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问题解法归纳和探讨
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为“鸡兔同笼”。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原题是:
题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鸡兔问题条件为已知两数量的总量和及单量和以及两个单量,由于条件没有直接的关联,解答比较困难,特别是小学生。
下面就鸡兔同笼问题解法作一归纳,希望能共同探讨。
一,方程法:
1,方程组:
解:设 鸡有x只,兔有y只。
则得
x+y=35
2x+4y=94
于是
x=23,y=12
2,一次方程
解 设
兔有x只。则鸡有 35-x 只
则
4x+2(35-x)=94
X=12
35-12=23
3,不定方程
解 设兔有x只,鸡有y只
则
4x+2y=94
此不等方程整数解为
X=1,2,3,… y=45,43,41,…
当x增加1时,y减少2,x+y减少1,
当x=1时,y=45,x+y=46,
46-35=11,于是
但x+y=35时,x=1+11=12,y=45-11×2=23
注1:(方程法比较容易,但需要有方程的基础,小学生往往不具备。这里不定方程
的解法是是作为一种算法的探讨,不作为用来解题。)
二,算术解法:(算术方法是小学生解答题目的主要方法)
4,假设法
1) 假设全部是鸡(或兔)计算出脚的总差,
2) 用总差除以鸡,兔脚的每份差就得到兔(或鸡)的只数。
注:1,这里用到
总差÷每份差=份数
的公式
2,设鸡算出是兔的只数(因为设鸡计算是兔的脚的差)
用以上方法计算题1的两种综合算式是:
解1,兔
(94-2×35)÷(4-2)=12,
鸡 35-12=23。
解2. 鸡
(4×35-94)÷(4-2)=23,
兔 35-23=12。
注2:假设法是解答鸡兔及其相关问题的基本通用解法。适用于所有已知两数量的总量和及单量和以及两个单量问题。
5,特殊法(特殊法只能解答单一的鸡兔问题,也就是单量是2和4的)
1)口诀一:兔为总腿数除以二减去总头数。则原题为
兔
94÷2-35=12,
鸡 35-12=23
2)口诀二:鸡为总头数乘以二减去总腿数除以二。则原题为
鸡
35×2-94÷2=23,
兔 35-23=12
3)口诀三:总腿数减去总头数再减去总头数的差除以二得兔。原题为
兔
(94-35-35)÷2=12.
鸡 35-12=23.
6,其它
1)鸡兔互换
题2,鸡兔同笼,鸡和兔共有46条腿,如果把鸡与兔的数量互换,那么,总数变成38条。原来鸡兔各有几只?
解1:抓住关键数量互换,那么原来与互换后合起来鸡兔的总数就可以看成是(2+4)条腿,相差就是(4-2)条腿,
于是鸡兔的总数是
(46+38)÷(4+2)=14(只)
鸡兔相差
(46-38)÷(4-2)
= 4(只)
因互换后腿总数少,说明鸡少于兔,于是
鸡有
(14-4)÷2=5(只)
兔有
(14+4)÷2=9(只)
答:鸡有5只,兔有9只。
解2:互换总头数不变,而每只兔的腿数是鸡的2倍,所以互换腿数差是头数差的2倍。
头数差
(46-38)÷2 =
4(只)
于是
兔( 46+2×4
)÷(4+2)=9(只)
鸡 9-4=5(只)
或
鸡(
46-4×4)÷(2+4)=5(只)
兔 5+4=9(只)
注:利用和差问题解。
2)每份差
题3,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鸡的腿比兔的腿多10只。鸡,兔各有几只?
解:分析,假设都是鸡,则腿有2×35=70只,因为原来鸡比兔的腿多10只,所以假设后实际多70-10=60只,这时用兔换鸡,因为兔有4只腿,鸡有2只,每换一个,鸡减少2只,兔增加4只,实际多的腿就少了(2+4)只,于是60里包含有多少个(2+4)就是有多少兔。
解1, 假设都是鸡,则兔为 (2×35-10)÷(4+2)=10(只)
鸡 35-10=25(只)
验算:2×25-4×10=10
也可假设都是兔,不过这时需要补上10只。
解2, 假设都是兔,则鸡为
(4×35+10)÷(4+2)=25(只)
鸡 35-25=10(只)
解3,鸡腿多10只相当于鸡 10÷2=5(只)
腿数比
4;2=2;1,头数比1;2,则
兔
(35-5)/(1+2)
×1
=10(只)
鸡
(35-5)/(1+2) ×2+5
=25(只)
解4, 当腿数相等时鸡是兔的头数的2倍,则
兔 (35-10÷2)÷(1+2)=10
鸡35-10=25(只)
注:解4最简单。
巩固:题4,鸡兔共100只,鸡脚比兔脚多2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解:用解4,兔
(100-20÷2)÷(1+2)=30(只)
鸡 100-30=70(只)
3)倒扣问题
题5,数学竞赛共10题,对一题得8分,错一题扣4分,小红得了56分,她答对了几题?
