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让孩子摆脱传统教育的笼子?

(2011-11-29 10:17:16)
标签:

放弃百万年薪

私塾学堂

分类: 成长片花
    叶开在《对抗语文》里说到: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直都是“试用本”。不幸被强迫作了试验品的学生,最后基本上都是冤死在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在僵化的思想观念严密掌控下的“教材编写大纲”,让时至今日的中小学教材编写,仍然在“阶级斗争”和“反帝反修反封建”这样狭隘的空间里盲目地打转。新地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据我所知,很多省市都改由重点大学的资深教授主持编写,编写组由各方人员构成,各学科教授、博士和中学资深语文教师。这样的编写阵容,并非另拉一套人马重起炉灶,意图是衔接和稳定,改良而不是革命。在暂时不可能越过“语文编写大纲”的前提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只能稳步进行,不可能进行根本性的彻底更新。不管怎么说,中学的教育,最终的趋向还是要回归到“人的教育”。这个人,就是大写的人,是有独特的独立的个人价值的“人”,对“人”的核心价值的确认,就是对“生命”、“财产”、“自由”、“安全”的全面肯定和保护,对以”人对价值“为核心的综合价值的彻底考量,这也是现代文明的最新和最高的成果。
 

 

    同样网友菲菲妈妈,也放弃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把孩子送进自办的私塾学堂,重要的就是让孩子多读书,而不是幼儿园强加的各种各样的应试的教育,也避免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的冷遇和伤害。

 

为了孩子的教育,老李和妻子叶万红可谓煞费苦心———2008年至今,为了迁就孩子上适合的幼儿园,他们搬了5次家;去年,他们的孩子天天从幼儿园毕业,当过12年小学语文老师的叶万红辞掉工作,自己在家教了天天一年……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叶万红与老李曾经有过巨大分歧,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夫妻关系。7年来,两人苦读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才渐渐达成共识。在对待天天上小学的问题上,他们一致想给孩子找一所奉行“爱与自由”理念、让孩子“完整地成长”的学校。

  今年6月,天天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叶万红到处找小学。她心中有一个底线,那就是“绝不回传统学校”。她在博客里写道:“在传统小学工作了12年,我深知孩子名列前茅这些光鲜的背后被扼杀了什么!”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体制内学校是一种挑尖子的教育模式,学校往往只重视传授知识。她认为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孩子的身体、感受、情绪、心理、认知、精神、灵性,如此才能“完整地成长”。

  “心理、精神与灵性教育,是我们传统教育最忽视的。一个老师要教四五十个孩子,压根没精力去关注这一块。”叶万红说,孩子的创造力都被扼杀了。老李则认为,传统学校的老师更多是研究教案,而没想过弄懂孩子成长的心理、历程、特点,加上中国家长也不懂孩子,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在给天天找小学时,叶万红与老李直接锁定体制外的学校,但没有一所奉行他们想要的“爱与自由式”教育。“孩子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孩子在学校就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发现体制外学校也有权威、有体罚,而权威和体罚意味着一种压制,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并非真爱。”

  四个孩子的小学堂

  老李夫妻最终决定把选择权交给天天:“要不上一所普通学校,你去适应、接纳,要不在家上学。”已经被培养得很有主见的天天想了一会,决定在家上学。考虑到叶万红一个人担子太重,老李也辞掉了年薪百万的工作。两人决定自办一所奉行“爱与自由”教育理念的小学堂,学生控制在8人以内,“收些学费,也可稍缓经济压力”。

  今年5月,两人租了一套一厅一室的房子当学堂,取名“六月小学堂”,并动员一些朋友把孩子送来上学。开始时大多数朋友都一拍即合,但后来都一拍两散,叫好不叫座。学生虽然没招够,但小学堂还是在6月份开学了,当时只有天天与另外一名小孩。

  后来,又来了两个孩子,四个孩子分别为7岁、8岁、9岁和10岁。这些孩子都是自己决定来上小学堂的。除天天外,另外三个孩子都上过小学。老李发现,这三个孩子都被学校“折腾”出一些问题:一个受学校、家长双重压力,动不动就发脾气;一个遭遇数学老师“冷暴力”,一看应用题就蒙,有心理障碍;一个老师对他有成见,同学都排斥他,为了引起关注会忍不住骚扰他人。

  每天上午,叶万红与老李按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兴趣及状态,布置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的学习内容,一般先让孩子自学,孩子有不懂之处,两人再一对一辅导。每个孩子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后,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中午,孩子们可以午休至2时15分。下午的学习,四个孩子采用分享的方式进行,课程包括地理、历史等。“下午4点半下学,没有课外作业。孩子们很放松,学起来效率很高。”

  老李夫妻发现,孩子们经过连续6周的学习,会出现一个疲惫期,于是他们便把第7周作为“活动周”,停下所有学科的学习,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教育。

 

 

 

看到这么多的,都想逃脱传统教育的笼子,还有不少人,有经济实力的人送孩子去国外念书,为的就是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让孩子在爱的教育中成长,让孩子读的是充满各种爱的书,懂得珍惜生命。

 

现在的大多数孩子,他们背的书包比我们重了,看现在的书包里三层,外三层的设计,孩子的书他们背不动了,于是书包背车应运而生。很多老师,还是让孩子一个字写N篇,把孩子读书的时间挤光光了,于是把孩子上课的时间尽量的压缩,把上课的时间变成培训的时间,于是作文培训课堂也自然而出。而孩子在这些课堂得到了是什么?都是天花乱坠的,或者浮艳悬空的文字,一点灵性也没有。 而对于一些不及格的文章,却确实是孩子生活中的灵性,但老师不喜欢。我看到一个孩子,于是他很明白这个潜规则:在学校,他用老师的话,在家里,跟爸爸妈妈探讨的是自己真实的话。教育,让孩子学会了谎言。而在外面谎言的世界中,孩子的心理压力又能够承载几何?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交往中,是不是也用假、大、空的世界观,人生观,去得到自己的利益呢。因为整个现实环境需要的是这个。

 

我们已经是大人,曾经我用真情来对待我的朋友,可他们自小学会伪装自己的真情,更不会,不敢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他们说肉麻,他们说我像个孩子。后来我也玩猫腻,带着马匹的精神去拍这个世界。于是乎,谁都喜欢我的作文,其实,我自己看了都想呕吐,但这是个没有办法改变的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