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讲话 黄凤祝
(2012-04-01 23:47:14)
标签:
中国美术学院基弗黄凤祝杂谈 |
分类: 艺术 |
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讲话
黄凤祝
在我看来,形式是无法移植的。当代艺术创作有一种趋势,即注重作品的形式,而忽略了作品的内涵。一些艺术家尝试通过模仿他人,或是借助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涵。但是我认为,引用或模仿他人的形式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内涵。因为时间限制,论文提及的很多东西,就此跳过,不再展开细谈。
关于艺术的定义,海德格尔指出,艺术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源泉,艺术作品是艺术的源泉。海德格尔的艺术观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循环论”。海德格尔所讲的艺术,大家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究竟什么是艺术?海德格尔讲的艺术,涉及到两个层面的艺术概念。首先,艺术是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作品尚未创作出来之前,所受到的环境影响和所接受的艺术观念,简而言之,艺术就是规范艺术家的艺术存在。其次,艺术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艺术观念,也就是说,艺术是艺术家创建的艺术存在。一方面,艺术家是艺术作品和艺术观念的源泉;另一方面,艺术家又必然受到既有艺术观念的规范。这是我所理解的海德格尔的艺术观。艺术家的内涵与认识深度不同,成就不同层次和深度的艺术作品。我认为,当代艺术家,特别是中国艺术家应该认识到,艺术是不可移植的,艺术是从自己的情感中生长出来的,是自己的创造,最后实现的艺术作品是自我感知创造的、从自我感觉中产生的一种东西。对于艺术家来说,重要的不是在形式上,而且在思想上、在内涵上超越自我。
荷兰国家博物馆今年举办了一个基弗-伦勃朗艺术展。馆方邀请基弗根据伦勃朗的《夜巡》所赋予他的灵感进行创作。基弗用干枯的向日葵和一把扭曲变形的椅子作为装置的材料。(投影)这是他在博物馆里面做装置的情况;这是他用向日葵解读伦勃朗的《夜巡》;这是展览画册的封面,背景是伦勃朗的《夜巡》,前景是基弗的向日葵装置。伦勃朗善于用明暗技法诠释思想和情感,基弗选择用向日葵对光的敏感性与伦勃朗的明暗色彩进行对话,枯萎的向日葵和扭曲变形的椅子意寓生命的沉重和乌托邦的幻灭。基弗在此引用了梵高的向日葵和椅子。他用已存在的艺术形式解读伦勃朗的《夜巡》。这种引用并不是对某种艺术形式的简单移植和模仿。他把经典作为承载自己作品内涵的形式,依凭自己对艺术的感受营造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用存在的艺术真实创建自己艺术的真实,这是对海德格尔艺术循环论的最好注释。
国内有两位艺术家,许江教授和张国龙教授,我认识他们二十多年了,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比较熟悉。近两年,两位艺术家先后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个展,都很成功。他们都曾经受到基弗的影响。张国龙的作品,在形式上与基弗有一定的接近性,但是在思想上还有待发掘。基弗思考性的东西比较多,张国龙思考性的东西比较少,虽然他有很多想法,想用基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但是我觉得他的灵感还在寻觅之中,还没有找到最终属于自己的东西。大家对于许江教授很熟悉,我把他的作品投影出来。对比基弗和许江的作品,会注意到他们在感觉上的某种接近性。虽然他们的作品的实质内涵不同,但是在形式内涵上有某些相通之处。张国龙和许江教授在形式与内涵方面都受到基弗的影响。相对而言,对于基弗的理解,在思想上,许江可能比张国龙更进一步。他们都还需要在创作中不断地发现自己。这是我最后的结论。谢谢!
你们的作品我每张都拍了,但是正如刚才赵千帆所说的,对于你们的作品,很难立刻给你们一个具体的看法和评价,除非对艺术家本人及其作品有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比如许江,我观察他二十年了,看到这些展览,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是评价你们很困难。我有一个建议,请你们谈谈你们的创作经验,不一定是具体的创作初衷或动机,而是作为艺术家的经验。在对你们的创作有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提出我们的意见。拍摄你们的作品,就是为了回去慢慢地欣赏,慢慢地研究。
直观是把感知悬挂,然后再做判断,这是现象学的方法。但是要超越西方,不是把所有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悬置起来,再进行判断的问题。当代中国艺术如果要超越西方或是摆脱西方艺术的规范,应该回归庄子的坐忘哲学:得意而忘形。
20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