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静而深情的心灵之歌

(2024-11-23 17:26:21)
标签:

365

文化

分类: 诗文评论

        明静而深情的心灵之歌

        ——曹永红诗集《人间芳华》赏析

 

        李元红

 

诗人曹永红,引领着读者欣赏了她那婀娜多姿的一片秋红之后,又为大家倾心呈现出更为广阔深厚的美丽画卷——《人间芳华》。这本诗集从创作技巧与思想内涵来看,均属日趋成熟之作。题材愈加丰富,诗味愈加醇厚,思想愈加深邃。从诗集的名字去想象,是青春的,灿烂的香味扑鼻的。屈原《楚辞·九章·思美人》诗句“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虽然芳香与污秽杂混一起,可是芳香终会卓然自现。屈原诗句中那悠然的馨香历经千年,历久弥香。芳华更是溢彩流光的青春年华,“擎一伞落红似雨,倾一世芳华初现”,当代作家唐七公子的诗句,瞬间便醉倒了无数痴情的人们。我以为,永红这部诗集冠以“芳华”之名,当是以诗人清和的心态、清澈的目光、清丽的诗句,去展现这个芳华无限、香远益清的人间万象。

“想象,最美的境界/静下心来,自己给自己讲一段故事/然后用文字表述,生动感人”。

这是永红在《与己书》的一段诗句,应是她自己诗歌创作的内心独白。美好的境界,生动感人的故事,静下心来,以隽永的文字徐徐道来。如同一条涓涓细流,在山涧深谷不急不躁日夜流淌着,时而有小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游弋,时而又见水草在水中起舞翩跹,时而又倒映出河的山花烂漫、树影婆娑。就这样流着,流着,一直汇入了一条大河。这条大河,就是《人间芳华》。

以我之见,永红这部收录160首的诗歌集,大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明静、深情。

永红的诗,焕发着一种明静的色彩。这既是一种诗的意境和格调,也可以说是诗人的心境。诗歌是诗人最完备的精神自传,也是感受和获知一位诗人真实思想状况的唯一途径。《楞严经》有句著名的偈语,“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于永红而言,当明静心地,则其诗其歌皆为明静。读她的诗,可以感受到她的心境是舒缓的,愉悦的,明快的,平静的,深沉的,远离浮躁、喧嚣与名利的。因而,她的诗虽不浓烈但却醇厚,虽不狂狷但却隽永,虽不尖锐但却内敛。在这种心境之下,其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干净的,韵律是明快的、流畅的,营造出韵味深长的意境,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同自己和解》是永红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这些年,心上的刺真实地存在/流血了吗/流了,有痛感/是亲历者或旁观者有目共睹的//尘世的路走久了/能举目看到天空里日月经行/太阳直射,与内心流动的柔软相互碰撞//我必须拔出我的根系,让自己圆”。诗人的明静不是与生俱来的,她的心上也曾扎过刺,流过血,有过伤痛。她曾一边写诗,一边拔刺疗伤。诗在抚慰受伤的心灵,诗带她去快乐的田野遨游,诗给了她坚韧、豁达、宽容、仁爱,让她以平和与强大的心态,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谁都不可回避的那些困扰、焦躁、不安、阴暗、委屈。反之,她又以这种亮丽纯净的心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构建她的诗歌王国。于是,她的诗中,无论是欢歌的,还是伤感的,无论是大题材,还是小人物,我感觉,都有一种温和与温情的光在闪耀,都有一种昂扬与宽厚的格调在激荡,都有一种内劲与韧性在支撑,都有一种明丽与宁静的心绪在飞扬。此时此刻,她早已把心中的刺连根拔起,获得的升华,“让自己圆”了。

或许,从她的一首《哭过之后》,可以佐证笔者的分析。“在六月,父亲被一群夜鸟叫走了/静卧于衰老的木匣/父亲不再回来/母亲眸子里的不舍/六十五年的情感, 山水可鉴//窗外树影曳曳/鸿雁的翅膀,穿过时光的隧道/有风,把所有的情/送抵父亲远方的家”。老父亲走了,亲人的生离死别,最痛绞心肺。在永红的诗中,她擦干眼泪,忍住悲痛,写下了“有风,把所有的情,送抵父亲远方的家”。父亲没有走,他的家就在远方。这样的诗句传递给读者的,就不仅仅是悲痛欲绝,还有希望与美好的寄托寓于其中,这正是孔子所说的“哀而不伤”。

在永红的诗集中,欢快的题材占了多数。譬如《一盏星光》《做一滴水》《岁月静好》《温暖》《风景》《你来人间一趟要看看太阳》,这些诗自然是清新靓丽的。在另外一类比较沉重的诗中,如《一位诗人走了》《清明》《失眠》《土地是踏实的——致马鸣信老师》,既情深意切,也并非都是阴郁与压抑之感。就像她在《挪威的森林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写道:“寻找灵魂的人,突然被一道光芒照亮。”

“有意无境不成诗”。永红这种明静的心态与境界,使其诗具有了中国古典的美,又具有西方现代派的情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总是被这样深情的诗句所打动。永红的诗,于明静之中饱含深情,对生于兹长于兹的三晋大地,同样爱得深沉。永红的诗,如果说,明静是其整体风貌与特征,那么,深情,则是其诗的内核与实质,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我始终执拗地认为,倘若诗歌是虚情假意的、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的,那不是诗,至少不是好诗。不走心的诗,自然不会令人动心。在永红的诗中,可以感知,这个诗人真挚、真情、真爱,不做假,不矫情,直面自己的内心,直抒心底最真切的感受。她没有像辛弃疾一样,“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而是以她几十年的人生积淀,以她对生活酸甜苦辣的体验,以她长期在文联这个文化气息相对浓厚的氛围中的熏陶,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对快乐与苦难、甜蜜与苦涩、顺境与失意、欢聚与离别、褒扬与嫉恨等等的人生际遇的品咂与回味,全部汇聚于她用文字搭建的心灵之歌中。

