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晨老师教英文
李晨老师教英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21
  • 关注人气:1,0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高级英语》第三版的课堂教学 (II)

(2012-08-19 19:58:18)
标签:

转载

《高级英语》第三版的课堂教学 (II)

关于课文讲解,我建议从概括性的问题入手,通过课文的细读详解,达到深入理解全文的目的,从而对一些大的综合性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基本的模式是General→Specific→General, 首次的概括性问题也可理解为warm-up questions。问题不必多,能起到对课文有个概括了解即可。经过课文讲解后的第二个general 是深层次的、建立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的对一些重要的、总结性的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Detailed study of the text是课堂教学的中心部分,占用的时间也最多,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环节处理的情况。如何理解detailed studydetailed 到何种程度?我想很难有一个标准的尺度,这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而定。但是,无论学生水平如何,我都不主张拿到一篇课文,通篇一句句地朗读,然后逐字逐句讲解。这使我想起传统的精读课,这种把课文掰开来、揉碎了,然后细嚼慢咽的做法,如果过去可行,现在则不适合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想避免“精读”intensive reading二字,而用细读”close reading代替。这两者有区别吗?我认为有。前者的令人联想到精耕细作精而又精,不放弃每个细节。这样的面面俱到反而会使难点不突出,重点不突出,因此达不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而close reading重视阅读的careful and thorough,强调的是阅读用心,把功夫用在点子上,并取得透彻理解课文的效果。同时,需要补充的是在close reading的同时要力求做到analytical reading,既分析性阅读,只有在close and analytical reading基础上才能做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其次,逐字逐句的讲法必然是满堂灌,没有给学生的课堂参与留有足够空间。而我认为,《高级英语》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课堂互动。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要鼓励他们自己解决,而不要养成依赖老师的坏习惯。老师讲得过多,会使学生变得被动,他们可能心里想,反正老师都要讲到,我带着耳朵去上课就行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老师讲得越细,学生越被动。也许,一些学生可能喜欢被喂养,有饱腹感,但不久他们会饿的,因为老师讲得再精彩,那精彩是老师的,没有转化成学生的。如此一来,上完精读课,收获最大、提高最显著的恐怕是老师而不是学生。一个缺乏经验的老师往往是学生懂什么,他/她讲什么,而且讲得很仔细;学生不懂的,他/她却不讲了。而一个高明的老师了解学生的水平和问题、优点和弱点,他/她的讲课克服了盲目性,具有针对性,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向他们可能忽略的语言现象,引导他们思考值得深思的问题。再有,据我了解,现在多数学校三年级的精读课的课时已经从以前的六至八节减到四节,一般一篇课文的教学需要两周完成,如果讲得过细,则要拖到三周,这是没有必要也没有好处的,学生的兴趣都被拖没了、磨光了。

具体到如何对课文进行detailed study, 首先,《高级英语》第三版的课文一般较长,可将课文按其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分成若干部分,即parts, 然后deal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 part by part讲解课文需避免逐字逐句的解释或翻译,而要对文章的总体轮廓和结构框架有所了解, 即我们说的见树见林。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教师必须胸有成竹,但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可以自由掌握。如在detailed study of the text中穿插说明,建议充分利用课本练习部分里关于 structure问题,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是最理想的。

例如:Lesson 4  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

Questions on Structure and Style: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first paragraph?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section containing Paragraphs 2-9?

What do Paragraphs 10-15 describe?

What do Paragraphs 16-25 describe?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section of Paragraphs 26-28?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last two paragraphs?

如果掌握了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大意,那么就会看清整个文章的结构轮廓,也就能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意图。《高级英语》第三版的教师用书中对关键的自然段的中心思想及其作用做了总结归纳。

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课文,建议在处理课文前先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

例如:Lesson 11  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

文章中时空跳跃,表面看似乎有些凌乱,但内在却有一个框架将似乎不连贯的事件纳入这个框架内,这个框架 有两组交叉构成, 即作者将眼前的景物描写和历史事件的回顾相结合;将祖母的个人故事和整个印第安Kiowa部落经历的三个阶段--出现、发展、衰落相结合。

Detailed Study of the Text 包括:词汇讲解、修辞手段讲解、难句的paraphrasing translation、段落大意,等。有些练习题,如Questions, Paraphrase, Translation, Practice with Words and Expressions,可融合在讲解中,不宜将讲解和练习机械地分开。在课文讲解完毕后之挑选讲解中未曾涉及到的练习处理一下即可。

