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质因数教学建议及技巧
人教五年级教材下未将“分解质因数”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只是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提及,主要是“你知道吗?”有说明。当然,在约分和通分中由于需要应用所以讲叙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但分解质因数是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而熟练掌握分解质因数方法的学生对于约分和通分将得心应手,同时也有利于解答一些较疑难的问题。所以提出教学分解质因数的建议,希望能得到重视,以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材中56面“你知道吗?”讲到分解质因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例如:4=2×2,15=3×5,30=2×3×5……
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并提到分解和短除法。
短除法学生知道即可,我希望学生能熟练地应用“分解”。
首先是必要的基本功,在学生学习乘法表时就应培养学生反过来背的能力(如果没有就补,就是再背乘法表,不过要加几等于几乘几)。如二三得六,六等于二乘三或三乘二。然后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利用乘法表能很快将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相乘(如12=1×12=2×6-3×4…)。
学生具备应用乘法表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相乘的能力用途是很大的,首先在除法试商时就会很轻松。而以后的约分也就比较容易。
下面用来分解质因数。方法很简单,就是利用乘法表把一个合数分解成两个数相乘,检查这两个数是否是质数,把不是质数的再分解,直到都是质数时为止,再把这些质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成连乘的形式。如:
6=2×3,15=3×5…
30(五六三十,六不是质数,六等于二乘三)则30=2×3×5
24(24可以是3×8,而8=2×2×2,于是24=2×2×2×8;24还可以是4×6,而4=2×2,6=2×3,于是24=2×2×2×3.)
……
由于小学需要分解的大多在100以内,所以应用乘法表分解的方法基本上足够,关键是方便和特别快。(如果是较大的数,可以利用是否是2,3,5的倍数多分几次,太难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没有必要做了。)
巩固练习:把50以内(包括50)的合数从小到大分解质因数:
(4=2×2,6=2×3,8=2×2×2,9=3×3,10=2×5,12=2×2×3,……)
还可以用以下方法(100以内):
因为100以内不是2,3,5,7的倍数就是质数,那么100以内的合数就一定是2,3,5和7的倍数,所以100以内的合数分解质因数时,先分成2,3,5和7的几倍(利用2,5,3倍数的特征很容易看出来)。再看这个几倍是否质数,如不是再分。
分类:一个合数如末尾是0,只需把0前面的数分解,再乘2乘5,(如60,6=2×3,则60=2×2×3×5)
一个合数末尾是5则先分5。
合数是偶数先分2。
各位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就分3。
顺序是先0(2×5),再5,然后2,最后3。一般是能很快的把100以内的合数分解质因数的。…
倍数法:记住2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的分解,20以外的必然是20以内数的倍数,是几倍添上乘几,如几倍是合数就再分成几乘几。(也可只几10以内,这样较大的数就要多分几次)
总之,在进行一些分解的练习后,学生是能很快的分解出100以内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学了分解质因数还必须会归纳:
只含质因数2的:
2,4.,8,16,32,64,128,…
只含质因数5的:![分解质因数教学建议及技巧 分解质因数教学建议及技巧]()
5,25,125,…
既含2,又含5,但只含2和5:
10,20,40,50,80,100,…
只含质因数3的:
3,9,27,81,…
以上四类是需要记住的,因为用途较大。譬如在分数化小数时。如果分母(最简分数)是1),2),3)类中的数,则化成的是有限小数,而且小数的位数同于所含质因数的个数(既含2,又含5的只看其中一个最多的).如分母是8的分数化成三位有限小数。(8是三个2相乘)
涉及到的有关问题:
几何倍增:在只含质因数2的一列数前面添上1,就得到
1,2,4,8,16,…,2n
这在中学被称为2的几次幂(几次方),1是2的0次方,2是1次方…。也是所谓的“几何倍增”,后面的数是前面数的两倍。(用公式表示就是2n)
这列数见证了数学的奇迹。最著名的就是
1,“棋盘问题”:
“ 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的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
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呢?总数为:
1 + 2 + 4+ 8 + ……… + 2的63次方 = 2的64次方-1 =
18446744073709551615(粒)
人们估计,全世界需要500年生产这么多麦子!”
这也是数字巨人的故事,当连续翻倍(倍增)时,数大到无法想象。
2,“砝码问题”:
在天平的一边放砝码,如果要称1克到15克的重量,最少需要几个砝码?
解:需要因为1+2+4+8=15,所以只需要1克,2克,4克和8克4个砝码就可以称1到15克各种不同的重量。
注:一边放砝码时2的n次幂前n项的和。如果可以两边放砝码,则是3的n次幂前n项的和(1,3,9,…3n)。如可以两边放砝码,则用4个1,3,9和27克的砝码就可以称1到1+3+9+27=40克不同的重量。
3,打电话问题:
打电话问题再教材五年级下册102面。问题是:
“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解:教材上有比较的过程,我们换一种思路就是老师通知1个人后就是2个人(包括老师教,运用倍增,2个到4个,4个到8个…于是
1+2+4+8=15,所以最快只需要4分钟。(其实这题看可看成砝码问题的变形。)
因为是倍增,所以可利用公式计算:
K=2n-1,这里k是人数,n是通知时间,因为15=24-1,所以需要4分钟。因为小学未学习幂,所以可以用2倍增的数对应,比15大的2的倍增数是16,而16是4个2的连乘积。所以需要4分钟。
教材上问题:如果一个合唱团有50人,最少花多长时间通知到每个人?
解:比50大的2的倍增数是64,64是6个2的连乘积,所以要6分钟。
4,小白鼠问题:
“100个小白鼠排成一排编成1到100号参加选拔,然后按1,2,1,2…报数,第一次报1的全部淘汰,剩下的再按1,2,1,2,…报数,报1的淘汰,这样一直下去,直到最后剩下1个为止,这个小白鼠就是幸运小白鼠,那么这个小白鼠是原来1到100号编号的第几号?”
解:因为每次都是报1的淘汰,那么最后剩下的就是原来1到100号中含因数2最多的,也就是64.所以幸运小白鼠是原来的64号。
“几何倍增”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应用极大,特别是在商业尤其是金融市场上更是体现倍增的力量。所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是大有好处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