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连载】《透视幼儿的心理世界》 ——幼儿眼里的因果关系
(2014-05-14 14:06:44)| 分类: 好书连载 |
充气床与“充气沙发”
奇奇是出了名的调皮大王,有一天,妈妈发现奇奇又干了一件“坏事”:他竟然把家里的新沙发挖了一个洞,正在往外掏沙发里的泡沫材料!妈妈非常生气,大声呵斥了奇奇,奇奇却觉得很委屈,原来,他在表姐家看到了舒服的充气床,所以想看看自己家的沙发里面装了什么,可不可以掏空了来充气……
喊不醒的熊猫
动物园里,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在暖哄哄的阳光照耀下,懒洋洋的躺在地上。几个小朋友在妈妈的陪伴下来看熊猫,他们站在笼外,大声地喊着“熊猫,熊猫!快起来!”想把熊猫喊醒,可是熊猫毫无反应。一个男孩对此感到大惑不解,他问妈妈:“为什么喊它的名字,它不理我们?”
天真的小豆豆
豆豆是个聪明、爱讲话的小女孩,小区里的叔叔阿姨们最喜欢逗豆豆玩,因为豆豆总能让大家忍俊不禁。如果你问她:“豆豆,为什么会有白天和晚上啊?”豆豆会说:“因为太阳白天得起来上学,晚上也得睡觉啊。”如果你指着跑开的小狗问她:“豆豆,为什么叔叔家的小狗跑开了?”豆豆会说:“因为小狗不喜欢我了。”如果你指着树上飘动的树叶问她:“豆豆,为什么树叶会动啊?”豆豆会说:“因为树叶在向我们打招呼啊。”
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上,这几个故事都体现了幼儿的“前因果”思维。前因果思维是指幼儿由于知识经验有限,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难以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因此会对事物做出各种前因果的解释。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前因果思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幼儿不能发现事物状态发生变化的机制或原因,例如,他们看到自行车在动,会认为是脚踏板在直接带动轮子转动,而忽略中间的链条等连接、传动部分。其次,幼儿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思想、有意识的,思想和意识是和纸、笔一样客观存在的东西等。
正如第一个故事中的奇奇,没有意识到充气床垫需要气泵才能充气、材质特殊等特性,而只是看到了充气床和沙发一样可以坐、可以躺的功能,所以才会想把沙发掏空,变成“充气沙发”,让妈妈哭笑不得。
而第二个故事中的小男孩,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一个名称,熊猫和人一样应该知道自己叫“熊猫”,这正体现了这个男孩对事物的认识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认为熊猫和人一样应该是有思想、有意识的。
至于第三个故事中的豆豆,对于一切问题都用以自我为中心的前因果思维来解释,认为太阳、小狗和树叶都是有思想、有意识的,所以才会用这些可爱、天真的言语来解释身边的现象。
心理学家怎么说
心理学家们对儿童的因果意识有着不同的看法。皮亚杰提出了“前因果”思维概念,认为幼儿直到7-8岁之后,才能达到因果阶段。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幼儿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在同一水平上处于前因果思维阶段,为此,他们也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
皮亚杰因果关系的实验
在皮亚杰关于“物理因果概念”的研究中,他向幼儿提出一系列任务,如让幼儿解释:
“自行车和蒸汽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谁制造了太阳?”
“晚上谁把星星摆在天空上?”
“梦是哪儿来的?”
