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慧远大师慧远大师纪念专题净土宗东林寺 |
分类: 《净土》2014年文章 |
刘遗民《西方发愿文》全称《庐山莲社西方发愿文》或《庐山结社立誓文》,是东林莲社净业修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本,由刘遗民秉承慧远大师意旨而撰写。它也是古印度净土教与中华文化碰撞融合后所结晶的第一篇净宗文献。《发愿文》行文流畅,言简义丰,从三世善恶因果、人世无常、轮回路险的理念契入,深刻领悟到业力凡夫懈怠放逸的习气深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若有若无,是故启建莲社,展现《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的义理境界,进而希冀同志诸贤互相勉励,同愿同行,同成净业。
《发愿文》全文仅434字,但其中多处谈及感应、感通。“感应道交”、“感通佛力”是净土修学的无上奥秘,本文试从此角度着手,来解读《发愿文》的感应思想。
有关刘遗民
公元402年,慧远大师在东林寺启建白莲社,缁白二众123人在寺内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发愿专修念佛三昧,求生净土。刘遗民是当时最早加入莲社的在家居士之一。关于刘遗民的传记,最早见于唐元康禅师的《肇论疏》中,并且言《刘遗民传》是远公亲作。之后在唐法琳《辨正论》、唐道宣《广弘明集》、唐文谂、少康《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宋戒珠《净土往生传》、宋陈舜俞《庐山记》、宋志磐《佛祖统纪》等皆有记录。
虽然时隔1600余年,但综合诸多史料记载,我们对刘遗民的一生仍有一较为完整的绘图。刘遗民生于公元352年,往生于公元410年,名程之,字仲思,彭城人(今江苏徐州),汉楚元王刘交后裔。少年丧父,事母至孝,擅长老庄之学,秉性耿直,不入俗流。初为府参军,晋司徒王谧、丞相桓元、侍中谢琨、太尉刘裕等先后引荐,皆力辞不愿为官。公元379年,慧远大师因战事离开恩师道安大师,拟从襄阳前往广东罗浮山,路经浔阳而留驻庐山,始建龙泉精舍以安身。随着慧远大师的德业日隆,追随者纷沓而至,西林慧永法师见刺史桓伊盛赞远公功德,桓伊遂助建东林寺。远公在东林初见刘遗民,两人还有一番意义深远的对话:
远公:“官禄巍巍,云何不为?”
遗民:“君臣相疑,疣赘相窥。晋室无磐石之固,物情有垒卵之危,吾何为哉?”(见宋·戒珠《净土往生传》)
远公问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做官,必能高官厚禄,但为何不仕?刘遗民答言:君臣之间互相猜疑、勾心斗角,晋朝天下也好,一般世事也罢,皆是无常,皆处火宅,实在没必要去追求。刘宋建立者刘裕以其不屈,乃以“遗民”之号来表扬他。“遗民”一般指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不二臣),也泛指大动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还有一种意思专指隐士(《史学集刊·刘遗民非“遗民”考》)。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记载: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由此可知,“遗民”是魏晋南北朝这一崇尚玄学清谈、尊崇隐逸文化时期,对有德有识有地位的隐士的尊称。
刘遗民到庐山之后,遂于西林涧北,别立禅坊,养志安贫,深入佛理,精进修学,兼持禁戒。后来陆续前来的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诠、毕颖之等对刘“咸叹仰之”。刘遗民不仅在庐山备受尊崇,在长安罗什大师僧团亦不鲜闻。他曾与鸠摩罗什大师、僧肇大师等书信往来,探讨经意。(详细问答请见《肇论·刘遗民书问》及《答刘遗民书》)因其慧根深厚,修学得力,随远公修学念佛三昧仅半年,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于正念佛中,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刘遗民见佛之后,因心不确定,遂对阿弥陀佛言:“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见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俄而佛竟为其摩顶,并引袈裟覆其身体。遗民心下大安,欣喜非常。
刘遗民往生之年,正月感疾,便依念佛三昧,诵念阿弥陀佛。至六月初,见白毫相,次见佛真影,更作斋福,愿速往生。一日念佛,又见入七宝池,莲青白,其水湛湛。有人项有圆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刘遗民饮水甘美。出定后,犹觉异香发于毛孔。于是非常欣慰地说:“吾净土之缘至矣。”复请东林寺僧众读诵《无量寿经》至二十七日。
