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书连载】《透视幼儿的心理世界》——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

(2014-05-20 11:13:15)
分类: 好书连载

 

——孩子的同情心萌芽了

几个小故事

又不是我推的

恩恩的妈妈和冬冬的妈妈是大学同学,两个小朋友经常会在周末一起玩。周末,恩恩妈妈带着恩恩来冬冬家做客。妈妈让冬冬带着妹妹在一边玩玩具,看见两个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两位妈妈就放心地坐到沙发上开始聊天了。可是不一会儿就听见孩子哭了起来,过去一看,原来是恩恩不小心摔倒了,正坐在地上哭呢,冬冬却没有任何表示,仍然在一边玩自己的玩具。妈妈很生气,对冬冬说:“妹妹摔倒了,你怎么都不拉她起来?”冬冬很理直气壮地回答:“又不是我推的,她是自己摔倒的,我干嘛要拉她?”

今晚我不听故事了

文文4岁了,每天晚上都要在妈妈的故事声中入睡。一天妈妈由于感冒,躺在床上休息,文文跑过去要妈妈讲故事给她听。爸爸拉着文文说:“妈妈现在很难受,就像你感冒的时候那样难受。你去帮妈妈倒杯温水来好吗?”文文想了想,就去倒水了,回来的时候,她看见爸爸正在轻轻的帮妈妈按摩头部,并询问:“你感觉好点没有?”文文看了一会,也走过去,坐在床边轻轻地拍着妈妈,就像平时妈妈轻柔地拍她一样,并对妈妈说:“妈妈,你感冒了要多休息,今晚不要给我讲故事了。”

他伤心了

老师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名字叫“有用的一句话”,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希希在路边玩皮球,不小心砸到了一个过路的大哥哥,希希怕大哥哥打他,就从大哥哥身边跑了,结果又不小心踩了大哥哥一脚,希希躲在墙角偷偷看着大哥哥,大哥哥也在看他,大哥哥看了他一会儿,弯腰从地上捡起什么东西就走了,希希见大哥哥走了就去捡皮球,可是怎么都找不到了,于是希希“呜呜呜”地哭了……老师刚讲到这里,其他孩子还没有任何反应,只有洋洋大声地说了一句:“他伤心了!”

为什么会这样?

移情又被称为感情移入,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人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正如第一个故事中,冬冬的问题在于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共鸣,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缺乏“移情”能力。幼儿时期正处于自我概念的发展阶段,幼儿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还不太会理解别人的想法,也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出发,更不懂什么是体会别人的感受。在幼儿的移情能力还没有得到发展的时候,他就难以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难以获得与他人相近似的情感体验,也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当然就不会出现同情、助人的行为。冬冬的问题就出在这儿,他缺少移情能力,因而对他人的情感状态表现出淡漠和任性的反应。

第二个故事中的文文,能够在爸爸的言语引导下对妈妈表示出同情和关心的行为,并且学着爸爸妈妈之前对她的关心模式来采取行动关心妈妈。父母的同情模型能影响孩子移情能力发展,文文的爸爸在妈妈生病的时候能很理解并且关心按摩,文文在这种环境中,她的亲社会行为和移情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三个故事中显示出了洋洋对他人的情感状态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他能迅速地从人物的外部表现判断其内心的感受,而且这种判断并不是通过呈现在眼前的人物表情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呜呜”和“哭”这两个表现人物感受状态的词完成的。

心理学家怎么说?

