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曹参、岑参三人名字中的“参”的读音
(2013-09-17 19:35:42)
标签:
谷风冀雨语文教育文化 |
分类: 语文百科 |
词牌中的读音
词牌也称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牌中不少字有多种读音,现就部分词牌给以正音。
踏莎行,原意指春天在郊野踏青,相传是北宋寇准创制。寇准和友人郊外踏青时,想起唐代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即兴作一首新词,定名为《踏莎行》。“莎”有两种读音:①shā,用于专名,如莎鸡;②suō,莎草,草名。“踏莎行”中的“莎”是草名,据意应读suō。
清平乐,原是祈求海内清平的乐曲,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乐”有五种读音:①yuè,有“音乐”、“乐器”、“乐经”、“乐工”、“姓”等意;②lè,有“喜悦”、“喜爱”、“乐意”、“安乐”、“泛指声色”,“姓”等意;③yào,“喜好”之意;④luò,如乐托;⑤liáo,通“疗”。 “清平乐”中的“乐”是乐调名,据意应读yuè。
生查子,原指海客乘槎造访天庭之事。“生查”即“星槎”,“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日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王嘉《拾遗记》)。“查”有两种读音:①chá,有“木筏”、“同‘槎’,树茬”、“考察”等意;②zhā,有“抓”、“山楂”、“放纵不拘礼度的人”等意。“生查子”中的“查”意思是木筏,据意应读“chá”。
卜算子,原指卖卜算命。相传是借用唐代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卜有四种读音:①bǔ,有“占卜”、“卜官”、“推测”、“选择”、“验证”、“赐予”、“姓”等意;②bo,专用于“萝卜”;③pū,象声词;④pú,通“仆”。“卜算子”中的“卜”意思是占卜,据意应读“bǔ”。
将进酒,意思是请喝酒。“将”有三种读音:①jiāng,有“取拿”、“用”、“扶进”、“扶持”、“行进”、“跟从”、“携带”等意;②jiàng,有“领兵”、“将领”等意;③qiāng,意思是“请”。 “将进酒”中的“将”意思是请,据意应读“qiāng”。
更漏子,原意是咏夜。更漏是古代的计时器,以滴漏计时,凭漏刻传更。更有两种读音:①gēng,有“改变”、“交替”、“经历”、“抵偿”“夜间计时单位”等意;② gèng,有“再”、“又”、“反”、“更加”等意。“更漏子”中的“更”意思是更时,据意应读“gēng”。
女冠子,女冠即女道士。“冠”有两种读音:①guān,意思是帽子;②guàn,有“戴帽”、“冠礼”、“位居第一”、“加上”等意。女冠子中的“冠”也称“黄冠”,是道士的帽子,据意可知“冠”应读“guān”。
尉迟杯,因尉迟敬德饮酒必用大杯而定名。尉与两种读音:①wèi,有“官职”、“通‘慰’,安慰”等意;②yùn,通“熨”;③ yù,姓。尉迟杯中“尉”和“迟”组成复姓,据意可知“尉”应读“yù”。
长干行,多写船家妇女的生活。“长干”即长干里,是南京秦淮河南的一条里巷。“金陵南郭群山环之,而雨花峰为最大,其脊曰石子冈,即古之大长干也。稍西曰小长干”(《建康实录》)。干有两种读音:①gān,有“盾”“触犯”“干预”“关涉”“求”“岸”“天干”“山垅之间”等意。②gàn,有“主干”、“做”、“担任”、“能干”等意。“长干行”中的“干”是山间地段,据意可知“干”应读“gān”。
霓裳中序第一,“霓裳”是“霓裳羽衣曲”的简称,传自西凉,后经唐玄宗润色定名。裳有两种读音:①cháng,有“下衣”、“衣服”等意。②shāng,指衣裳。“霓裳中序第一”中的“裳”指“下衣”,因此按古音读作“cháng”。
永遇乐的读音
毛氏《填词名解》里记载:“永遇乐歇拍调也。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