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六月二十七日,等大家到齐后。刘遗民曰:“今逝矣,予气尽,勿哭以相恼乱。”又燃香请众僧供养释迦文佛,以谢令其知有阿弥陀佛。“少顷合掌,西向而逝,命子雍积土为墓,勿用棺椁,当时无不高仰。即义熙六年庚戌终,春秋五十七。”(见宋·陈舜俞《庐山记·卷三》)刘遗民临终之时叮嘱家人及亲友其气尽后不可哭泣,并向释迦牟尼佛告别,感恩释迦佛使他知道有阿弥陀佛,且有条不紊地吩咐孩子勿用棺椁。其言其行,千百年来,皆为世范。
刘遗民与慧远大师
由远公亲作《刘遗民传》以及早期与刘遗民的书信往来,可看出远公对刘遗民“大相器厚”;由刘遗民与僧肇大师的书信内容也可看出,刘遗民对远公也敬佩之至。
在《肇论·刘遗民书问》里,刘遗民向僧肇大师赞叹远公言:“远法师顷恒履宜,思业精诣,乾乾宵夕。自非道用潜流,理为神御,孰以过顺之年,湛气若兹之勤?所以凭慰既深,仰谢逾绝。”意思是说远公行履得法,禅思道业精严深到,又昼夜不息,精进勤苦。如此操行,若非道用潜流于心地,至理朗然于胸中,谁能以过耳顺之年,还如此精勤!有师如此,故身有依托,心有所慰,感恩戴德,无以言表。刘遗民短短几句话为我们塑造了远公高山仰止的千古风范,千年之后读之依然充满感召力。
远公住持下的东林僧团,作为当时南方佛教的中心,其严谨的道风和学风也为刘遗民所称赞:“此山僧清常,道戒弥励。禅隐之余,则惟研惟讲。恂恂穆穆,故可乐矣。弟子既以遂宿心,而睹兹上轨,感寄之诚,日月铭至。”(《肇论·刘遗民书问》)意思是说东林僧团清净庄严,持戒、修定、研习经教、升座说法,三学精进,六和共遵。此生能遇到这样清净和乐、安贫乐道的僧团,感觉无比殊胜,无比感恩。
正是在远公超出常伦的戒德风范摄受和东林僧团良好的道风熏陶下,刘遗民的修学境界也日新月异。作为远公净土思想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西方发愿文》虽为刘遗民所作,但所体现的都是慧远大师的净土理念。文中所述修学相状也是莲社123人修学净土的真实心路历程。远公的老师道安大师与其弟子僧辅、法遇、昙戒、道愿等八人在住锡襄阳时曾立誓往生兜率内院(《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远公追随道安大师25年之久,且是道安大师最为得意的弟子,但远公选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非兜率内院是经过非常认真的思考的。可以说,如果不是出于对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和念佛往生原理的深入把握,不是对《无量寿经》的熟悉和对佛言的深刻体悟,没有诸多感应事迹的印证,这一抉择是难以作出的。
结社之初,远公即对刘遗民等言:“诸君之来,岂宜忘净土之游乎?如有心焉,当加勉励,无宜后也。”远公结社念佛,一呼百应,是远公人格魅力的感召,也是远公在东林道场长期的弘传宣讲,大家对西方净土向往已久,故能见和同解,同愿同行。
刘遗民《西方发愿文》的感应思想
刘遗民《西方发愿文》在多处谈到感应。在《发愿文》开篇述说完结社时间,即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七月之后,即以四字概括远公之行持为“贞感幽奥”。远公在当时作为“南朝僧侣第一人”(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不管学问、戒行、道德、气节、胸襟等皆为世人所仰止,但刘遗民不谈其他,却直截了当谈远公之感应事迹奇特,感格幽奥,非常人常情之可测度。
若稍加考据确实可知,远公的一生贯穿着不可思议的感应事迹,诸如:初至庐山建精舍,因汲水不便,感地涌清泉;及至寺成,值浔阳大旱,远公寻至水源处读《海龙王经》,感小龙升空,行云布雨,因此寺名“龙泉精舍”;远公得刺史桓伊相助建东林寺,感山神赠木,所以寺内至今仍存“出木池”,大殿建成后亦名“神运宝殿”;远公早年即闻说西域有佛影,为佛住世时化毒龙所留,远公志欲瞻礼,乃澄心静虑,竟感通佛影现前,遂淡彩图画,并立佛影台,妙相熙融,神姿晃昱,睹者惊叹,成为东晋当时一大奇事。远公居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唯以净土克勤于念。于初十一年间,三次见佛,皆沉厚不言。另外如远公感文殊像自江中出,感阿育王像自至寺院等事迹,不一而足。(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二十六;梁·慧皎《高僧传》卷六)