举例说明:Lesson 6 Mark Twin—Mirror of America

(Excerpts)

Noel Grove

1  Most Americans remember Mark Twain as the father of Huck Finn’s idyllic cruise through eternal boyhood and Tom Sawyer’s endless summer of freedom and adventure. Indeed, this nation’s best-loved author was every bit as adventurous, patriotic, romantic, and humorous as anyone has ever imagined. I found another Twain as well—one who grew cynical, bitter, saddened by the profound personal tragedies life dealt him, a man who became obsessed with the frailties of the human race, who saw clearly ahead a black wall of night.

我看过一个关于此段课文讲解的视频。任课老师采取的方法是朗读后逐句分析,讲得很细,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几乎都讲到了。比如:mirror, excerpt, idyllic, cruise, cynical, profound, frailty, obsessed with, etc. 我的感觉是过细了。其中一些词,如excerpt, profound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不应该是新词; 还有些词,如idyllic, cruise, frailty, 课文后的生词表已经列出,学生可以自学,教师不必重复,但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Mirror”这个字需要讲,一是解题的必要,二是此处mirror为比喻,形象地表明马克吐温的作品反映了reflect美国经历与社会。第一句里的 father 一词当然是再熟悉不过的词,但这里有特殊的、通常不用的意思,这样具有新意的熟词倒是值得我们注意。老师不妨先问一下学生,What does the word father mean here?” 学生会根据上下文猜测 (我们鼓励这样的猜测)。他们有的会说这里father 意思是writer,有的可能说是creator。他们的猜测准确吗?还是让我们翻开词典,看看词典是怎么说的:

the father of something: the man who was responsible for starting something: Freud is the father of psychoanalysis.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father: an originator, designer, or early leader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father: one that originates or institutes: the father of modern science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对比上述三部常用的词典,措辞虽有所不同,但定义是相同的。这些词典都没有将father 定义为creator,更没有writer,可见猜测并不确切,查词典是必要的。接下来,我会让学生注意短语every bit as. 这几个字都是英语中最最常见、最简单的小字,但切不可小看了这些简单小字,众多的短语都是由这些小词组合而成。这里,every bit as 的意思是 just as much as,例句: I think she is every bit as pretty as her sister. 对于这些词,学生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引起他们的重视。另一个值得一讲的词是obsessed with. 为什么作者不用其他的词,如worried about, or frustrated by ? 在解释这个词时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says, “(usually passive) if something or someone obsesses you, you think or worry about them all the time and you cannot think about anything else-used to show disapproval. 显然,作者用此词暗示晚年的马克吐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幽默大师变得对人类的弱点the frailties of the human race过分强调和忧虑,而此文作者不赞成马克吐温的这种悲观情绪。一般来说,每个作者的选词choice of word 都是很慎重的,我们可以从作者的选词看出他们对事物的态度。A black wall of night 又是一个比喻,意思是毫无希望、绝望,前面一句懂得了,这个比喻就不难理解了。在这一段里,如果遇到较难的句子,可以将其translate or paraphrase以助理解。这里我想插一句,我不赞成将课文全篇翻译成汉语,毕竟这是阅读课,不是英译汉课。阅读课依赖翻译是个陈旧的方法。我们提倡用英语思维,用自己的话解释难句,即 paraphrase,这是锻炼用英语思维的极佳手段 (关于如何paraphrase,请参考《教师用书》第一册的附录1)。第一段讲解完毕,教师可以抛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比如:How does the author begin his article? Why does he begin this way? What do you anticipate in the rest of the article?

可以看到,上面的讲解不求面面俱到,而求突出重点,讲透难点,做到上述提到的增加对语言现象的敏感性。什么是对语言的敏感性?一些容易忽略的、且又特殊的、有意义的语言现象,你注意到了,说明你是敏感的。上面仅仅举了几个例子。每一篇文章里都有许多值得我们细心观察的语言现象。修辞手段就是其一(关于figures of speech,请参考《教师用书》第一册的附录2)。在阅读中我们要尽力扑捉语言的微妙之处,用心揣摩,体会作者的意图。如此,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才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值得强调的是,Read, Think, and Comment 是第三版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提高思辨能力专门设计的一个新环节。这个环节提供一篇短小的unseen passage,学生自己阅读,教师不讲解,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机会,激发他们分析思考,并独立解决问题。这些短篇表面上虽然语言简单,很少有生词或难句,但却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阅读、思考和评论这三个连续的步骤,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例如:Lesson 7  Everyday Use

Read, Think, and Comment

Below are excerpts from Alice Walker’s essay “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s: The Creativity of Black Women in the South (1974)”.

