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地梁层建模需要注意哪些?

(2015-08-24 09:31:11)
标签:

转载

分类: 建筑结构

所谓地梁层应理解为正负零标高处的一层框架梁,它参与地震作用,与上部结构共同协同工作。
注意点:
1,层高取基础顶面到正负零的高度;
2,地梁的断面尺寸取值类同于楼面梁,但在配筋时应考虑无楼板而要加强抗侧抗扭腰筋和箍筋;
3,因为地梁层的设置,你的底层就被pkpm认为是基础到正负零那一层了,而实际应理解为基础到二层楼面标高。在计算时显然没有放大正负零到二层楼面那段柱子内力和配筋。所以你还需另行取建模把地梁层删除,底层层高取正负零到二楼高度复算一遍,取框架柱的内力和配筋。这是新抗规的规定。
4,但是复算的模型毕竟和实际理论的嵌固端不同,所以在配筋上面应注重概念设计的加强。
5,以上是目前抗震审图意见统一的处理方法。

 

补充一下,框架结构建模,建两次模型是比较科学的做法,增加地梁的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这样情况可视土体为无限刚度,嵌固端在正负零,且勾选地下室选项,认为规定次位置无侧向位移,首先无论正负零以下柱配筋多大,在此基础上再放大1.1倍。其次层数多一层,地震剪力也会多累加一层。因此这部分做法有些失真,所以再建一次无地梁模型,这样建模可以弥补前一次建模弊端,但传入基础的荷载需要人工输入。
不过楼上的第2点我的理解和你不一样,也不能说楼上的观念是错的,真的在地震作用下,地梁的受力不确定性比较大。地梁接触地面,地梁的弯矩可视为非常小,就算板的开洞,地震力集中在地梁,有可能会受土体的约束,或者刚性地面的部分约束,地梁的作用除了减少柱子高度,增加柱子的稳定,还同时能够让柱子的反弯点出现在层高位置,这是非常重要的。地梁的配筋可以不放大,本人还认为地梁的配筋在种情况下只要满足最小配筋率即可。

 

一、从结构计算的角度出发:
1、在首层建模时输入的高度首先就不是标准的建筑层高。
建模时输入的高度该是结构的高度。
通常我是以 建筑层高-4mm=结构层高 来取值,但须结合实际情况采纳。
  
2、在建模时,一层的高度是否包含+0.00至基础顶标高的高度,关键是看你的结构模型想如何建立。
  
若该一层为首层,那就须包含其高度。若以框架柱为例,其柱该延至基础;若未包含其高度,那么在最终柱结构计算时,其起始高度将为+0.00,则柱计算高度短了。
  
反之,若该一层非首层,而还存在地梁或者其他形式,那么该层高就可仅输入其结构层高即可。
  
二、从建筑的角度出发:
若要从效果图来考虑,那就是APM的情况了。
当然你不该输入地面以下至基础的高度。

 

砌体结构应是室外地面以下300-500mm.框架结构一般应算至基础顶.若埋深较大,可在0.000以下适当位置加设一道梁,底蹭层高算至此梁也可.

 

有的时候基础土质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我还是考虑加地梁层的,这样可以减少柱子的计算长度~
 
1.加地梁层,短柱加大截面,满足轴压比要求,但应注意:模型应设地下室,且注意层刚度比,实际一层柱根配筋应放大。
2.不加地梁层,拉梁下短柱处理成类似高杯口基础,计算模型柱底取拉梁顶,一层填充墙荷载在基础里按竖向力输入,不存在轴压比问题。
3.视具体情况确定,但建议8度及以上按方法2做。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