刘遗民居山专修念佛法门仅仅半年,便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于正念佛中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他还与佛对话:“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又一日念佛,见七宝池八功德水,饮水之后,异香发于毛孔多日。笔者认为刘遗民依止远公精进修学念佛法门,在短时期内即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感应经历,而这种感应不是世间的道德学问等可以代替的。在佛法修学上若发心不正、无诚敬、无惭愧、修学不得力,或无真修实证,则实难与佛菩萨感通。正是刘遗民居士通过自己刻骨铭心的殊胜感应而知佛菩萨的真实不虚,佛所说法的真实不虚,而这种感应不易随便言说,以免不信者徒生诽谤。但是对于远公这样一位一生感应事迹不断的“四依菩萨”而言,感应似乎又是他日常修学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一部分而已。刘遗民以“贞感幽奥”四字来概括远公的德业,确实有以其感格总摄其人格、僧格、佛学造诣、宽阔胸襟、严谨戒行等其他方面让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独特品质之意。所以,鸠摩罗什大师赞远公为“东方护法菩萨”、隋炀帝赞远公为“四依菩萨”(《慧远法师文钞附编·晋王与匡山寺书》),其实一点都不为过。
《西方发愿文》第二个谈感应的地方是在述说远公以其冰霜般洁净的胸怀与悲心特别发起成立莲社,殷切眷顾同心正信的一百二十三位同仁,以共同修学,共同进步,因而齐集于庐山西北山麓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一齐敬荐香华,立愿往生。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入社修学者,尤其是“莲社十八高贤”,如佛驮跋陀罗、佛陀耶舍、慧永、慧持、道生、僧叡等皆非泛泛之辈,有些是三藏法师,有些是其门派大师级、祖师级的人物。他们明了因缘幻化之理,对于三世轮转的真相深信不疑;他们体察因果变迁感应的规律,对于善恶报应之事毫无疑滞;并且推察至亲好友默然辞世,随业流转,切悟生命之危脆无常;审究现报、生报与后报相续催迫,深知靠自力难以济拔三恶道的剧苦。所以,与会诸贤朝夕惶惧,勤勉思惟解脱之道,自力怯弱,唯仰佛力救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刘遗民在这里先铺垫叙述大众对教理上的精确把握,然后表明大家深知自力怯弱,实难断生死流,出三界狱,因而朝思暮想,祈求阿弥陀佛慈悲救度,摄受大众往生净土。这里,刘遗民非常巧妙地点出大众仰祈感通的对象——阿弥陀佛。
紧接着,刘遗民也告诉我们感通的原则,这也是第三处谈到感应:“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求之无主,则眇茫何津?”这里是说神妙、不可思议的存在(如阿弥陀佛或极乐依正庄严)可以至诚之心去感通,却难以在事相上去攀求。至诚必定感通,若能感通佛力加持,真正可“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一念之间即可至极乐世界,得三不退,入正定聚,一生补处,直至成佛,或者当下也能体会到幽玄神境原来不离当处之妙境;如果没有至诚之心、息心贞信之志,感求则没有回应,那也就渺茫无主,更向何处去寻找度脱之道呢?因为慧远大师和刘遗民都有三昧中见佛的经历,所以刘遗民在此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通过感通见到的!并且也可以与我们互动的!同时,这里也告诉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息心贞信”——深信切愿,至诚恳切,当是关键中之关键。若忽略信愿,只在功夫上用力气,那就是蕅益大师所言:“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今幸以不谋而佥心西境,叩篇开信,亮情天发。乃机象通于寝梦,欣欢百于子来。”意思是说,可喜的是现前大众宿世善根发露,不约而同地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恭诵净土经典,信心开发,愿慧增上,信愿坚固求生西方。大家寝梦之中现出种种瑞相,对高贤莲友的慕道而来也感到十分欢欣。这里刘遗民先谈莲社大众信愿真切,同心同德求生西方,然后谈到感通的现象——“乃机象通于寝梦”,这是第四处谈感应。这也说明,由于勇猛精进,修持得法,当时莲社高贤在定中、梦中见佛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感应的普遍性反过来又激励大众更加勇猛精进,于是形成了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集体精进修学的气氛。而这种气氛、这种集体共修的摄受力、良性互动的增上缘是净土修学不可或缺的方式,想必这也是千百年来我们传承结社念佛、精进佛七、集体经行等修学方式的原因所在吧。
