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轻时随师学习太极拳十多年。
老师从未要求我练习时要放松;要柔。而是对我说:“全身要膨胀,练的时候没劲就是练得不对。
老师在传授拳架时反复要我练习“对劲”虚灵顶劲与尾闾中正;脊椎上下对劲(上下对撑拔长)两手臂沉肩;垂肘,坐腕,上盘对撑拔长。(左右对撑)两盆骨左右对撑后。与胯骨之间横纵对拔(后来知道这就是松腰松胯)这样的练法数年之后练得周身關節、骨骼、肌肉都拉長,產生彈性和韌性,以及沉重;浑厚的‘内劲,这就是太极拳的“松柔”.同时由于上盘沉肩垂肘坐腕;含胸拔背,横膈膜下降,使上焦空间扩大,练习时心肺舒畅;盆骨左右撑开与髋骨之间横纵对撑使腹部空间增大;器脏下降,(重心也下沉,下盘稳固)有所谓‘气沉丹田’感觉,这样的练法,即拳家常说的“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动力定型后,演练拳架时意念一起,肢体轻柔,活泼,如行云流水般不断地变化姿势,对旁观者来说,简直是一种美得享受。
然而,在初学时是相当艰苦,每天累得腰酸背疼, 我老师在教学时甚是严厉,每教一式要我练满一定的数量才能停下。休息一会后再接着练,若稍有怠懈,他在边上厉声斥责,有旁观者曾私下问我“这是你家里什么人?我说是老师,他惊讶地说老师这么严厉;认真?我还以为是家里长辈。”现在我自己当老师后,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徒弟能练出东西来。
有位著名太极拳名师要求学生练习时要“大松大柔”其实就是老师要求我做到的,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对撑;拔长。
可惜不少人曲解了他的意思,误认为是“太极拳就是轻松练的,不能松着练,就不是太极了。李和生先生说:稍一用力,即落旁门。”
真是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