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杂志2015年第6期
文/宗瑶
剧情简介: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佐伯雅行,今年四十九岁,生活平稳幸福,事业如日中天。几个月后,他将主持独生女的结婚典礼,完成人生中最大的心愿。可是,事不如人愿,老年痴呆症已经悄悄地提前到来。他无奈地退出了职场,不得不守在家里依靠妻子生活。渡边谦以精湛的演技,细腻地刻画了一个患病男人的心理变化,从隐瞒、抗拒到接受,然后是孤独、恐惧,离家出走。
剧情设计巧妙,在两年半之内,完成了一个人精神层面的衰老过程。观众也随着主人公体验逐渐失去一切的无奈与悲凉。他的妻子(樋口可南子饰)不离不弃地伴随,是这悲凉底色中的一抹温馨。
记忆终将归零
明日的记忆,是什么呢?就是今天的生活。当一个事物即将失去时,才会显出它的珍贵,记忆也是如此。对于一个即将失去记忆的人而言,他会时刻以明日的眼光来审视今天的业行。得知患上老年痴呆症的佐伯雅行,认真地想要给明天留下点美好的回忆。影片中,医生、老师扮演哲人的角色,阐述着对人生的思考。“我现在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是医生的答案。那么,佐伯呢?他能做些什么呢?
很遗憾,佐伯一直处在挽救记忆的惶恐挣扎中,以至于无法像医生那样去思考,他到底想做什么事。他想做的事情是对抗现实,当然注定会失败。
人不可能不走向衰老,不可能留住曾经拥有的一切。就如影片中那位医生说的:“死亡是人类的宿命,老迈也是人类的宿命,人类当然也会生病。人体除了最初的十几年外,接下来只会开始走下坡。”佐伯的挣扎体现了一个凡夫俗子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在渡边谦细腻的演绎下,观众也被置换到了老年痴呆症的角色当中,不由自主地跟着主人公体验失去一切的心理变化。
当隐瞒、对抗等手段统统失效后,也就无奈地接受了。接受这个必然要失去一切的现实。对于一个不信轮回的现代人来说,这会让生命变得毫无希望,佐伯一度想要自杀。无论曾经多么成功,无论高尚还是卑劣,都将迎来同样的结局——生命终将归零。那么,何不及时享乐呢?于是,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就是佐伯几乎就要失去所有记忆的时候,酒、事物(影片中指的是制作陶器之类的事业)和女人,就作为老师的答案出场了。
我们能抓住的是当下的感受。很明显,人有不同的感受,或者孤独,或者幸福。但当人生归零的时候,这些感受也都归零了。所以,就连享乐的意义也随之归零。
接受和面对“必然要失去”
影片所展示的,便是这样一个归零的过程。我们渺小的生命无法跟生、老、病、死的宿命对抗。其实,接受“必然要失去”的宿命也不见得是坏事。既然注定是要失去的,又何必在意抢劫我们的那些人呢?当我们关注到未来那个必然失去的果,也就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了。
佐伯非常真诚地为顶替他的年轻人祝福,虽然那个人很卑鄙地透露他的病情,致使他失去了职位。让本来就会失去的事业去成就另一个人的梦想吧。当我们承认并且能面对失去的必然性,自然就对生命有了豁达的态度,甚至提前结束也没什么遗憾。只要能换取更有意义的价值,何不为后来者祝福?
在佛的本生故事里,总是会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无始劫以来,我被敌人砍下的头颅如果可以累加,已经如须弥山那么高了,但从未为法而牺牲过……让本来就要逝去的生命,去成办一些有终极意义的事情,就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失去记忆,失去健康,失去生命……这不幸的时刻必然到来,且随时有可能到来,也许我们会比佐伯更加惊慌失措。说实话,作为一个脑力劳动者,当看到影片中的医生给佐伯做测试的时候,我很紧张。按照医生的标准,我距离阿茨海默症也不远了。那么,你呢?距离阿茨海默症比我更远吗?能确保这事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吗?能肯定这事只在老年的时候到来吗?
