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派小说技巧论(二十三)意识流小说的人称

(2018-01-22 10:29:24)
标签:

文化

教育

 

                现代派小说技巧论(二十三)

意识流小说的人称

                                           王荣伟等

 

小说的人称,就是叙述者的观察点、立足点在小说中的表现。这里的叙述者是广义的概念,指小说的交代者,它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小说中人物;它可以固定,也可以变换。

还有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概念,这就是视角。视角是观察与表现的角度,也是个立足点,出发点;表现出来就是人称――它常用人称代词来表现:我、你、他(她、它)。

传统的小说写作,人称是既明确又稳定的。我、你、他代表谁,规定得很清楚;中间如有变化,也必须交代明白;在一部小说中,起码在一个章节或段落中,保持一致。

意识流小说中的人称,最大的特点便是灵活变动。在意识流小说中,我、你、他所代表的人物,是不稳定的,常常频繁变动。在一个段落里,“他”忽而代表甲,忽而代表乙,使人难以把握。请看下面《尤利西斯》中的几段,这里面的“他”,并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频繁变换,指着不同的人。看注释,才能明确。

 

(原文)“我只用大拇指按了按他的手背   回攥了一下  唱着五月的新月喜洋洋  宝贝  因为他对他和我的关系有看法[1]

 (注)[1]“因为他对他……”,此句中第一个“他指布卢姆,第二个“他指博伊兰。

 

(原文)“他说什么在外面吃饭啦  到欢乐剧场去啦反正我不让他得到满足  不管怎样  与其什么时候都老是戴同一顶旧帽子习惯 [2]确实使我换了换口味” 

 (注)[2]“他,指博伊兰。

 

(原文)“他就马上注意到了  当时我正跟波尔迪一道在都柏林面包公司  我摇晃着两条腿  边笑边想听他说话   我们各要了两杯茶[3]  一份面包和一客黄油  当我站起来的时候  我瞧见他正跟他那两位当了老姑娘的姐妹坐在一起朝我望着  我问女侍厕所在哪儿  都快憋不住了  我还在乎什么  都怪他要我买的那条严实的黑色紧身裤  花半个钟头才脱得下来  把身上弄得精湿  每隔一星期就得换一套崭新的时装  呆了那么半天  我竟把我那双小山羊皮手套丢在后面座子上啦  再也没找回来  说不定被什么女贼拿走啦  他要我在爱尔兰时报上登个广告   说是在戴姆街都柏林面包公司的女厕所里丢的  拾者送交玛莉恩布卢姆太太  从旋转门往外走的时候  我瞅见他[4]正拿两眼盯着我的脚哪

(注)[3]我们……“茶,“我们指布卢姆和摩莉。下文“都怪他要我买的和“他要我在……广告中的“他,均指布卢姆。“我瞧见他和正跟他那两位……”中的“他,则指指博伊兰。

4]“我瞅见他……”和下文“他还在望着我、“可他没在、“怎么会叫他兴奋……”、“起初他指的是……”中的“他,均指博伊兰。

 

人称的变换,实质是表现视角的变换,这好像拍电影一样,镜头在移来移去。这样做,表现力是增强了;但是,表现的顺序却打乱了,特别是读者理解的顺序打乱了。――这确实是有所得又有所失。 

翻捡意识流小说可以发现,它们对第一人称的运用较为偏爱。究其原因,这是内容所决定的:既然意识流小说是要细致、深入地表现人物心理,那么,自己坦露自己,是最方便的了。所谓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感官印象,都是人物内在的活动,非外人所能道也。意识流小说对第一人称的使用,有的是明显的,有的则是隐蔽的。请看下面的实例: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

 

我情意绵绵地把腮帮贴在枕头的鼓溜溜的面颊上,它像我们童年的脸庞,那么饱满、娇嫩、清新。我划亮一根火柴看了看表。时近子夜。

 

我又睡着了,有时偶尔醒来片刻,听到木器家具的纤维格格地开裂,睁眼凝望黑暗中光影的变幻,凭着一闪而过的意识的微光,我消受着笼罩在家具、卧室、乃至于一切之上的朦胧睡意,我只是这一切之中。

 

以上三段,是《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主人公在那里回忆,是“我”的回忆,明显清楚。

再看另三段:

 

透过栅栏,穿过攀绕的花枝的空档,我看见他们在打球。他们朝插着小旗的地方走过来,我顺着栅栏朝前走。勒斯特在那棵开花的树旁草地里找东西。他们把小旗拔出来,打球了。

 

这是《喧嚣与骚动》第一部分的开头,是以班吉的身份写的,这里的“我”,是班吉。

 

来到窗框的影子显现在窗帘上,时间是七点到八点之间,我又回到时间里来了,听见表在滴嗒滴嗒地响。这表是爷爷留下来的,父亲给我的时候,他说,昆丁,这只表是一切希望与欲望的陵墓,我现在把它交给你……

 

    这是同一小说第二部分的开头,是以昆丁的身份写的,这里的“我”,是昆丁。

我总是说,天生是贱坯就永远都是贱坯。我也总是说,要是您操心的光是她逃学的问题,那您还算是有福气的呢。我说,她这会儿应该下楼到厨房里去,而不应该待在楼上的卧室里……

 

这是该部小说的第三部分的开头,是以杰生的身份写的,这里的“我”,是杰生。

以上这些,与传统写法均没有什么不同。特别是,为了使读者尽快认明身份,作者在开头处都较快地露出了他们的名字。

在意识流小说里,还有更复杂的例子,那就是各种人称的套用。常常是作者用第三人称写人物,而人物要得到更大的自由,时不时的自己钻出来用第一人称表态。如《尤利西斯》第五章的一段:

 

真热啊,他再一次更缓慢地伸出右手,摸摸前额和头发,然后又戴上帽子,松了口气。他又读了一遍,精选配制,用最优良的锡兰品种配制而成。远东。那准是个可爱的地方,不啻是世界的乐园;慵懒的宽叶,简直可以坐在上面到处漂浮。仙人掌,鲜花盛开的草原,还有那他们称作蛇蔓的。难道真是那样的吗?僧伽罗人在阳光下闲荡,什么也不干是美妙的。成天连手都不动弹一下。一年十二个月,睡上六个月。炎热得连架都懒得吵。这是气候的影响。嗜眠症。怠惰之花。主要是靠空气来滋养。氮。植物园中的温室。含羞草。睡莲。花瓣发蔫了。大气中含有瞌睡病。在玫瑰花瓣上踱步。想想看,炖牛肚和牛蹄吃起来该是什么味道。我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个人的照片,是在哪儿拍的呢?对啦,他仰卧在死海上,撑着一把阳伞,还在看书哪。盐分太重,你就是想沉也沉不下去。因为水的重量,不,浮在水面上的身体的重量,等于什么东西的重量来着?要么是容积和重量相等吧?横竖是诸如此类的定律。万斯在高中边教着书,边打着榧子。大学课程,紧张的课程。提起重量,说真的,重量究竟是什么?每秒三十二英尺,每秒钟。落体的规律,每秒钟,每秒钟。它们统统都落到地面上。地球。重量乃是地球引力。

 

在这段文字里,开始是第三人称,有“他”出现。紧接着,便成了第一人称:“远东。那准是个可爱的地方……”这是人物内心赞叹的语气。后边,又出现了“我”:“我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个人的照片……”更明显是第一人称。

    人称的自由变换,大大增强了意识流小说的表现力,特别是更便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但是,它也带来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很容易造成混乱。

 

  本节参考文献

萧乾、文洁若,《尤利西斯》中译本[M],原文及注释,译林出版社,198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