“于是云图表晖,影侔神造。功由理谐,事非人运。兹实天启其诚,冥运来萃者矣。”由感应的激励而图写佛容,莹煌光晖,出神入化,俨若神人所造。因为所画冥符佛心,也是我们净心法尔显现,得佛力加被,确非人力造作所能为。这实在是佛天开启同仁的至诚,冥冥加持,完成这样造佛画像的行为,令大众不约而集会。这样殊胜的机缘,大众应该倍加珍惜,慎思专一,正心诚意,成办往生净业。在这里,刘遗民第五处谈到感应,不仅修学上有感应,就连图画佛像,因理事皆备,所造之佛惟妙惟肖,俨然神人所致,非人力而能为。而对于“息心贞信”之士不约而同前来东林圣地,齐聚远公座下如法修学,真正也是佛力加被所致。
“然其景绩参差,功福不一。虽晨祈云同,夕归攸隔。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襟法堂,等施一心,亭怀幽极,誓兹同人,俱游绝域。”虽说有诸多不可思议的感应现象,但顾及到大众各自的道业功绩参差不齐,功夫福德也不相等。虽然清晨祈祷的心愿大致相同,但到了晚上,因烦恼习气的袭扰常常生起疑悔放逸。这是我师友眷属,深感悲痛的事情,因此而扼腕浩叹。于是相从肃穆齐集于法堂,发起平等至诚之心,以幽邃玄远的襟怀发起誓愿,求佛加持,与此众莲友共同求生西方净土。刘遗民这里谈到虽然大家都很精进,道业炳然,但毕竟是业力凡夫,难免被烦恼所侵,所以发重誓愿,祈求佛力加持,得生净域。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谈感应,但求佛加持之意全然体现,顺理成章地指明凡夫修学之路当靠“佛力”与“自力”相结合才能成办生死大事。这也是对我们末法凡夫一些自命不凡、喜好谈玄说妙之辈者的当头棒喝。当时莲社高贤尚有如此情形,尚不敢冒充圣人,何况我们当今之辈,动不动就大言不惭自己“心净土净”,实在是不知自己的斤两!
“其有惊出绝伦,首登神界,则无独善于云峤,忘兼全于幽谷。先进之与后升,勉思策征之道。然复妙觐大仪,启心贞照。识以悟新,形由化革。”这里谈至诚感通之果,也就是以深信切愿念佛求佛加持而往生的果报。大意是说莲社中如有出类拔萃者,首先径登安养的莲友,愿不违安养入娑婆,拯拔尚未往生的同仁,用以圆成自利利他的初衷。先往生者与后往生者,共勉思惟同登极乐的妙道。蒙佛愿力,带业往生,就可莲华开放,亲觐阿弥陀佛圣容。因为见到阿弥陀佛,便开启心光,转识成智。在莲华中诞育紫磨金身,如佛相好,这是何等尊荣的胜事呀!
最后,《发愿文》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净土经典中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结尾——其实这也是远公、刘遗民亲身体验过的,整篇文章在此达到高潮之后戛然而止,使读者回味无穷。“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指太息以为期。究兹道也,岂不弘哉!”大意是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坐着莲华徜徉于宝池德水之中,在宝树琼枝下畅咏赞佛。云衣飘飘分身于八方极远的佛土,四时恒常披拂温雅的香风。身体不求安逸而更显庄敬盛美,心神超越苦乐而以禅悦自怡。念佛往生离开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的轮转,莲华托质而长辞天堂的幻乐。紧跟着菩萨圣众的芳轨,一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极果乃莲友共期的目标。究寻此念佛往生的妙道,其义理境界何其弘大难思啊!
结语
佛法东传之初,净土根本经典如《无量寿经》便有多次翻译,《般舟三昧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观佛三昧海经》等净土相关经典也相继译出。从古印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求生净土、世亲菩萨造《往生论》阐释净土大意,到中土昙鸾大师作《往生论注》、道绰大师作《安乐集》,直至善导大师造《观经四帖疏》楷定古今,净土一门大行天下。而在昙鸾、道绰之前,刘遗民的《西方发愿文》是最早结合古印与中国本土净土思想的一篇著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西方发愿文》的纲宗意趣与净宗精髓心要字字相契,其所揭示的净土修学奥秘——至诚感通、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之法,自远公后,成为千百年来净业学人精勤策励,增上信愿,切实修行,契入弥陀愿海的灵丹妙药,为净业学人修学实践指明方向。今年(2014年)恰值远公诞辰1680周年,谨以此文缅怀远公及莲社高贤盛德,并祈愿远公及诸上善人在极乐净土护念我等修学路上少障少恼,信愿持名,永不退转,他日迎接我等共赴莲池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