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给三明医改泼点冷水

(2015-12-15 17:15:38)
标签:

杂谈

我给三明医改泼点冷水   昨晚,新闻联播大幅报道了“三明医改”的经验,看起来很美好。
  第一个美好,医务人员实行年薪制,从10万到20万年薪不等,参考新闻中那位副主任医师,到目前为止已经拿到了18万薪水,那么到年底,20万年薪应该不成问题。我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医务人员,对于这个年薪是非常满意的,我们医生举起双手双脚赞同。全国马上推行三明模式,快快医改吧!
 举完我的双手双脚,我开始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三明医改,医保支付减少了,医生收入增加的钱从哪里来的?群众看病费用下降了吗?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了吗?
 我关注三明医改,其实是2年前的事情了。从媒体公开的,断断续续的报道中,我也大致了解了一些情况。
 说到底,三明医改医保支出减少,医生收入增加,钱却来自于医药企业的利润压缩。
 新闻上说得很好,减少了药品流通领域的利润,把药品价格控制下来了。可是,这一招,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复制推广吗?任何一个药品企业,都包含了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
 药品作为一种商品,除了生产厂家,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在流通环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就其整体而言是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社会再生产时间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商品流通的职能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药品作为商品在流通中消耗大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保管不好还会造成损失。
 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轻商业是我国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今天这种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依然存在。这种观念,现在竟然上了央视新闻这种地方堂而皇之在宣讲。
 如果不考虑流通的需要,如果不要流通环节,医院直接从药品生产企业拿药,成本岂不更省?这样做,显然是很荒唐的事情。
 药品离不开流通环节,一味压缩药品价格,无限制挤压流通环节的利润,只会导致药品断供。据报道,经济观察报记者从三明医管中心拿到数据显示,有54种药在2015年第一季度缺货无法配送的情况超过20次。没药叫医生怎么治病?
 一味压低药品价格,一是药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相对价廉物美的药品被淘汰。若这种办法在全国推开,势必将对科技含量高的药企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同时还有诱导企业为了追求较低的售价,偷工减料降低成本生产出劣质药品的风险。
 这些年来,由于药品招投标的药品限价行为,导致多少药物在临床研究断供?你们知道吗?从治疗甲亢的常用药他巴唑到治疗滋养细胞肿瘤的关键药物放线菌素D,低价救命药频“断供”, 每年消失几十种。 低价救命药品频频断供的背后,就是行政限价和企业的利润需要之间博弈的结果。企业没钱赚,他不生产总可以吧。 我可以预言,如果三明模式在全国推广,那么中国将有一大批药品生产企业破产。不久的将来,救命药断供将成为常态,最后,国内药品供应将不得不依赖国际制药巨头,药品涨价也是分分钟的事情。最终,群众看病会更贵,看病会更难。
 医改,离不开医护人员、药品生产企业和病人三方的利益。一块蛋糕就那么大,这边多切一点,那边就少一点。如果不能保证药品企业必要的利润,企业如何去生产,如何去研发新药?不要认为药品企业只是生产企业,任何药品企业,都包括了生产和流通两大块领域。
 医改,要兼顾医护人员离不开医护人员、药品生产企业和病人三方的利益。医改,不能要药品生产企业排除在外。
 说到底,我认为,目前医改的核心需求是:拿钱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