这里真的埋藏着一个凄婉的故事。唐朝的才子杜秘书善于填小词,邻家有个女孩子叫酥香,“凡才歌曲悉能吟讽”,从这句来看,这个女孩似乎不是什么良家女子,至少不是闺阁千金。否则,她不会有机会接触“才人歌曲”,而且,那个“悉”字不要轻看。深宅大院的小姐,即使喜欢某些诗词,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都悉晓,只有平民女子或娼家女子,才有这样的机会。
这原本只是才子佳人的欢会,“遂成逾墙之好”,与张生跳墙会莺莺一样香艳,而且还带着风雅风流,因词相识,因词相悦,本来碍不着别人。只有卫道者会说“有伤风化”吧。可惜的是,得罪了一个小人——“为仆所诉”。这个仆不知道是酥香家的呢,还是杜家的,反正,八杆子打不着的一个人,大概是出于嫉妒——就如鲁迅先生说法海嫉妒许仙一样。
结果,杜秘书因此被流放到河朔——在当时几乎相当于西伯利亚了,严寒之地。这时,《永遇乐》出场了。
原来,这是一首悼词,怀念着“遇”时的欢“乐”,期望着“永”久的快慰,而写这首词的时候,却是在离别,却是在悼念这段欢乐时光的时候。据此,应读lè
结果,酥香持纸唱词,“三唱而死”。唉,看到此处,“凄怆摧心肝”。这里没有关于此词的记载,但即使有这样的记载,其中滋味恐怕也不是局外人所能完全体会的。就如一颗黄莲,别人都知道苦,但只有真正尝过的那个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真正的苦楚一样。
还有一种“偷”,是把前人的诗句直接抄到自己的大作中来。宋人刘翰的《种梅》诗有“怊怅后庭风味薄,自锄明月种梅花”句,他的同时代人赵复、元人萨天锡、明人卓敬,都先后将其下句“窃”为己有,分别曰:“老去空山秋寂寞,自锄明月种梅花”;“今日归来如昨梦,自锄明月种梅花”;“雪冷江深无梦到,自锄明月种梅花”。
文坛上还有更高明的“偷手”,是化其词而窃其意者。王勃的《滕王阁序》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世称千古绝唱。其实这位少年才子不过是在熟读前人诗句的基础上略施“偷”技而已。北周文学家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南朝齐人王俭《褚渊碑文》:“凤仪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云等润”,似乎都能成为王勃作此句的参考。
唐朝诗盛,熟读者多,“偷”诗者亦不少,且大多“偷”六朝人诗句。梁武帝诗:“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戴叔伦“偷”之为:“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庾信诗:“悲生万里外,恨起一杯中。”高适“偷”之为:“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今人“偷”诗者,亦不乏其人,举例一二。唐?崔护《题都城南庄》绝句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今人有作《再过桥头斋铺》者,其诗云:“去年今日此门过,人面麻花相对搓;人面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再如:宋程颢有《春日偶成》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今人有作《惧内即景》者,其诗云:“云淡风轻近晚天,傍花随柳跪床前;时人不识余心苦,将谓偷闲学拜年。”
曾参、曹参、岑参三人名字中的“参”的读音
“参”是多音字,《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收了6个读音。一读“shēn”,为二十八宿之一;为人参、党参的总称,二读san,是叁的古体字。三读can,原指成三个的事物,后来引申为多种义,如参加、配合、参拜、比勘、研究、弹劾等。四读cen,为“参差”之“参”。五读can,为鼓曲名。六为san,是“糝”的别写。在生活中,以一、三、四为常见。
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名人中,单名为“参”的有3位:曾参(春秋鲁国人,孔子学生。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曹参(汉初大臣。他跟随刘邦起义,被封为平阳侯。后继萧何为汉惠帝丞相);岑参(唐诗人,擅边塞诗),这三位的名字中的“参”读音是?