研究移情的发生和发展是借助于研究痛苦移情进行的。刚出生两天的婴儿听到另一个婴儿的哭声会使劲剧烈地哭,他们的哭声不是出于模仿,而是他们显得真正的难过,为哭声所焦虑,这是痛苦移情的最早形式,也称为“原始移情”。

霍夫曼在对儿童的移情研究中发现,移情的发展不仅与个体的情绪发展有关,还与个体对他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他认为,移情能力是在情绪性激起和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大致经历了如下过程:个体最初不能区分自我与他人,接着能知觉到他人是不同于自己的客体,然后知道他人具有独立于自己的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内部的东西,最后意识到每个人各自有自己的发展历史、过去经验和个人尊严。霍夫曼把儿童移情的发展分为四种水平:

第一种水平:普遍性移情。在婴儿一岁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即在婴儿获得个体恒长性之前,反映他人情绪体验的表情线索可能能够引发普遍性移情情绪反应——一种来自感受与刺激的混合,这些刺激可能来自婴儿自身身体或来自于对他人的模糊的知觉以及来自情境的刺激。

第二种水平:“自我中心式”移情。出生第二年,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能充分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不同,能够在意识到他人而并非自己正在体验一种情绪时产生移情唤醒。此阶段儿童仍不能充分地把自己与他人的内部状态区分开来,会把别人的混淆为自己的,在安慰他人时犹如安慰自己一般,因此其采取的帮助方式可能是不适当的。

第三种水平:对他人感受的移情。随着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相应的,他能够对他人的感受进行推断,做出更多的反应。在这一阶段,儿童能够认识到他人的需要可能不同于自己,从而能够更加熟练地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别人。

第四种水平:对他人总体生活状况的移情。在儿童后期,儿童对人类的理解随着认同感的增长而增加,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各有其历史和个性,能够注意到他人的生活经验和背景,不仅能够理解他人的眼前痛苦,而且能够从更广阔的生活经历来看待他人所感受的愉悦和痛苦,能认识到他人的生存环境或是条件是他人长期痛苦的根源。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儿童3-4岁时便已经开始具有移情能力了,就能从表情来辨别和理解成年人的情绪,并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取悦他们。移情能力在同伴交往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你的孩子已经满3岁时,你就应该考虑对他进行移情能力的培养了,具体建议如下:

1)认识各种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孩子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察言观色”,让孩子知道高兴、生气、害怕、讨厌、好奇等多种情绪,正确感受他人的内心活动。

(2)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的表达能促进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只关注幼儿是否吃饱穿暖了,还要听听他们的心理话。家长要经常问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你看起来好像不高兴,是不是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了,能跟妈妈说说吗?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且要认真的倾听他,而不打断他。

(3)看图识表情。绘本故事可以为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情景,搭建一座桥梁。当孩子看绘本的时候,家长可以指着书中的主人公对孩子说:“你看这个小朋友在外面玩得多开心。”“这个小朋友好像有点不高兴,你看他撅着嘴,是不是饿了呢?宝宝你饿了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表情哦。”通过绘本中的图画和故事情景,试着让孩子了解自身和他人在某种情景下的感受,以及不同的情绪表露出的内心感受。

(4)角色扮演让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扮演他人,转换到他人的位置,体验他人在那样的情景下的心理活动,以使孩子以某种角色进入情感共鸣状态。如孩子摔跤了,把他扶起来以后,除了语言上的安慰,还可以联系孩子之前的情景:“你看上次丽丽摔倒了,你都没有扶她起来,她一定很痛也很伤心。妈妈如果不扶你的话,你也会很伤心的对不对?下次你见到别的小朋友摔倒了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要帮忙好不好?角色互换能让孩子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情景中,置身其中更容易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体验他人当时的情绪反应,从而产生移情与共鸣。

(5)重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家长不要认为孩子还很小,什么都不懂,于是什么都不和孩子说,因此缺乏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其实家长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更多的了解自己的感受,家长可以向孩子陈述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产生的原因,可以明确的告诉他们,你这样做,我很高兴,很开心;你那样做,我很痛苦,很伤心。这样,孩子在面对其他人的各种情绪时,才会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更好的处理,也才能更深切地了解和认同他人的感受。

(6)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伤心难过时家长有没有进行安慰,看见有需要帮助的人有没有及时的伸出援手、乘坐公共汽车时有没有给老人让座等等,都会影响着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