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剌”不是一回事
(2014-06-30 21:23:39)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 |
“刺”“剌”不是一回事
人们读书写字,有时会把“刺”字和“剌”字弄混了。这也难怪,我们的老祖宗把这俩字造得太相似了,只有一笔之差,而且是极细微的一笔,稍不留神就可能疏忽了。下面把这两个字的音形义分析一下,希望能够对你分清楚它们有所帮助。
先说“刺”。这个字从“朿(cì)”从“刀”读作cì(音“次”)。要说意思呢,那就是拿刀或什么尖锐的东西往里面扎,这个大伙都明白。“朿”呢?本来是“刺”的古字,象形,树“木”上长出来的“木芒(见《说文》)”。麦芒尚且刺人,何况“木芒”乎?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一种带刺的多年生木本植物。或为灌木,酸枣丛可为代表;或为乔木,枣树是矣。我们的祖先把两棵“朿”上下排列以示其高,这就是乔木“棗”字。现简化为“枣”,下面俩点儿根据草书习惯是代替“朿”的,因为原来汉字的书写习惯是从上往下运笔的。一次听小学老师讲“枣”字却把那“两点儿”说成了“枣树上落下来的枣子”,心中不免赞叹其想象力之丰富。但又一想,一棵树上只结俩枣,人们还吃个鸟!若把“朿”字并列就是“棘”字,酸枣丛是也。有个成语“披荆斩棘”,词典说,
再说“剌”字。这字两音两义:一、剌
一个“剌”字,为什么有这么两种解释呢?
剌,左边是“结束”的“束”,右边是个“刀”字。正是这从束从刀的结构,让人们对它作了各种错误的解读。《说文》:“戾也。从束从刀。刀者,剌之也”。徐铉注解道:“剌,乖違者莫若刀也。”真是奇了怪了,人们生产(如刀耕)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咋成了违拗常情、违背事理的东西了?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听说有人背着一捆刀路过,就把此字解释为以绳束刀。似乎本来刀是割绳子的,如今反被绳子捆起来了,自然就违背常情和事理了。此解似乎有道理,但“剌”字的“割开;划开”的义项哪里去了?此解显然失于偏颇。我原先猜度这个“剌”字,觉得应该是拿刀去割左边那个“束”。“束”是什么呢?就是一捆谷子之类的东西。甲骨文的“束”是从禾从口而不是现在这样从木从口,从木从口是“困”字,“捆”的本字,捆的是木柴。而“束”呢?捆的却是“禾”。“禾”字区别于“木”字的唯一一点就是上面的“竖”弯曲下垂,像成熟的穗子。和它有关系的是“秉”和“兼”两个字。手里拿着一棵“禾”是“秉”(中间是手),我们学过“左手秉遗穗”的;拿着两棵以上就是“兼”。再拿的多了就得捆起来成为一“束”。这应该是农耕时代之前的旧石器时期妇女们采集野生植物的情形。那么这一“束”禾旁边的“刀”又是干什么的呢?我想起了下乡时打场时的情形:把一捆捆的麦子或谷子摊满场,得先用镰刀把捆麦子或谷子的抈子割断,然后才是翻场晒场打场。在这里,镰刀干的活就是那个“剌”。“割开;划开”的义项有了,“违背常情、事理”的义项却没了。我和王筠(当然我不能和他老人家相比)一样,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
那么,这个“剌”字怎样解析才能既有“违背常情、事理”又有“割开;划开”的意义呢?难点就在一个“束”字上,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就认为“剌”字里的“束”不应该是个“束”字。应该是个什么字呢?字典上边也没说。我经过反复对比查证,认为这个“束”字乃“东(繁体字为“東”)”字之误。也就是说,“剌”字本来应该是从東从刀的。“東”又是一个什么东东呢?它本来并不表示东方。徐中舒认为,“東”就是古“橐tuó”字。古时候,橐和囊一样都是装东西的口袋。囊有底,要小一些,一个人背的。橐没底,像个套袖,只不过特别大,一般能装几百斤东西。拿一根木棍从里面穿过,把两端的袋口扎结实,人们抬(或扛)起两端的木棍就可行走。仔细想一想,这像不像“東”字呢?中间一竖是木棍,口字是口袋,甲骨文的上面一横和下面一样像俩羊角,表示扎结实袋口以后余下的俩绳头。口字里边呢?甲骨文字体一般是一横,也有两横或两点儿的,表示里面装的东西。但也有里面空空如也的,这就和甲骨文的“束”一个样子了。这也许就是“剌”字里的“東”字误传为“束”字的原因吧。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一个说法,说“出”和“重”意思弄反了,应该是“千里为出,两山为重”呀。这其实是误解。离家三五里甚至一两步就不是“出”了吗?谁感觉过两座山的重量,一座山就不重吗?其实在甲骨文里,“出”字下面是洞口,上面是朝外的一只脚,迈出洞口一步就是“出”。“重”呢?甲骨文是一个“人”字和一个“東”字,一个人背几个人的东西,当然会感到很“重”了。
知道了“東”就是抬东西的大口袋,那刀和这口袋又有什么关系呢?小时候扎过布腰带吗?有没有腰带的活扣弄成死扣解不开的时候?内急时就只好把腰带割断或剪断。扎“東”的袋口的绳子也会出现活扣变死扣的情形的,而且这死扣在重物的作用之下必然会越来越结实。打不开怎么办?只好割断。这样就产生了“剌”字的第一个义项:割开,划开,音lá。但这又是人们所不情愿的,好端端的绳子报废了,不能用了,这就叫违拗常情;本来应该解开,现在却是割开的,这就是违背事理。第二个义项就这样出来了:违背常情、事理,音là。只是前后顺序和现在的字典不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