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与死的距离

(2015-04-19 13:30:36)
标签:

杂谈

     生与死的距离  最近,一个艾滋病感染者隐瞒了自己感染艾滋病的事实,一路开了录音去看自己的血管瘤,医生要求他住院手术。当他告诉医生自己是艾滋病感染者后,医生告诉他,这是良性的肿瘤,可以再观察2到3个月后再说。病人觉得自己被拒诊了,发了微博声讨,然后,微博上大批键盘侠围攻华西医院和那人的主诊医生。
   医生真的是因为害怕艾滋病感染者而拒绝给他手术吗?是在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吗?
   外科医生都知道,给艾滋病感染者动手术,那一刀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距离。医生是生与死的距离,病人也是生与死的距离。面对生与死,医生能够不慎重吗?
   任何外科手术治疗,都会给病人的身体留下新的创伤。外科的手术治疗,历来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的结果。如果手术带来的收益超过了手术的创伤,那么手术就可以做;如果手术的创伤带来的害处超过了手术带来的好处,这个手术就不需要去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病人在发现某些地方生了肿块后,医生往往建议病人观察随访。因为这个时候,无法判断这个肿块是不是恶性也就是癌症。如果是癌症,会威胁生命,当然要手术;如果不是癌症,不影响身体,就不需要手术。
  这个病人的膝盖下面有个血管瘤,如果他没有感染艾滋病,手术治疗当然是第一选择,但是,一旦这个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那么这种选择就要考虑病人本身的特殊情况,考虑手术给病人带来的后果,值不值得来手术。
    那么,给这个艾滋病感染者动手术,会带来什么后果?
   首先,艾滋病病毒攻击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这种病人外科手术后感染的机会会增加很多。2009年到2011年,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行了266例HIV感染者围手术期病例的回顾性研究,266例中110例发生脓血症,发生率41.3%,6例在一个月内由于HIV并发症死亡,死亡率6%。(刘保池等,中国普外科学文献,2012)这是艾滋病感染者接受手术需要考虑的最严重的问题。这个病人的膝盖下的血管瘤的治疗,一样面临这个问题。病人可以拿录音笔全程录音,来保留医生拒绝为他手术的证据,但是,一旦手术了,录音笔也无法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其次,外科医生在为病人手术的时候,都是通过精细的解剖预先控制大出血,创面的小出血靠病人的完善的凝血功能才能止血。医生做手术就怕病人的凝血功能不好,一刀下去,血凝不住,手术台上流血是要死人的啊。HIV感染者在手术的应急后,容易诱发免疫混乱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种病人,就很容易出血而无法止血。这也是外科医生最忌讳的。这就是很多外科医生,要对艾滋病感染者懂手术要很慎重的原因。
  最后,艾滋病感染者手术,需要手术室,手术器械,这些都是和其他病人是通用的。姑且不说手术台上手术刀和针扎破手术医生手的事情发生,就单单避免这个病人如何不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住院病人,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医院缺乏相应的HIV感染者手术管理规范细则,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1997年,我还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浙一医院实习。那时候,艾滋病病人非常少。普外病房来了一个下肢溃烂的病人,最后查清楚是艾滋病病人,需要截肢。大会诊到最后,浙二医院的骨科主任(那时候浙一还没有骨科。)来外科主刀手术,需要2个助手上台帮忙啊。大家都知道病人是艾滋病病人,谁都害怕上手术台,管床医生也不愿意上手术台。那时候,退休返聘的老主任孙义夫教授说:“我已经70多岁了,反正也没有多少年好活了,感染了艾滋病也不怕,我上吧。”孙教授做了一助。我也上台拉了钩。手术很顺利。我们也没有被暴露。
    在手术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反复地回想,自己在手术中的每一个细节,来排除自己被病人血液污染的可能。这种恐惧,伴随了我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切身经历过的人,你无法感受那种恐惧。
   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干外科。至今为止,我给3个艾滋病感染者动过手术。每次手术前和手术中,都是慎之又慎。如果是急诊的救命手术,那怎么着也得马上动手术。如果不是救命的急诊手术,会建议他去专门的艾滋病定点医院去治疗。这不是为了推诿病人,这是为病人负责,也是为同时期住院的病人负责,也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同事们负责。给艾滋病感染者懂手术,那一刀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距离,病人是这样,医生也是这样。
    如果能够心存善良,胸怀悲悯,就能够多一些理解。
    谢谢大家能够耐心地看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