一贯,气通融行,具有一种起伏跌宕的韵律,超尘出世的风采.
(三)同画变态
启功先生的字看似平直端正,均匀对称,实则变化丰富.在启功先生的字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疏密\轻重\曲直\开合\聚散\伸缩\敛纵\主从等等的对比和变化.特别是在处理呈平行或对称关系的相同点画时,启功先生通过不同的书写技巧,让这些点画表现的毫不雷同,从而使整个字的结体既呈现参差错落的错综美,又具有层次分明的整齐美.

古诗
我爱阑干架,横平似流水,量来三四丈,曲折不胜秋.阑干不用染,白木逗清坚,秋光宜界画,红绿总天然.
(钤印):前贤句
在这幅作品中的”横””量””三””然”.”横”字右半部分的”黄”共有四个由右上向左下倾斜的同向笔形,但是它们均不平行,最后的一个斜画还表现出明显的曲直变化;”量”字共有九个横向笔画(其中包括两个横折),它们的长短\粗细\曲直和走向都有或大或小的区别;”三”字的三横在笔形上也毫不雷同;”然”字下部四个点,其中第一个点最平,第二个点稍斜,第三四个点连写成为一短横,这样既呈现出不同的点画形态,又表现出行笔节奏上由快到慢的变化.再看”平””不”(第一个)”染”.”平”字中的两点与上下横及中间一竖的距离都不相等;”不”字的左右两点与中间一点的位置关系也是一远一近,一上一下;”染”字下部的两点也是这样的变化.