What story did Walker tell about her mother? What did the author see in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in Washington, D.C that led her to search in her mother’s garden? What did she find? How did her mother’s art influence her as a writer?

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读懂短篇,进行认真的思考。如果能够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真正读懂了文章,并且对内容进行了加工与分析,得出了自己的判断。

《高级英语》第三版的特点之一是扩大知识面,扩大视野,挖掘课文的人文精神的内涵。通过细读课文,我们会发想每一篇课文都有多层次的意义,即multi-layers of meanings, 我们不能停留在表层的意义,而要挖掘深层次的意义,往往会探索到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内涵。而挖掘课文的人文精神内涵的努力应该自始至终贯穿课堂教学。这是一个大题目,可能需要单独写一篇文章来阐述。这里仅举一例说明课堂教学应如何融入人文精神教育。

例如:第二册 Lesson 14  Faustian Economics

语言学习与文化内涵教学相结合:作者使用浮士德的典故;选择了limitlesslimited两个对立词,构成一个antithesis,与limitlessness相关的是limitless growth, limitless wants, limitless wealth, limitless debt, etc.而与limited相关的是human beings as limited creatures living in a limited world with limited natural resources, within cultural limits, etc. 作者认为limitlessness 必然导致conflicts, violence, war, waste and destruction; self-restraint 会带来良性的结果,如neighborliness, thrift, temperance, generosity, care, kindness, friendship, love, etc.这些词汇传达了丰富的文化涵义和文化信息。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段,如, cause and effect, examples, comparison and contrast,等推动辩论步步深入,使整篇议论层次分明、逻辑严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例如,作者将科学家和艺术家、作家进行对比。前者倾向认为科学和技术的能力是无尽的limitless,科学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比如,一种能源消耗尽了,还可开发新的能源,地球现有的资源都枯竭了,还可以发明新能源,甚至到其他星球寻找能源。但艺术家和作家总是在一定的限制内创造作品,是 limited, 一幅画是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作家写的小说也不可能无限延长。因此,他们注重在限制之内尽量创造出最优秀的作品。从而,作者主张,我们要向艺术家那样,懂得生活的艺术,使用土地的艺术,使用资源的艺术,结论是: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最好的利用我们现有的一切。作者从文章题目就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批评以美国为代表的Faustian economics,即无节制的发展、无节制的消费与浪费资源的浮士德式经济。同时,提倡节约自然资源,选择有节制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模式和节约型生活方式。话题重要,关系到地球的存亡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的责任,迫使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和价值观。 

一位网友评论说:按照您的推荐,前两天在嘈杂中读了Faustian Economics,看完后陷入深深的沉思。 这证明这篇文章能够发人深省,如果我们所有的课文都能做到是学生思考,那么我们说的英语教学要做到了文化教育和人文关怀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为了突出文章的人文精神教育,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建议在课文处理完毕后就一些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s and topics进行全班讨论。讨论形式可以个人自由发言,亦可分小组(每组4-5人)讨论,选择代表发言。讨论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引发思考、有话可说的话题。

例如, Lesson 12  Ships in the Desert

我看过的课堂讨论视频的题目是What is the environmental future of our human beings? 在我看来,这个题目不够具体,导致学生的发言流于泛泛而谈,不够活泼有趣。而且,实际上不同小组发言的观点是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但没有进一步的交锋,各说各的,缺乏沟通。课堂讨论不是为讨论而讨论,而是要真正激发学生思考,让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因此,就环境问题而言,我建议选择更加具体的、与学生自身更有关联的话题, 如:Who or wha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disasters? What can we, as individuals, do to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and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第一题可以引起辩论,在讨论第二题时,学生们会集思广益,想出很多具体可行的办法来保护我们的地球。他们的集体智慧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他们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他们会成为更有责任感、更合格的公民,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使命。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