是一部容易激发观众思考的影片。在这个时刻到来之前,你打算干点什么?影片告诉我们,在年轻时连想都不用想就会去拼命争取的东西,在衰老和死亡面前,不堪一击。明日的记忆——今日的一切,无非过眼云烟,终究烟消云散。
事业巅峰的辉煌记忆有意思吗?佐伯是个成功者,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终究要以弱者的姿态退场,因为人必然老去。以一个长期劳顿而终至衰垮败北的人看来,那曾经的辉煌更抹上了悲凉的色彩。而最终,就连这悲凉的记忆,也在飞快地失去。
“有个女儿不是很好吗?”他的同事提醒道。是的,失去了事业支撑的男人,转而依赖亲情,需要家人。但是,亲情的记忆也会失去。很快,佐伯就不再能认出他的外孙女。
爱情会更加刻骨铭心,佐伯最后能回想起来的就是初恋时刻。与妻子初识的每一句对白,他还都清晰地记得。他无比珍惜这份回忆,把妻子的名字“枝实子”刻画在自己亲手制作的陶泥杯子上,他要把这份记忆烧成坚固的陶器。
但是,结局是一样的。他以无比珍爱的心情把杯子抱入怀中,仿佛要把它送进心里去。或许,他留住了那份记忆,但也仅限于记忆,他已经不认得迎面找来的枝实子了。刻骨铭心的初恋情人,恩爱一生的妻子,不离不弃的家人,他已经不认识了。
“我叫做佐伯雅行,请问芳名?”
“我叫做枝实子。”
“枝实子啊,好好听的名字!”
这段对白,跟他们初识的对白一模一样,然而,接下来的人生却完全不同了。
追寻更为坚实的人生意义
影片在强烈的对比手法中结束,曾经是充满希望的对白,而如今却变成了毫无希望的对白,在人生的宿命与无奈中,不离不弃的相伴是唯一的慰藉,但温情无法改变过眼云烟的悲怆本质。
在失去一切之前,我们能做点什么吗?并非人死灯灭,人是有来生的。对有信仰的人而言,今生的一些努力,可以让我们摆脱生老病死的这种宿命。所以,人生是充满希望的。有了宗教信仰,便有了超越宿命的可能。
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不适合没有信仰的人群观看,他们很容易坠入虚无主义的悲凉而无法自拔,由此而纵情声色,糟蹋剩余的人生,这是有可能导致的结果。但对于佛教徒而言,则会激发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我们今天所热衷的一切,不过是明日的记忆。《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道理虽然佛陀早就告诉过我们,但终究难以落实到我们的心行上。
影片通过老年痴呆症的特殊性,让观众与主人公一起体验精神层面的衰老过程。随着记忆的逐渐失去,人生的浮华也在逐渐褪去。我们在体验不得不失去一切的无奈时,也会想要在这浮云之外,找到更为坚实的立足点。
我的记忆也在衰退,肢体也在老去,影片至少已经让我感到紧张,在佐伯身上发生的那个可怕的将来,也许不久之后就会在我身上发生。我不得不思考当下所做的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多大的意义,是不是就可以停止了?在那个时刻到来之前,我有没有可能运用智慧,在暗无边际的生死大海中,踏上一块坚实的跳板?人生无常易逝,应速取坚实。
这部影片适合有信仰的人群观看,尤其是三十岁至五十岁的工作狂,即将过劳死的各界精英;生活悠闲却一直无法进入修行状态的佛教徒;也适合虽然没有信仰,但愿意对人生做些思考的人群。
已经学佛的朋友,可以跟随主人公体验一次衰老的过程,从而放弃对现世的各种执著。迟早是要放弃的,现在也就不必抓得那么牢了。于是我们可以放松一点,专心致志于未来解脱的利益。
有一部分特别执著于事业的朋友,在看过这部影片后,或许会思考,事业对自己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旺盛的精力终会成为记忆,那么,用来做点什么才会有终极的意义?
愿意思考人生的朋友,假如能透过影片观察到短暂人生的悲凉本质,从而追寻更为坚实的人生意义,走入佛法的怀抱,那便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