教育部语言文字研究所信箱主持人杜永道先生认为:这三个历史人物的名字都是“参”,都读为“shēn”。(“中国语言文字网”)
我们认为,杜先生的说法太武断了。对待古人名字读音的探究了查阅经典文献或字书、韵书外,还有两个办法:一是名字解诂。即依据“名为字表”的原则,通过人物的名与字的关系来推断。二是查看人物姓名出现在后世的韵文作品中的例子,通过韵脚所在韵部来推断。
我们先看第一种办法
曾参,字子舆,与晚于他的孟轲同。宋人高似孙在《子略》卷一“曾子”条:曾子者曾参……予读先太史《史记注七十二弟子传》参字子舆,晋灼读音“如宋昌骖乘之参”因并及之。高似孙的观点是——曾参之“参”通“骖”(独辕车所驾的三种马),念can;
曹参,字敬伯。“敬”是关键字,这“参”毫无疑问应是“下见上”的参拜之“参” ,念can。
岑参,其人资料缺乏,故很难从他本人身上得到有效信息。已故文史学者蒋逸雪先生认为“岑有高峻义,故连类相属,名参商之参”(王骧:《痛悼蒋逸雪前辈》,《镇江史志通讯》1985年),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来进行推断,岑参以“参”为名,其前贤以此为名者——曾、曹,假定岑参取名是取效曾参的。笔者查到他曾祖文本、伯长清、父植,特别是兄岑况颇有文名。刘长卿写过五绝《曲阿对月别岑况、徐说》,杜甫诗赞曰;“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幼年丧父,由兄教养长大30岁,应举登进士第。与哥哥取名“况”(效法儒家荀况,或者“况”作“比况之况” 义)相联系,岑参之“参”(效法儒家曾参,或者参有“比勘、验证”义。《荀子》“参稽治乱通其度”)应该念can
再看第二种方法
《全唐诗》无“曾、曹”之“参”为韵的,现仅以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作品为例:
一、“曾参”出现在韵脚上
王安石《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留犁挠酒得戎心,并夹通欢岁月深。奉使由来须陆贾,离亲何必强曾参。燕人候望空瓯脱,胡马追随出蹛林。万里春风归正好,亦逢佳客想挥金。(《全宋诗》卷556)
王安石《初去临川》: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忧伤遇事纷纷出,疾病乘虚亹亹侵。未有半分求自赎,恐填沟壑更沾襟。(卷562)
这里“参”和“侵”同韵,一般是读成shen。
二、“曹参”出现在韵脚上
苏轼《再和二首》:置酒未逢休沐,便同越北燕南。且复歌呼相和,隔墙知是曹参。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时窥一斑。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卷81)
苏轼《次韵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卢子不须从若士,盖公当自过曹参。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卷804)
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楚地怪须留汲黯,萧规疑欲付曹参。从来贵势公何慕,自是贤名上所贪。未信逸身今以老,且当忧国每如惔。论心邂逅胶投漆,搔首低徊雪满簪。镇抚未惊移岁月,追攀曾许赏烟岚。余欢遽隔新亭饯,宿惠难忘旧馆骖。(卷562)
刘过《赠永嘉张相士》:青城游遍蜀中山,归看公卿饱已谙。桀骜稍能儿德祖,兴亡何阙百曹参。诸公富贵纸上语,满座风雷终日谈。我似北人君记取,偶然留滞在东南。(卷2703)
刘克庄《寿建宁太守》:官府升平戟卫严,退衙惟与客清谈。宽和却笑闽溪急,苦硬翻嫌建茗甘。南国只今歌召伯,汉庭早晚相曹参。情知金鼎催调燮,驿路梅开雪意酣。(卷3081)
朱继芳《庚戌寿意一先生》:江涵秋色碧潭潭,饮马胡儿不敢南。宥密老臣功第一,缉熙天子岁登三。身扶紫极星辰正,手拆黄封雨露甘。见说年来淮尾涨,汉庭可要百曹参。(卷3279 )
以上“参”属于覃部,读音应该为can。
三、“岑参”出现在韵脚上
孔平仲《子瞻子由各有寄题小庵诗却用元韵和呈》:二公俊轨皆千里,两首新诗寄一庵。大隠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参。雪天冻坐痴于雀,雨夕春眠困若蚕。不是本来忘世味,便投闲寂亦难甘。(卷926)
洪皓《戏用迈韵呈吴傅朋兼简梁宏父向巨原》:忧患二毛侵,目睫亦毵毵。篇什弃置久,遑暇阅龙龛。吴侯主诗盟,欲从靳如骖。古风风格老,叙事若绮谈。宦情既淡薄,世故应饱谙。置驿复郑庄,好奇过岑参。(卷1702 )
廖行之《书怀》:莱衣喜气着青衫,世路从渠裂两骖。试问虚名空斗北,何如荣养乐陔南。邻墙饱听新诗句,尊酒相从几笑谈。闻道秋郊足佳趣,好奇谁复似岑参。(卷2524)
刘克庄《又和感旧四首》:老马虺隤不服骖,累然病起泛溪南。失侯我尚堪耘豆,出牧公方自种柑。畏垒屡丰愧桑楚,汉嘉虽小屈岑参。新年闻说茅柴贱,陌上逢人各半酣。(卷3052)
以上“参”属于覃部,应该读can。
