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赏析:与朱元思书


标签:
谷风冀雨文化语文教育 |
分类: 诗词鉴赏 |
古诗文赏析: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
||||||||||||||||||||||
中心思想 文章详解疑点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市名,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县名,在富阳的西南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可能为作者笔误。
节奏划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1)风烟:指烟雾。
(2)俱:全,都
(3)净:散尽。
(4)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5)从:顺,随。
(6)从流飘荡:(船)随水流漂浮移动。从,顺,随。
(7)任意东西:任凭(船)向什么方向。东西:方向,在此名词活用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8)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自:从。至:到。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 绝:绝妙的(没有其他意思)。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缥碧: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形容水清澈透明。
(14)急湍:急速的水流。湍,急流的水。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 甚:超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6)若:像。
(17)奔:飞奔的马。(这里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18)寒:使人感到寒意。(这里是使动用法)
(19)负:凭借。
(20)竞:争着。
(21)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舒展。轩,向高处。邈,向远处。(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
(24)好鸟相鸣:美丽的鸟互相和鸣
(25)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鸟鸣声。韵,和谐动听的声音。
(26)穷:穷尽
(27)百叫:长叫
(28)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29)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一种凶猛
的鸟。戾,至。
(30)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2)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窥:看
。
(33)犹:像
(34)有时见日:有时能见到阳光。(这里的日,并不是指太阳,而是阳光。)
通假字(1)“转”通“啭”,鸟叫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
古今异义(1)东西:古义:方向词,向东或者向西。例句:任意东西。
今义:指物品。
(2)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3)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奔
(4)穷:古义: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5)戾: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6)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7)窥:古义:看,观察,侦查。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直视无碍(直接)
争高直指(笔直)
(6)[负] 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愚公移山》
(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8)[见]有时见日(见到)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
词类活用(1)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3)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7)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8)负势竞上 ("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9)皆生寒树(“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特殊句式省略句(1)“(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2)“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3)“(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倒装句(1)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互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对偶句(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重点(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都在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些山)争着伸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也长久不停地啼着。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8)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作品鉴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
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志趣美
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人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语言美
本文是用骈体写成的一篇山水小品。骈文常用四字六字组织,故亦称“四六文”。本文只有140多个字。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和形象的描绘,把他从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看到的山光水色告诉了他的朋友,让朋友分享富春山川之美。
骈(pián)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文学结构:骈(pián)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此处所述不当。据刘勰《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而刘勰本人的观点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而非散文骈体之别。而况,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韵,故加修正。)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总概句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情感
1、淡薄名利,流连山水。
2、劝友归林。(友:指朱元思)
作者:曾冬
这时候,风如一些玩累了的孩子,安静地倦伏在两岸的叶子上。比梦还要缠绵的尘烟,也被午睡的风收拾得干干净净。青山一身翠绿,比天空更纯净。那些落花的往事,已随春天埋进了记忆的河床。天静,山空。这个夏日的午后,时光似乎已经停憩。
一叶小舟,是阳光的鳞片,在江面上任意飘浮。或西或东,或左或右,没有什么,可以束缚它自由的方向。内心的河流啊,随思绪一路颠簸,淌过了黑暗的腹地。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余里水路。目光所及的江南,被温柔的流水一一抚摸。奇峭的山峰是大地闪电般的长剑,披着阳光的金缕玉衣,守卫在季节的入口。水透明地奔跑在岁月逶迤的唇齿间,送走和迎来一个个明明灭灭的日子。山奇,水异,天下独此,可以收藏起所有的花朵和语言。
青碧如玉的江水是那位浣纱的女子清澈的眼睛吗?让每一个爱慕的少年,在梦境里游过你青青的发际,即使是千丈之外,依然可以看到心底的纯洁!那些流浪的鱼儿,现在终于可以找个理由安静地游走在爱的边缘,生命的潮水,迷失在青春的期盼里。只有那些细小的卵石,如手指上的钻戒,铺垫在河底,闪着幸福的光华,在一些惊羡的目光中,清晰可数。
而湍急的流水,是一束飞翔的箭,疾行在空旷的风中,阳光来不及收拢金色的羽衣,纷纷受伤,跌落在一团水珠的惊叫声里。江浪粗暴的表情暴露无遗,随便抓起一堆阳光的碎片,像一匹发疯的马儿,一路狂奔,不再回首。
雾霭悄悄地爬上了两岸。拥挤的树像一些怕冷的孩子,把一身苍翠的绿衣,紧紧包裹在挺拔的身躯上。一只鸟飞过,竟没有找到一枝歇息的手掌。山峰争相向蓝天表达爱意,顺着地势努力地伸出手臂,和流云打着招呼。成百上千的山峦,层层叠叠横亘在苍鹰的目光下,等待天空的亲吻。谁,将是今夜最幸运的王子?