三晋大地,文脉悠长。诗人常把深情的目光回溯于千年的历史文化长廊之中。组诗《三晋诗人》、《傅山先生》,这两组诗于细腻中不失大气与大爱。王维、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傅山,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闪耀在三晋大地的历史星空中。这是诗人对三晋先贤的深情回望与对三晋悠久厚重文化传统的深切自豪。

永红还一往情深地沉浸于三晋大地的壮美山河。“在时间的缝隙里/我又一次踏着漫长的河岸/与你招手,与你言语/深知你流淌着一个民族的秘史”《黄 河》。在《太阳照耀汾河岸》(组诗)《密码》中,永红把对这个城市满满的爱倾注于字里行间:“阳光穿过白云,穿过松柏、冬青枝叶的缝隙/河水的分量与滋养/给一座古城披上了蝉翼般的金纱//……告诉人们,日新月异的风景/与一朵浪花的声音,是我爱龙城的密码。”

这个城市的名胜古迹、大街小巷、一草一木都凝聚着永红深深的眷恋,倾注着她对家乡浓浓的爱。《春绿柳溪》“我隔着口罩/但香气还是引领我的到来”。《湿地公园》“在湿地公园/天气预报提醒我/今夜星光灿烂月儿圆”。《龙潭湖》“清晨,湖水吻着岸堤/垂柳照着镜子/开始描眉/我端坐在悬窗前喊你”。《车行环山彩虹路》“当我驶入你,东山和西山旅游公路/有一种大诗的感觉”。《 蒙山大佛》“仰望大佛,圆一圆佛缘/俯下身,放下沧海桑田/靠近安宁,心生一朵莲/盛放流水的清澈”。

永红还把关注与关怀的目光投入城市的许许多多普通的劳动者身上,使自己的诗歌更加深沉凝重。《快递小哥》《卖菜大叔》《修鞋女人》《修车师傅》等是其中的代表。永红在《值夜保安》一诗里写道:“你拒绝夜晚赠予的灯火/孤独地蜷伏在庭院/大门、电梯、汽车……全然交托/在无人的天空下/将寒凉与躯体搂抱/才能心安理得”。实在话,这样的诗读来令人心酸,感受到作者疼爱的笔触。我们这个城市,有无数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建设者,是他们默默无闻地负重前行,才有了城市的岁月静好。这一组诗,关注社会底层群体,体现了诗人悲悯情怀,我觉得尤为生动感人。

带上你的爱,讨厌的孤独永远不会再来。永红自从与诗有了今生的约定,她的爱仿佛从此打开了倾泄的闸门,汩汩不绝,热气灼人。此时,诗人岂止不会孤独,她的人生从此愈加丰盈与饱满。从她给父母、兄长、爱人、老师、朋友这些诗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浓得化不开的情。在这些作品中,诗人本位与爱情、亲情、友情的相融,使诗歌具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和愈加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与母亲说》(组诗)《聊天》中,“落日一直在落/看上去,它似乎无法控制/眼前躬着身子的父亲/抚着母亲疼痛的关节/靠在老屋的墙角根,裹紧晒暖”。看到父母一天天老去,诗人无比揪心。可是诗中写到两位老人相携相伴晒着太阳,心中又是暖洋洋的。这样的图景,令天下做儿女的无不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无奈、感慨、心痛、温暖,这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尽在诗中与诗外。一首好的现代诗,最重要的不是诗人本身的创作,更为重要的是读者的解读,每一首诗都是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解读综合而成的。有丰富的解读意义,也成为一首好的现代诗的标准之一。永红的这首诗可以说是具有了这样的效果。

永红的哥哥曾是一名聪明能干、奋发有为的优秀领导干部,可是,在他快要退休时却生了病,变得糊涂,沉默寡言了,令人惋惜。永红在《命运的棋盘》(组诗)《静默不言》中写到自己的哥哥:“在莫名的谷底/我想同他坐下来促膝/泥沙压迫着脊背和脑丘//灼热的阳光,温柔的灯光/他什么也看不明、说不清/曾被赋予的精神力量/被病魔的言谈捆绑”。兄妹情深,诗中满是心痛。

作为母亲,她又会写给儿子什么呢。永红在《致儿》诗中是这么写的:“月色撩人的夜空/花香已把木屋染满了味道/我触摸到了/故事的更新//你需要的话/可以拿走我的空气/但是,你必须迈开步子/向我微笑。”慢慢品味,一个母亲对儿子全部的情感与期冀,尽在这短短的几行诗句中。这首诗在永红的诗中,当属精品。

这两年,永红的诗屡屡发表于省内省外各大期刊,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在诗界也颇有了一些名气。八年多的诗坛耕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有目共睹的成绩。在她的诗中,也还有一些欠缺之处,在语言的提炼、意境的打造诸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今后,在学习古代诗歌优秀传统与国外诗歌精华方面,还需继续下功夫。

永红诗歌创作的路子是正的,提升的潜力很大。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永红还会不断地给读者奉献出更多的精品佳作。

 

              20229月于居墨斋

 

李元红,山西太原人,19601月生人。毕业于太原师专中文系。著有散文随笔集《锯末集》,作品散见于省市书报刊及网络平台。山西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楹联家协会会员。太原书法家协会顾问。曾任太原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草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