“太阳的名字是哪儿来的?为什么把太阳叫做太阳?”等问题。
皮亚杰通过整理分析儿童的答案,发现幼儿会给出类似于:
“自行车的脚踏板能直接带动轮子的转动”;
“炉火直接引起蒸汽机的转动”;
“太阳是从一个小球开始,被人抛入空中,逐渐变大,因而它具有生命,也能被人们制造,好像一个婴儿一样”;
“当我们生出来时,天上的星星也就生出来了”;
“梦是在床上默想出来的微小的物质的动画片”等答案。
通过对答案的分析和整理,皮亚杰将儿童对因果的认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因果阶段,此时儿童会主观地猜想、设想一些神秘莫测的东西,还没有认识到因果性;第二个阶段的儿童(幼儿期)以人为中心来考虑因果,神秘的因素逐渐消失,但仍处于前因果阶段;第三个阶段,儿童7、8岁之后,才会进入因果阶段,能够真正依据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来找原因。
2岁儿童认识因果关系的实验
国外另外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先让2岁儿童观察一个因果关系的事例——风吹灭蜡烛。然后向儿童呈现两个吹风机,每个吹风机都有一个三面护罩,使风只能沿没有护罩的一面吹出。实验者将蜡烛放在两个吹风机的中间,让其中一个吹风机没有护罩的一面正对蜡烛,开动吹风机,问儿童是哪一个把蜡烛吹灭。如果儿童认识不到其中的因果关系的话,将会随机地乱指两个吹风机中的一个。而实验结果表明,儿童能够指出没有遮挡的吹风机吹灭了蜡烛。这说明,即使是2岁的儿童也能够正确识别一些简单的物理因果关系。
为什么两个实验的结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与皮亚杰让幼儿发现自行车或蒸汽机工作原理的任务相比,风吹蜡烛的实验任务要容易得多。这表明,对于简单的因果关系事件,幼儿能够发现事物发生变化的机制或原因。
此外,幼儿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和成人一样,受到自己知识经验的影响,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和深化,幼儿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也是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地逐步发展的。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随时随地都会向家长提出各种“为什么”,对于爸爸妈妈来说,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生活中的因果关系呢?
(1)尊重孩子的提问。孩子们不会无缘无故的追问问题,他所问的问题就是他的兴趣点所在。关注并尊重孩子的提问,在孩子不停追问的时候,切忌粗鲁的打断孩子或者用不耐烦的、应付性的语言来对待孩子。
(2)设身处地地进入孩子们魔幻似的思维中,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并回答。例如,当孩子问:“为什么苹果树会结出苹果,而不会结出梨子或香蕉呢?”你可以回答他:“因为苹果树是苹果的妈妈而不是梨子和香蕉的妈妈,就像我生了宝宝是宝宝的妈妈而不是小猫咪的妈妈啊。”
(3)在孩子的问题让你感觉尴尬的时候,巧妙地化解这种尴尬并恰当地解答。例如,当孩子问“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可以生宝宝”的时候,给他读一读绘本《小威向前冲》吧,用绘本中的故事和图画来回答孩子的问题。(绘本介绍在后面)
(4)
(5)适时地反问孩子“为什么”。在回答了孩子的问题之后,反问他们一个类似的或相关的问题,比如,帮助宝宝认识了星星为什么晚上才出来之后,反问宝宝“为什么月亮也是晚上才出来呢?”
(6)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和宝宝一样,也不是什么都懂的。小孩子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有时候他们的提问会为难住父母,这个时候,除了告诉宝宝:“爸爸查了电脑再告诉你”之外,还可以借机让孩子理解,爸爸妈妈也不是万能的,每个人都有不懂的东西,所以提问和寻找答案是很好的。
(7)抓住生活中的因果关系事件进行随机教育。孩子感冒了,告诉孩子“因为天凉了不添衣服会冷,所以会感冒,感冒了要打针吃药。”家里停电了,告诉孩子“因为电视、冰箱、空调都是电器,是要靠电才能启动的,所以停电了就看不了电视了,用不了冰箱和空调了。“
重要参考——关于成人眼中的因果关系
成人认知因果关系的成分:心理学家布洛克(M.Bullock)和格尔曼(Gelman)等认为基本原则(如有因才有果)、刺激信息(如原因和结果的先后顺序)、知识三者构成了幼儿因果推理的基础。幼儿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依据明显的刺激信息来理解简单、熟悉的因果关系事件。但幼儿与成人的区别在于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的局限,使他们难以发现事物之间复杂的、隐蔽的因果关系。因此,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是帮助幼儿认知因果关系的重中之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