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净土杂志
净土杂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83,643
  • 关注人气:2,5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天霜月照虎溪——从法身妙应看《佛影铭》

(2014-12-04 09:02:08)
标签:

净土杂志

慧远大师纪念专题

庐山东林寺

净土宗初祖远公大师

慧远大师诞辰1680周年

分类: 《净土》2014年文章

满天霜月照虎溪——从法身妙应看《佛影铭》

 

《净土》杂志  文/释大安

慧远祖师简称远祖作为震旦国莲宗初祖,其德业、学识、器量、刚骨、才艺及修行感应等,多为后人所称道,凝成千百年后尚能感发人心之精神气质,尤其是远祖晚年一桩奇特之举——传写佛影佛影铭载记。其事其文所传达的信息,透显着神妙的感应之道,引发吾人无穷遐思与启迪。此亦突显出远祖作为宗教家特有的超越情怀与慧心妙感。

关于《佛影铭》的缘起,远祖自述:“远昔寻先师,奉侍历载,虽启蒙慈训,托志玄籍,每想奇闻以笃其诚。遇西域沙门,辄餐游方之说,故知有佛影,而传者尚未晓然。及在此山,值罽宾禅师、南国律学道士,与昔闻既同,并是其人游历所经。因其详问,乃多先征。然后验神道无方,触像而寄。百虑所会,非一时之感。”

这段自述表明,远祖始终具有着超越性信仰气质。曩昔,远祖追随先师道安大师,长达二十余年,虽蒙恩师多方训导,潜心佛典,研寻法义,然内心却渴望多闻奇特感应之事,用以坚固对大乘佛法的信仰。故每遇西域来的沙门,询问其游方中,有否奇闻,乃知有佛影之事。

据《经律异相》卷六载:“有龙王请佛,常住其所,若不住者,我发恶心,无由得道。诸梵天王,复殷勤劝请,愿为一切众生,莫独住此……时诸龙王合掌请佛入窟,佛坐窟中,作十八变,踊身入石,犹如明镜,在于石内。影现于外,远望则见,近视则无。诸天百千供养佛影,影亦说法。”佛影事见观佛三昧海经卷七

此石窟在那揭罗喝国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从径道,去此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昔西行求法的法显、道药及玄奘,曾亲身瞻礼,并有佛影放光瑞相。

远祖早先听到西域沙门所说之佛影,亦是他们口耳传闻,语焉不详。后来驻锡庐山,值遇佛驮跋陀罗禅师与法显律师,此二大德曾亲身瞻礼佛影,能详细描绘佛影及灵感胜应。当地人传云:千佛尽当于此留。大乘经典多有传述诸佛菩萨以光影度众生事。如《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记载,最胜见天王,得随一切诸天众所乐如光影普示现解脱门。偈云:如来处世无所依,譬如光影现众国。法性究竟无生起,此胜见王所入门。是故佛影乃如来度化众生之方便,亦验证法身妙应,无有方所,能随应众生机感,或放光,或说法,或显或隐。

法身遍一切处,如来功德遍入众生心想中。众生但至诚感通,法身即应时随众生心想呈现。远祖居庐山前十一年,便于定中三次见到阿弥陀佛,沉厚不言,而对“法身妙应”之真实性确信无疑。今又听闻佛影之神妙,与自己的宗教体验若合符节,其踊跃欢喜之忱,自然由衷而发。“妙寻法身之应,以神不言之化。化不以方,唯其所感。慈不以缘,冥怀自得。”佛影铭意谓:深信超然之法身存在,能与现象界众生互融互动,以恳诚之心,感通法身之妙应,令法身无言之教化,经由佛影神奇方式呈现。佛之大慈平等无分别,冥通相应,自然获得加持。

远祖一生行持,多有感应瑞相,除定中见佛外,又有梦感山神,诘旦,木材布地,建“神运殿”。江边虔祷,文殊金像浮出水面,迎请到寺建阁供养。诵《海龙王经》,感龙升空布雨解亢旱等。于此种种,远祖默而识之。昔荆州刺史殷仲堪来寺拜访远祖,相与谈《易》于竹林间,殷仲堪乃精通玄学之名士,咨问远祖:“《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世说新语·文学远祖深识《周易》以感应为体性。孔子作《易·系辞》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易之交易与变易,虽至精至变,然其本体却无思无虑。惟其寂然不动,所以随能感之机,便有所应之神用,诚能于观象玩辞,吉凶悔吝之中,而契合其无思无为之妙,则易之至神,遂为我之至神矣。

殷仲堪只知现象界同类相感,故云:“西边的铜山崩塌,东边皇宫的铜钟鸣响,即为《易》之感应耶?”远祖笑而不答,意味甚深。一般人囿于常识与经验,是很难信解超然之“法身妙应”的,说出来,亦是莫名其妙,甚或疑谤,故远祖只能哂笑而不回答了。

有鉴于对感应之道正见的确然,远祖“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妙算画工,淡彩图写,色凝积空,望似轻雾。晖相炳暖,若隐而显,遂传写京都,莫不叹。”出三藏记集卷十五远祖于山间觅一静室,澄心静虑,与本源心性相契,远方石窟之佛影,呈现水中,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便将佛影,淡彩图画出来,光相炳然,若隐而显。睹见者惊叹,即刻传布遐迩,京都人士见之,莫不惊诧赞叹,成为东晋时期一件颇具轰动效应的奇闻。伊时,江州太守孟怀玉、别驾王乔之、常侍张野、晋安太守殷隐、黄门毛修之、主簿殷蔚、参军王穆夜、孝廉范悦之、隐士宗炳、诗人谢灵运等处士大夫,咸赋铭赞。庐山记远祖作如来使,将佛影不言之教化的神妙彰显出来,启发众生奇特之想,由此生起念佛之胜心。