上文分按人物分3批举的例子都是宋诗,作者也大都是南方人,其间反映的肯定是一个音系,我们如从总体看来应该认定王安石诗中曾参的“参”读音也是can,理由是“覃部”“侵部”在中古音系中相近,韵尾为m,属于闭口韵,分属一等韵和三等韵。古代诗歌押韵并不是要求韵母完全一样,有时亦可放宽要求,如“覃部”“侵部”在上古原为1部(侵部),本来就存在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曾参、曹参、岑参三人名字中的“参”普通话读音应该是can为妥。
古代社会的左右尊卑文化现象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沈兼士学术论集》202页,中华书局,1986年)这句话揭示了汉字内涵的丰富性。远在六千年前,我国的文字便已经滥觞。在汉字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文化现象及观念的影响;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文化现象和观念的转变,一大批汉字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因而,根据汉字的结构和内涵,我们可以窥见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化”是指和武力相辅相成的教化,而当今关于文化的定义不一而足。其实,“文化”有多重性,它是一种习得行为的社会性传递,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是一种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是群体性创造和个体性创造的统一。文化的多重性渊源于汉字本身,作为表意文字,既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载体,更是浓缩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习俗、生活方式等。
汉字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它们大都是成对出现,比如东与西、南与北等。同样,“左”与“右”一般也是成对出现,要么是以“左……,右……”这样的体式出现。如《周礼》第31卷《旅贲氏》:“旅贲氏执戈盾,夹王车而趋,左八人,右八人,车止则持轮。”要么以“左右……”这样的体式出现,如《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春,晋秦师过周门,左右免胄而下。”甲骨文的“左”写作“”,“右”写作“”,都是象形字,分别像是从侧面看上去人的左手和右手,这是在造字之初“左”与“右”的本义。左手和右手分别位于身体的两侧,因而表示左手的“左”和表示右手的“右”,又分别引为表示方向的“左”和“右”之义。作为方位词的“左”和“右”,不仅在人们心目中的文化蕴含有所不同,在特定时期内,它预示着地位的不平等,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或尊或卑的意识。如古代的君王是坐北面南,有一种居高临下之气势,而俯首称臣则是面北的。
左、右位置的不同,在特定的适应范围内,大致有尊左卑右和尊右卑左两种情形。
一、尊左卑右
1.车之左右
我国古代乘车是以左边的位子为尊的。古代的车分民车和兵车两种。民车,古制是一车三人,御者居中,骖乘在右,尊者在左。《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就是空着左边的位子,以让侯生上坐,这是对侯生的尊敬。我国古代的战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指挥车,一种是进攻车。战车一般是三人。在指挥车上,主帅居中,以便于指挥作战,御者居左,卫士居右。在进攻车上,御者居中,左边是持弓者,右边是持矛者,都是保护战车的。
2.军队之左右
古人在军队的编制上,也以左、右冠之。《左传?桓公八年》:“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楚国当时是以左为尊的,左军的势力比右军的势力大,因而季梁建议进攻力量薄弱的右军。
3.阴阳之左右
中国的古素哲学思想中有两个对立面——阴与阳,他们贯通于万物之中,如乾为阳,坤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同样,左右方位也分阳阴。《礼记?杂记》:“左为阳,阳,吉也”,“右为阴,阴,丧所尚也”。中国本土文化中,男女亦分阳阴,因而,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左、右分别与男、女结合在一起,凡男女有别,皆左为男,右为女。《礼记?内则》:“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郑玄注云:“左,阳也。右,阴也。”甚至在行走的时候,男子靠左行,女子靠右行。《荀子?号令》:“男子行左,女子行右。”
