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太极拳不能实战的原因
(2017-01-13 19:14:10)
,
两次比武,两次被人击倒暴打;一败涂地的‘雷雷’,流着眼泪说太极拳只能养生
。这是在网上视频里出现的镜头图片。
于是,人们怀疑太极拳是否能用于实战?我认为太极拳能实战是不容置疑的。问题是许多技术;练法;应用方法都失传了,现在流行的太极拳,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太极拳了,而习练者又不深入揣摩,学会一套拳架就开始教人了,以致谬误百出,
有些人总是沉湎于,其师门前辈的辉煌战绩里。到处述说。唯恐他人不知,但他本人,又不肯下功夫练,其实是什么都没有的,网上流传的一些视频里可以看到,有些人与练散手,或自由搏击的人比试,一碰就倒,雷公太极等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由于爱好的原因,几十年来我接触过许多
练太极拳的朋友,不少人都是名师之徒,和他们接触;交流。切磋后,我发现一个问题。
这些人,说起来头头是道;好像什么什么都懂的,有的能与圈内的人交手玩玩。我认识一位高手,是退休语文教师,今年已八十多岁了,他二十三岁时拜师学习太极拳,艺成之后又刻苦专研,到处访友拜师,每周末外出聚众练习推手;散打,家里的太极拳书籍从地上摞起来有一米多高,四十来岁时开场收徒,是地区小有名气的太极拳高手。但是几十年练下来进步不大,六十五岁时与一位二十来岁,练了不到三年的小姑娘推手,动辄就被人控制住。现在这样的太极拳“高手”不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这些‘嘴上功夫好’实战却挨打的高手呢?因为现在流行的太极拳已经异化了,没有了拳术搏斗的作用。拳式间架改成了
美观;舒展;松柔
,拳理歪曲了;如"用意不用力"中的意,原来是指搏击时的技巧。变成了用”意识“练拳;鼓捣什么‘内劲’‘内气’和其他五花八门的东西·········。有些人自称是练太极拳的,是正宗嫡传,运用的招术却是其他拳术的(剽窃少林拳秘诀一书中。对剪手一势的解释。来解释手挥琵琶,就是典型的例子,用摔跤中的过背摔,解释陈氏的闪通背),其实就是不明了什么是太极拳;不明了基本技术和技巧,真正的太极拳一招就能置人于死地,现在练太极拳者多如牛毛。不过真正得到传授的却不多。知晓太极拳基本原理;实战运用方法,极少,为何这样说。太极拳产生于冷兵作战时代,以《易经》阴阳互变;阴阳互为其根的哲学思想为基本拳理。读过《易经》的太极拳高手有几个?连基本原理都不明白的人能练好拳吗?能用于实战吗?··············。
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这话是骗人的。我不以为然。撇开身法;心法的内容不说,仅拳架里的内容,够几年研究了。如
传统的杨氏太极拳套路里,为什么手挥琵琶是在搂膝柪步前面和后面;单鞭总是在掤捋挤按的后面;或在运手后面;这两式单鞭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何翻身撇身锤总是在进步搬拦锤的前面;海底针的前面为何是搂膝柪步?·········是先贤们胡编乱造?还是有着深刻的含义?。如读过易经,明白洛书原理,就明白这些问题,那么你的太极拳拳艺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持之以恒练习,拳艺一定会不断地的提高,运用于实战是不成问题的。
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学太极拳当着着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起贯通,则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这两段拳论。一则是要求练拳时,在拳式不断地变化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要明白动作间架的含义,才能‘神气贯穿,绝不间断’
另一则,是说在学习时要细心揣摩,动作间架的含义,上下势(几个拳式的组合称为势)之间在何处变化;衔接。做到“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