解1: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如果错1题,不仅该得的8分没有得,反而倒扣了4分,所以如果设都对,则错1题要相差(8+4)分,则
设都对,总差是 8×10-56,而每份差是
8+4,于是
假设都对,错题为 (8×10-56)÷(8+4)=2题,
对 10-2=8题
验算:8×8-4×2=56
解2,设没错,则对
(4×10+56)÷(8+4)=8(题)
7,分组法:分组法适于解答较难但条件对称的问题,如
题6,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求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解:因为小和尚3人吃一个,涉及到分数,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直接用假设法是不好处理的。于是寻找特点,发现“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是对称的,也就是如果有1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总数3+1个和尚),刚好吃掉了3+1个馒头,也就是4个(1+3)和尚对应4(3+1)个馒头,这样只需把和尚和馒头按(1+3)分组就行了,有多少组就有多少个大和尚和3倍的小和尚。于是
大和尚 100÷(3+1)=25个,小和尚
100-25=75个
验算:3×25+1×(75÷3)=100个馒头
也可以按馒头分组先求出吃的馒头,
大和尚吃 100÷(3+1)×3,
小和尚吃100÷(1+3)×1
三,其它解法探讨:
8, 对应解答:
1) 原题1,一只鸡和一只兔腿的和是 2+4=6,94÷6=15…4,也就是说94只腿对应15只鸡和15只兔还余4条腿,4条腿可以是2只鸡或1只兔,即94条腿可以是17只鸡和15只兔。(也可是15只鸡和16只兔)
而17+15=32.与35相差
35-32=3,因为如腿数不变,则增加2只鸡就减少1只兔,所以鸡为17+3×2=23,而兔为
15-3×1=12.
解1:94÷(2+4)=15…4
则
94=2×(15+2)+4×15
或(94=2×15+4×(15+1)
即
94=2×17+4×15
或 94=2×15+4×16
因35-(15+16)=4,则 兔 16-4=12, 鸡 35-12=23
解2:94÷4=23…2
94=4×23+2×1,
23+1=24,35-24=11,于是
兔
23-11=12,鸡 1+11×2=23
2) 题7,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小船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大,小船各租了几条?
解1:
38÷(6+4)=3…8,
因为8=4×2
, 3+2=5
则 38=6×3+4×5
而3+5=8
即
大船
3条,小船 5条。
解2:38÷6=6…2
(2不是4的倍数)
=5…8
38=6×5+4×2,5+2=7,因6;4=3;2,即2条大船人数相当3条小船人数,于是
38=6×(5-2)+4×(2+3),所以
大船 5-2=3条, 小船 2+3=5条。
3)每份差,原题3,解1:多10只,10=2×5.
因为二只鸡腿相当一只兔腿,所以
10=2×(5+2)-4×1
=2×7-4×1
因差不变,所以被减数,减数同时增加
而35-(7+1)=27
27÷(1+2)=9,于是
兔
1+9=10, 鸡 7+2×9=25.
解2,
2×35-4×0=70,70-10=60,60-35=25,35-25=10
即
10=2×25-4×10,于是
鸡
25只,兔 10只。
4)分组,
原题6,解:(1+3)个和尚吃(3+1)个馒头
100÷(3+1)=25
100=25×1+25×3,于是
大和尚
25×3÷3=25(个)
小和尚 25×1×3=75(个)
5)倒扣,原题5,
解:56÷8=7,对应错
10-7=3,而得8分是扣4分的2倍,而3=1+2,于是
56=8×(7+1)-4×2,
则
对(7+1)=8(题),错
2题。
注:被减数减数同时增加差不变,所以
3=1+2
6)互换,原题2,
解: 互换为总头数不变,总腿数增加(或减少),因为4是2的2倍,所以互换后的总腿数与原腿数的差是头数差的2倍。
于是头数差为
(46-38)÷2=
4
46÷4=11…2
则
46 =4×11+2×1,而
11-1=10,
10-4=6
=2×(1+2)
=2+4
.于是
兔 11-2=9(只) 鸡
1+4=5(只)
注:对应的解法实质是有余数的除法和分解。也是用小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解答不定方程的整数解的尝试。
对于如何已知两数量的总量(和或者是差),不论是已知每份数求份数还是已知份数求每份数都能较容易地解答,特别是比较复杂的尤为简单。
编后:归纳和提出一些新的解法,是想对鸡兔同笼这一古老的问题有新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解答问题不应是“会”和求出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解答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如果只是求答案,记住“口诀一”就行了,既简单又快。但机械的方法对思维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只有了解了“假设”法,思维才上升了一个台阶,因为可以运用“转换”去分析。
提出“方程”,学生了解到,数学解答有如此广阔的天地。
归纳,比较,是重要的数学能力,希望以上的解答,能有所帮助。
提出其它解法,是因为数学的思维是“变”而不是墨守成规。当遇到处理某些较难问题时,可以转换一下角度去思考,而有些简单的方法,拓展后也许会派上用场。
对以上的方法不建议完全了解,但希望其中的某一点能对分析问题有些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