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激素在武术运动中的重要性
(2023-04-08 11:57:39)
梁山好汉武松景阳岗打虎的故事脍炙人口,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那么为什么武松能以空手赤拳打死凶猛无比的山中之王?笔者以为主要是武松临危不惧。在与猛虎的周旋搏斗中运用了武术中的闪展腾挪之技。
闪展腾挪是运用拳术搏斗时的一种策略和技术。在搏斗时我们会遇到一些强悍的对手,敌强我弱。面对敌人进攻我先不与之正面对抗,而是不离不即地围绕对方,忽而闪之彼左侧;忽而闪之彼右侧;忽而闪之彼身后。·······。消耗彼体力。扰乱彼神志,待彼筋疲力尽时我转入进攻击败对方。但需要有扎实的武学基础和临危不惧的勇气。
《水浒》中的(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节所描写的就是运用闪展腾挪之技的典范。写得精彩绝伦。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後扑地一声响,跳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饿,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作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後。那大虫背後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施耐庵先生在这段小说中用了四个“闪”字描述了武松在危急的情况下运用闪展腾挪之技与猛虎搏斗时化解强敌“吊晴白额大虫”的扑;掀;剪。绝技的猛攻。挫其锐气,我们可以看出武松的闪展腾挪之技非常娴熟,显示出他高超精湛的武学素质。又是什么原因使武松有如此的神力?能揪住猛虎的头顶按下去,使之不能动弹,拳打脚踢打死了兽中之王“吊晴白额大虫”我们知道人在危急时体内肾上腺激素会急剧上升,瞬间产生巨大的能量以应付危机,武松在面临死亡的威胁时力量倍增是很自然的,猛虎被打死,死亡威胁消除“······手脚都酥软了”这是体内肾上腺激素恢复至正常浓度的原因。同样是遇到猛虎《史记》(李广传)
“······又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一事例佐证了人在危急时力量倍增原因。由此可见,在搏击时要获胜除了高超的技艺外,还需要有勇气,所以拳谚曰:“一胆;二力;三把式”。水浒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乔坐衙》燕青与任原相扑也是以闪展腾挪之技获胜的,同样写得精彩。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认识;理解和再现。小说中所反映社会状况;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场景以及各类人物形象是真实可信的,同样小说中描绘的各类比武场景也是经得起推敲的。是作者深入生活;体验观察的结果。
武松打虎和燕青相扑的故事对于练武者来说应该是值得借鉴的,练武者在练习拳架时,也应注重闪展腾挪之技的练习,以及临场时精神状态,否则不能致用。前一段时间网上盛传一著名武打电影演员(据说是某武术家大师之徒)与家人争执被刺死之事;国际武术大赛冠军持棍与人格斗被不会武术的对手菜刀砍死。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是学艺不精和不谙闪战腾挪之技所致。
当然施耐庵临摹描写书中人物的格斗场面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垫铺的。是经过加工渲染的,但故事情节是北宋时期现实生活的再现。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