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按钮控制”与“技术控制”--三次QE的完整框架
标签:
qe美元杂谈 |
分类: 话语.美元 |
1、决定和影响美元走势因素有很多种,但核心和根本的只有国债一项,它具有“决定”之性质,因此,判断美元趋势,需要紧盯国债。当然,其他证券也会或多或少影响货币规模和流动性,但只是影响,非决定。
|
QE1
=机构债(3000亿国债)+MBS(政府背景)=1.725万亿$ 2008.11—2010.4 |
|
QE2 =国债=6000亿$ 2010.11—2011.6 QE3 =扭曲操作(延长到年底)+机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 2012.9— |
QE1:月购买额度为1150亿美元 ;黄金涨幅约为47% (750 →1100)
QE2:月购买额度为750亿美元 ;黄金涨幅约为25% (1200→1500)
实际市场反应可以证明:QE3,实际上不是宽松,就“国债-美元”之跷跷板而言,更意味着“紧缩”。
QE3:
第一,北京时间 9月20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周三收盘大幅下跌,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10月份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跌幅为3.5%;截至目前为止,纽约油价的跌幅已经超过了5%。
第二,伦敦ICE欧洲期货交易所11月份交割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跌幅为3.4%。
综合三次QE,可以发现:
1、购买债券≠印钞,买国债=印美元
2、技术控制的对象=国债,控制的核心=国债利率
3、技术控制的框架=资产规模+资产性质
笔者的结论是:
第一:美元走势的按钮是:“美元—国债”跷跷板,国债的利率与收益率是决定美元升贬的尺度。从操作的角度看,进行技术性介入美元走势的切入点是“国债”而非“债券”,即购买债券≠印钞,而“买国债”才=印美元。
第二,“美元--国债”跷跷板机制的运行是一种客观状态,是一种经济逻辑,技术性操作不会改变和决定趋势,但会影响趋势的时间性。
第三,美联储三次QE背后的意图很明显:1、在人为影响美元升值的节奏,但无法改变升值趋势;2、通过前两次QE,美联储资产规模相对稳定,无论是“卖短买长”还是“卖长买短”,随着国债到期,实际的操作空间只能是,无力也不可能再购买国债,因此,美联储影响美元走势的技术空间消失,美元即将进入强势升值区间。
第三,国债空间堵死,对应的美国政治实践舞台缩减:财政扩张停止—军事收缩--世界警察离岗—全球局部紧张乃至战争凸显。
第四,美元升值,美元回流美国,全球流动性紧缩,世界财富再分配开始。国家博弈白热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