4.住房之左右
以住房朝向南方来看,房屋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太阳崇拜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几乎所有有神话记载的民族必然都是太阳崇拜的民族,有许多迹象表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着明显的太阳崇拜。古人每天清晨都要举行迎接日出的祭礼,殷墟卜辞中已经有对祭日的记录,如“出日”、“入日”、“宾日”等,都是这类祭礼的记录。郭沫若《殷契粹编》17:“出入日,岁三牛。”从供奉的牲畜来看,祭日仪式相当隆重。因而,以东为左是符合古人思想观念意识的。清代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何也?曰: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
5.官职之左右
就官职或封号来说,尊左卑右的观念也有所体现。《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又《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左贤王,简称左贤,是匈奴贵族的高级封号。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匈奴在当时是以左为尊的。
还有,古代的宫殿、府第、牌坊等建筑门前,有的立着两大石人像(如孔庙门前),一文一武,文在左,武在右。可见,在当时崇高文治的时期也是以左为尊的。
6.物品放置之左右
在我国古代存在着这样一种风俗,古人在进献禽、鱼之类的物品时,一般将其头放在左边,以示尊敬。《仪礼?士相见礼》:“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夏用鱼,左头奉之。”“左头”是头在左,又称“左首”。《礼记?曲礼上》:“执禽者左首。”郑玄注云:“左首,尊。”孔颖达疏:“禽,鸟也。左,阳也。首,亦阳也。左首,谓横捧之也。”
7.宫室之左右
在方位系统里,古人很讲究宫室内的位置。在同一所房子里,以面向南来说,左手边的为东,是上位,是尊贵的象征;右手边的为西,是下位,是卑下的标志。不同位置的不同房屋,也有尊卑之分。如东宫和西宫,东宫为尊,西宫为卑。《诗经?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毛传云:“东宫,齐太子也。”孔颖达疏云:“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依照汉制,太后居长乐宫,在未央宫东,故称太后为东宫。《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二》:“齐桓公将立管仲,令群臣曰:‘寡人立管仲为仲父,善都入门而左,不善者入门而右。”善者,赞同者。这也体现出尊左的观念。
8.宗庙、陵墓之左右
与宫室的左尊右卑相对应的是,古代庙、墓的位置的安排也来自这一意识。依照古代的宗法制度,宗庙的次序是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的右方,称为“穆”,即父在左,子在右,左尊而右卑。
古人以左为尊,符合古人当时的思想观念。我国现存的古典文献中有大量以左为尊的例子。如《礼记?曲礼》孔颖达疏:“车上贵左。”《礼记?祭义》郑玄注云:“周尚左也。”从现在礼仪风俗中也可以窥见以左为尊的发展轨迹。在一些地方,单就待客来说,主人总是把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位子上,以示尊敬。
二、尊右卑左
1.衣襟之左右
在衣着上有“左衽”和“右衽”之分。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是衣襟向左的,称之为“左衽”。《尚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夷”是当时对少数民族的一种不尊的称呼,“左衽”亦带有卑下之意。古代中原汉族的服装是衣襟向右的,因以“右衽”谓华夏风俗习惯。《汉书?终军传》:“大将军秉钺,单于犇幕,骠骑抗旌,昆邪右衽。”颜师古注云:“右衽,从中国化也。”中国,即中原。在当时看来,中原是正,是尊;周边民族是邪,是卑。
2.住地之左右
