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捣椎是陈式太极拳的母式,套路里绝大部分拳式都由此势演敷而出,
练习 金刚捣椎时,我们把两手的 距离宽度
缩小到腕与肘这样的长度,
就会发现,整个拳式的过程就是先往左再往右划两个立体的螺旋球。然后膝盖上顶;右拳下砸。完成发劲。再看斜行拗步
缠绕近身的动作和金刚一摸一样,然后
左臂下搂;右臂横抹,(初收,)膝盖上顶;双手下按;又如云手和前招后招,这两势手上的缠法是一样的,只是步法方向不同而已,
那么为什么先要先左后右。或先右后左(前蹚拗步)
划两个立体的螺旋球?这是源于太极拳的借力打力的理念,所谓欲左先向右;如我先向 左缠绕对方。对方受力后必向左旋转身体失衡,其为了
保持平衡,必定反转,我随即向右缠绕,力在其后·,两力形成合力,加速其跌倒,就是所谓的借力打力
。这是太极拳的共性;而个性就是最后发劲位置不同。有的向前发劲;(掩手纮锤)
有的向后发劲(闪通背);有的下发劲;(击地锤)有的向上发劲(金鸡独立)罢了
其实古典拳术套路开头时的动作,就是全套拳术母式,基本上套路里的姿势由此演敷而成的,如形意拳的’五行拳’劈拳;崩拳;炮拳;横拳;钻拳
,是形意拳母拳,拳术系统中的十二形;三手炮;杂式锤;安身炮等都是由五行拳演敷而成的,又如八卦掌的单换掌;双换掌,演敷出全套拳术。
所以欲练好陈式太极拳一定先要练好,练熟金刚捣椎,
标签: 杂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