自作诗
华岳齐天跻者稀
飞行旅途口占
本幅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体势的变化丰富多样,浑然天成,强烈地表现出书法艺术的魅力,焕发出勃勃生机.体势是指书法作品中单个字的体貌姿容及其气度神韵,包括形貌、体态、姿态、神情、气质、风采等。其中既含有物质的层面,又含有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层面。它是书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趣和作品的需要,采用一定的结体方式和相应的点画用笔而塑造出来的个体艺术形象。如果把一幅书法作品比作一幅群芳争艳的画图,那么其中每个字的体势就是那一枝枝各具姿色神采的鲜花.
在这幅作品中,“岳”字,“跻”字利用左右部件的轻重对比来突出局部;“有”字、“万”字分别通过放纵上部和下部来求得不同的部位的纵敛、开合变化;“孙”字和“作”字的左部都向外倾斜,从而形成了左右部件的正斜对比;“也”字和“行”字则都是通过放纵最后一笔,使得体势的变化耳目一新。体势的变化是要受到章法布局制约的,是要服务于章法的,要随机应变。对一个字体势进行塑造,要考虑到整幅字的格调,字群排布的格式、行气,整体幅面的布白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映带以及特定的幅式(如对联、条幅、扇面)要求等。比如,作品上部的“华”、“如”、“今”、“拳”、“不”、“高”、“岗”七个字,就含有字形上的长扁、大小、轻重、方圆、纵敛、正斜等等的对比和变化,而且位置错落,避免了在局部形式上的雷同,别有一番韵味。
(五)体势流转
这三幅作品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启功先生通过变化用笔和结体,使得其中的每个字都各具神采,表现出丰富的体势变化.
自然
“自然”二字,从用笔和结体两方面来看:第一是轻重的对比。“自”字用笔粗重,而“然”字用笔轻细。因此,从审美的角度看,一个显得血肉丰腴、严实厚重;一个显得筋骨劲健、清朗萧散。可谓情趣不同,各有所长。第二是藏露的变化。“自”字多藏锋而“然”字多露锋,这样一来,藏锋者内含其气,含蓄深沉;露锋者外纵其神,意气飞扬,又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第三是方圆的差异。“自”字多方笔而“然”字多圆笔,而且从整个字的外框来看,也是一圆一方。因此,“自”字圆转柔和,骨力内含,精神内蕴,显得圆通流畅;“然”字方折峻利,骨力外露,精神外发,显得刚历遒劲。第四是向背的不同。“自”字的左右竖向的笔画都面向字心,是相向的,而“然”字上部的两个构件都背向字心,是相背的。由此可见,这幅作品正文虽只有二字,在先生的笔下,却是一重一轻,一藏一露,一圆一方,一向一背,而且这些变化相得益彰,毫不做作,非常“自然”,从而使整幅作品表现出丰富的体貌神情和审美情趣。
水流花开
“水流花开”,其中“流”字最具特色。先生通过变化断连、点画替换等变化,将“流”字用八个重“点”完成。虽然是八个点,但是它们的形态、神情各不相同,而且点点映带、参差错落。整个字看起来也是和谐一致,神采奕奕的。这样一来,“流”字就与其它的字形成了明显的断连对比,同时其自身的体貌神情也显得与众不同,格外醒目。再看“水”、“花”二字,“水”字上端开张,下端聚合,而“花”字恰与其相反,上部紧收,下部放纵。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开合方式,使得体态活泼优美,同时又达到了变化体势的目的。
荷花落日红酣
“荷花落日红酣”六个字中,正斜、收放的变化非常明显。如“落”、“红”二字,皆以偏斜攲侧取势,与其他端正平稳的字(如“日”、“酣”)相比表现出不同的体态神情。而且这两个字在取势上都放纵左上部位的点画,将右下部收拢,从而显得紧峭奇崛,气势雄健。另外,“荷”、“花”二字在结体上也呈放纵之势,特别是“荷”字,上下放纵,字形修长,显得超拔遒劲,刻历雄强。
(六)分行布白
启功先生之所以经常采用左右行距稍大于上下字距的章法形式,是因为在这样的分行布白中,上下字自然拉开一定的距离,不大不小,正好适合于上下字在行笔过程中笔势的起承转合。一行之中,字可以有大小不同的变化,上下字也可以随时或顺势连笔。而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稍大于上下字距,不远不近,既能使行列分明,又容易形成两行字之间的避就、呼应关系。因此,使用这种分行布白的形成,容易给人以生动活泼、自然成趣的感觉。另外,在启功先生的作品中甚至还常出现左右行距明显大于上下字距的章法形成。这种分行布白的形式是故意拉大行于与行之间的距离,让左右行距与上下字距之间形成强烈的疏密反差。由于左右行距大,一行之中字的大小变化可以有充分的余地;由于上下字距小,便于上下字的连笔和笔势的连贯。所以使用这种分行布白的形式,能使纵列显得格外分明,同时又能充分展现每一行自上而下的笔势的起伏流转和书写节奏的强弱变化。
自作诗
苏轼句
钤印:前贤句
采用左右行距和上下字距之间都大的分行布白的形式,往往字的大小变化不明显,上下字也极少连笔,几乎是字字独立。不过,字的分布虽疏,却自然杂错,遥相呼应,同时每个字的体态神情也得以突出地表现出来。从整体上看,颇能给人一种月朗星稀、旷远幽静的感觉。但这种分布形式由于字的间距大,独立性强,笔势的连贯暗含而不显,因此稍有处理适当便容易使通篇流于涣散无神。只有书法功底相当深厚的书家,才能做到形散而神聚。与其相反的是左右行距和上下字距都小的分行布白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不仅上下字距小,而且左右行距也很小,相邻两行的字还不时将点画伸入到对方的空当之中,因此行与行之间往往没有一条(哪怕是很小的)笔直的“通道”。从局部上看,字无行列,大小杂错,又彼此保留一定的间隔距离,亲不相接,近不相犯;从整体上看,有行而不显,仓葱茂密,淋漓酣畅。另外,启功先生的字在章法上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无论楷、行、草,大都字字独立。虽然字与字之间较少连带,但无论大小攲正,每行字的重心大致都处在一条垂直线上,因此整体看来,行气显得特别通畅。
(七)参差纵敛之味

姜夔诗
启功书法作品欣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