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5年前,我还是一个外科住院医师。那天,来了一个病人,他是兰溪市人,农民,75岁。10年前,他因为直肠癌手术,做了 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在腹壁上有一个结肠造口袋。两年前开始,他不断出现贫血症状,每过2个月,他贫血就严重到需要输血的程度。他去了很多医院,能够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化验,唯一发现有异常的是:他的大便隐血阳性。通俗地说,是他的大便里有血,也就是说,他的胃肠道里有出血的情况。
但是,整整两年,去了各种大医院,根本就查不出来,他的胃肠道,到底是什么地方出血。
两年来,每过2个月,他就要去医院住院一次。他去过大大小小许多医院。
我们主任叫柳旦,在兰溪的病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所以病人在多方求医未果后,慕名而来,找他看病。
那时候,我是住院医师,我管他。
我们第一考虑,就是他的结肠癌是不是复发了?但是他的肠道出血已经持续了两年,到现在也查不出什么地方有肿块,这个判断应该被排除了。
我们给他化验大便,大便隐血阳性,说明还是胃肠道出血导致的贫血。我们也想到过会不会是肠道奇生虫病,反复送标本,找虫卵,但是大便里一直找不到虫卵。
我们给他做了胃镜,只能看到食道,胃和十二指肠,在这些地方,医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我们给他做了结肠镜,竟然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大致可以确定,他的病变部位在小肠。
再做全消化道造影,还是没有任何发现。
最后的一招就是,做DSA,就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通过注入造影剂让血管成像,看看胃肠道出血到底在什么地方。可是,由于他的出血并不大,DSA也看不到出血的地方。
到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做的检查,都已经做了。我们只是知道,他的小肠有出血,但是,到底什么地方出血,什么原因导致出血,我们还真无法弄明白了。
事实上,就算医学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对于小肠部位的病变,我们能够采取的检查手段,还是很有限,因为小肠太长,里面根本就看不到。现在胶囊内胃镜可以看到小肠内的部分情况,可是那时候还没有这种高科技的东西。
怎么办?
剩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剖腹探查了,就是打开肚子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
可是,剖腹探查有两个问题,看起来都很难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病人已经75岁了,手术的风险很大,万一开了刀,病人死在医院里,病人家属能够接受吗?医生该如何收场?
另外一个问题是:打开肚子,有可能能够看到小肠大的病变,比如肠壁血管瘤等大的病变,但是也看不到肠子里面的小问题,因为我们不可能把所有肠子像剖鸡肠一样,剖开来看看啊。万一找不到病变的部位,家属和病人能够接受吗?
因为有以上的顾虑,我们不敢给他做剖腹探查手术。病人输血改善贫血后,就回家了。
两个月后,他又因为贫血,大便出血,来住院了。
这一次,老先生和家人找到柳主任,坚决要求柳主任给他做剖腹探查手术。老先生和家人反复表示,这样莫名其妙地出血,却找不到原因,人也很痛苦,不如手术试试。这人就交给医院了,不管人死活好坏,肯定不会怪我们,只会感谢我们。
他们的诚意,打动了柳主任,就安排了给他做剖腹探查手术。当然,手术前做了充分的肠道准备,就是用泻药,尽量让他拉完 肠道里的大便。
我们打开他的肚子后,一寸一寸地仔细看,仔细摸肠子,很快,我们就万分沮丧:我们还是找不到他小肠的任何病变!
怎么办?
这个时候,柳主任突发奇想:把胃镜机器搬到手术室来,请内镜医生来帮忙,在小肠上切开一个口子,把胃镜伸入小肠里面,看看里面能不能发现问题!当然,这一切在手术台上操作,还要做到无菌的要求。
这可是前无古人的尝试啊。
但胃镜伸入病人的小肠后,我们很快就从胃镜显示器的屏幕上看到了惊人的一幕:病人的肠子上,挂满了白色的虫子。学过医的人都认得出来,这就是钩虫!
也就是说,患者小肠里有钩虫。 钩虫成虫以口囊吸附在小肠黏膜绒毛上,以摄取黏膜上皮及血液为食。成虫经常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故被钩虫吸附的黏膜不断渗血,大量钩虫奇生在小肠里,就引起慢性失血和血浆蛋白丢失,导致他的贫血。
诊断明确以后,治疗非常简单:肠虫清两片,一次顿服。
后来,他在也没有出现过贫血。
人体是很复杂的,医学是很复杂的,人的许多疾病,表现并不是教科书里写的那么典型,那么好判断。在这个病例里,医生都曾经考虑过,会不会是奇生虫病引起的出血,在大便里反复找过虫卵,但是,就是没有发现。
如果不是病人的诚意打动了柳主任,如果不是柳主任相信病人和家属,即使治不好也不会怪医生,谁敢给他开刀?他又怎么能够在反复求医2年以后得到确诊?
面对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只有医患互信,才能一起努力,共同战胜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
医患互信,不仅仅是病人信任医生,还有医生信任病人。
医患互信,其利断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