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青草沟”,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场景就是“洋灰洞子”。洋灰洞子也是青草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标志性建筑,是青草沟连接外界的咽喉;虎东与虎西、青草沟与西沟的分界线。洋灰洞子这条路,是青草沟比较像样的,也是最宽、最平、最长,贯穿青草沟从北到南的马路。
“洋灰洞子”实际是一个单孔立交桥。洋灰洞子南北走向,用于行人和普通车辆通过,洋灰洞子上面东西走向,是老虎台矿运送井下废弃物有轨电车的轨道。
“洋灰”就是水泥。在六七十年代所有外来品都有个“洋”子,比如:火柴叫“洋火”;蜡烛叫“洋蜡”;自行车叫“洋车”;西红柿叫“洋柿子”......。进入九十年代,这个“洋”字逐渐消失了,这与祖国日益富裕,实力愈来愈强不无关系。
这是由青草沟向西沟方向拍的照片,这张照片能看出,西沟和青草沟没有大区别,同样是“棚户区”。其实整个老虎台地区所有旷工家属居住区,在大点说,整个抚顺市四大矿(西露天矿,老虎台矿,龙凤矿,胜利矿)的旷工家属生活区,都和青草沟差不多,也都是“棚户区”。这与当时抚顺市靠四大矿得来的美誉“煤都”,是多么的不协调!好在这已是历史,新环境、新生活,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