一带清泉从山间挤出来,挂在一岫白云的腰上,然后,一落而下。几方青石张开双手,却还是没有接住大山的心事。只好用清越的声音,录成一盒绝密的交响,嘱咐山风带给船上消遥的诗人翻译。一只鸟不甘寂寞地叫了,又一只鸟叫了,那些飞来飞去的翅膀,诵颂过一页又一页的梵文,葱茏的山间,被一群禅意的小鸟重新拉回寂静。
一只蝉潜伏在枝条上,低声嘀咕一阵后,再一次撕坏了安详,一波又一波嘶哑的声音,像暗器一样击伤了每一片宁静的叶子。安睡的猿群也被吵醒了,呼朋唤子地在树枝间蹿来蹿去,啼声响彻山林,不绝于耳。
多么美好的场景啊!尘世间的纷扰,被一条河流洗涤得干干净净。那些热衷权势的人,在群峰面前,也不得不平息自己追逐功名的心;而那些被世俗所累的人,看到幽谷清泉,流连忘返,是不是也想遁迹山间,让一生,从此平静?其实,生命就这么简单,一滴水,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淹没所有的疼痛和光荣。
遮天蔽日的枝条横住了天空的道路,白昼在昏黄的柯槾中穿行;一颗心在忽明忽暗的历史中,能载动一条思想的河流吗?阳光终于找到了前进的缝隙,疏条掩映下,一切又聚集在跌落的光亮上。一千[4]多年前的那个下午,那些小小的光芒是否点燃了诗人内心的火焰?
结构分析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使人很清楚地就能感觉到山间的乐趣,水流的欢快。
虚实相间。如果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水:
(1)缥碧:见底→清澈。
(2) 游鱼:直视无碍→清澈。
(3)急湍甚箭:猛狼若奔→水流湍急,(体现出)速度快。
山:
(1)高山:寒树。
(2)互相轩邈:千百成峰→山的陡峭,(体现出)山多。
(3)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视觉:横柯上蔽,疏条交映。
佳句赏析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极简洁的笔墨划出了奖赏凤舞的特点,表现了作者自由洒脱的心态。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全文总括句。写出了富春江的山之奇水之异,概括了江水的总体特征。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夸张的修辞,极力的写出了水的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夸张、对偶及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流水的急。
编辑本段阅读习题阅读与训练
1、《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家()。
2、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3、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4、全文共三段,()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写水流舒缓处,以()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征(用自已的话概括)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答: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4、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山之()、山之(),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5、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6、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风烟俱净/百废具兴 B.猛浪若奔/在昼犹昏
C.一百许里/高可二黍许 D.急湍甚箭/甚矣,汝之不惠
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8、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
9、“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1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一静一动。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
C.“千百”,“千”“百”等词在文中都是虚指,言其多。
D.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
11、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是( )
A.泉水激石……成韵 B.蝉则……无绝
C.鸢飞……忘返 D.夹岸……寒树
1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三、能力提升
观 月(有删改)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
1、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2、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3、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
4、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21 与朱元思书答案
(一)1、文学 吴均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一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三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 竞 轩邈 争 直 泉声 鸟声蝉声 猿声
(二)1.(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清(清澈),急(湍急) 山高,树多,景美
2.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以疾也。
3.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急 高 险(峻;峭;陡)
(最后两空中“山”的特点若答“多”者也可得分)
5.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6、D 7、B 8.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9、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10、D 11、 D 12.A
三、1、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2、宜:适合是:此 、这
3、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 4、八月之望
四、乔已饿死在洞口旁装着金钱财宝的箱子(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