古人居住的地方,分为左右,以别尊卑。如秦代的“闾左”,指的是里门左侧的平民。在当时,平民居住在左边,富豪居住在右边。《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司马贞《索隐》云:“闾左,谓居闾里之左也。……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居住位置不同,意味着权势和身份、地位的不同,右贵而左贱。故以“右”为上,为高,为贵。《管子?七发》:“故聚天下之精财,论百工之锐器,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因而,“右姓”指豪族大姓,“右戚”指皇帝的贵戚,“右族”指豪门大族。因为尊右,故“右”又引出“强”、“崇尚”、“尊敬”之意。《后汉书?陈宠传》:“西州豪右并重,吏多奸贪。”《淮南子?汜论》:“兼爱上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高诱注云:“右,犹尊也。”《宋史?选举志》三《学校试》:“国家恢儒右文,京师郡县皆有学。”右文,崇尚文治。《史记?平津侯传》:“守成尚文,遭遇右武。”右武,崇尚武力。尊右意味着卑左。《仪礼?乡射礼》:“当左物,北面辑。”郑玄注云:“左物,下物也。”《史记?孝文本纪》:“右贤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裴駰《集解》引韦昭云:“右犹高,左犹下也。”因为卑左,“左”又有“降格”、“贬谪”之意。《汉书?周昌传》:“吾极知其左迁。”颜师古注云:“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谪为左迁。”降格、贬职之后,就被“疏远”、“见外”了。《国语?晋语一》:“今君分土而官之,是左之也。”韦昭注云:“左,犹外也。”《史记?魏世家》:“张仪相,必右秦而左魏。”左,疏远也。可,亲近也。此外,“左”又引申为“偏邪”、“不正”。《后汉书?杜周传》:“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颜师古注:“左道,不正之道也。”今天仍然有“旁门左道”之说。
3.官制之左右
右尊左卑在官制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汉书?白起王翦列传》:“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史记?樗里子传》:“爵樗里子为右更。”“左更”、“右更”均是秦汉时的爵位名。司马贞《索隐》:“右更,秦之第十四爵名也。”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级,第一级最低,第二十级最高,左更是第十二级,右更是第十四级,可见,右是尊于左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而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汉书?诸侯王表》:“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颜师古注:“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称降职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也。”就是说,汉代以右为左官。正是因为尊右卑左,古代把升职称“右移”、“右迁”,在降职时冠以“左”字,如“左迁”、“左黜”。
4.出身之左右
尊右卑左贯穿于古代的王(皇)位世袭上。《左传?桓公六年》:“十一月,左公子泄,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左公子、右公子,谓左、右媵之子,因明其母为号。公羊称诸侯娶有二,故分为左、右,并且说是右媵贵于左媵。《公羊传?隐公元年》:“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汉何休注云:“礼,嫡夫人无子立右媵,右媵无子立左媵,左媵无子立嫡侄娣。”
5.符契之左右
古代的符契分为左右两片,双方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左片叫左符,右片叫右符。出土的秦金文录《新郪虎符》:“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右符在王手里,说明当时是右尊于左的。
在有的情况下,左右并无尊卑之分。如“左史”和“右史”,它们都是古代的史官名,只是分管的方面不同而已。《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纵观古人尊左与尊右的观念,它们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尊左与尊右的意义内涵是一致的,都是由古人坐次的君臣尊卑、上下之礼所带来的,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在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并且,这种观念几乎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全貌,是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男女之间的礼仪规则。正是这一规则,在维护着社会各方面的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