为纪念此佛门盛事,道俗共议,立佛影台,拟像石窟本山,寄托对佛影莅临东土之虔敬。虽佛影台由人力工匠所立,实亦感应道交法尔自然而现。此为晋义熙八年五月一日,远祖七十九岁那年。远祖欣然挥翰,撰《佛影铭》,此五首铭文,乃远祖最后一篇文稿,亦是他一生宗教体验与佛法信解的最高结晶。由于佛理深邃,境界超迈,铭文表达又极具魏晋简约冲深之风蕴,故吾侪乍读,直似小学生读《周易》,懵懵懂懂,不知所云。然反复涵咏,或于真空妙有圆顿教理,感应道交之神妙,渐有领悟。于兹恭录并略解如次。

 

其一:

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回晖层岩,凝映虚亭。在阴不昧,处暗逾明。婉步蝉蜕,朝宗百灵。应不同方,迹绝而冥。

第一首铭文阐释图写佛影之原理。空豁大象而无像,无名无相即法身,玄妙莫测。深体法身之神妙,因顺法身之神化。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回晖法身光影映现于层岩。凝然虚寂,光影在阴不暧昧,处于暗冥更明亮,宛然显现佛影,诸类众生虔敬瞻礼。法身妙应无方,但可神涉,而不可以迹求。一旦感通相接,远方佛影当处呈现。

 

其二:

茫茫荒宇,靡劝靡奖。淡虚写容,拂空传像。相具体微,冲姿自朗。白毫吐曜,昏夜中爽。感彻乃应,扣诚发响。留音停岫,津悟冥赏。抚之有会,功弗由曩。

第二首铭文述说图写佛影之操作。茫茫虚空,包裹万象,自然而然,非由人劝奖赏。布空图写佛容,佛影信息经由虚空传达类似电视以电磁波传送图像音声,由心回转,佛影三十二相,犹皎月落于虎溪;四辩八音,若清响发于幽谷。姿容赫奕,白毫尤为光亮,灼照众生无明暗夜。此乃恳切而感,法身之妙应。洪钟待叩,交触自然发妙响。心音光影驻停山岫,以神道设教,令众生破迷执开慧心。诚如《华严》所云:“色相不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其三:

旋踵忘敬,罔虑罔识。三光掩晖,万象一色。庭宇幽蔼,归途莫测。悟之以静,震之以力。慧风虽遐,维尘攸息。匪伊玄览,孰扇其极。

第三首铭文述说佛影之相状。佛影呈现,心耶,佛耶,浑融一体,瞬间忘怀礼敬,无虑无识。而佛影光燦,日月星三光黯然。佛光照处,万物皆同佛色,庭宇祥和幽微,佛光摄取众生,不再滑入轮回。佛影慧风虽然遐远,相应接触之际,尘劳顿然止息。若非启发圣明之玄览,谁又能契入此超然之神境呢?释尊以影作佛事,妙德难思。

 

其四:

希音远流,乃眷东顾。欣风慕道,仰规玄度。妙尽毫端,运微轻素。托彩虚凝,殆映霄雾。迹以像真,理深其趣。奇兴开襟,祥风引路。清气回于轩宇,昏明交而未曙。髣髴镜神仪,依稀若真遇。

第四首铭文述说佛影之德用。佛教法音流传四方,千年之后乃传震旦。有识之士,幸遇法音,欣然慕道。千载一时,佛影奇现于东土,并符佛像度量规则。诚敬挥毫,妙尽佛影光相,云雾蔼彩,交映共晖。托妙容彰显法身,法身功德寄寓佛影,法报应三身与化身佛影,即一而四,即四而一。佛身一体,非一非异,随感皆得。若乃从本垂迹,则一身为无数身;至于摄末归本,则无数身归还一身。《华严》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法身。”由法身随缘赴感,靡不周遍。故远祖虔恭冥心,铺毫托彩,拓展胸臆,奇兴顿开,祥风引归觉路。超尘清气,回荡轩宇。昏夜明光相交而未现曙光之际,瞻仰佛影,仿佛镜中显出神妙灵仪,依稀若遇自性天真佛。

 

其五:

铭之图之,曷营曷求。神之听之,鉴尔所修。庶兹尘轨,映彼玄流。漱情灵沼,饮和至柔。照虚应简,智落乃周。深怀冥托,宵想神游。毕命一对,长谢百忧。

第五首铭文阐述远祖将图写佛影,作为心性修为之科目,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乃性空,无为无作,何容营求。返闻返念,涤荡尘垢,消泯对待,智恬其照。灵相湛一,清明自然。真空生妙有,至心系缘佛影,入于众生心中之三十二相,皎然呈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所双照,滞情融朗。“毕命一对”乃即以空印空,似水投水,能所双泯,虚空粉碎,即得业谢尘劳百忧,安享真常妙乐,庆快生平。

 

大矣哉!莲宗初祖,东方护法菩萨,吾辈净业弟子,于兹五浊末法之秋,云集东林,缅怀远公大师巍巍德业。诵读祖师千古《佛影铭》文,实乃旷劫稀有之胜缘。吾人虽愚钝浅识,未尽铭文义蕴于万一,然读之,思之,参之,略解之,圆顿种子,已蕴心田。待至蒙佛接引往生净土之日,当亲炙远祖,执卷请教,聆听远祖亲自开示《佛影铭》文之微言大义,自当破颜一笑,于法身妙应之理事,亦必得现量亲证。与远祖一道,共觐阿弥陀佛,同得阿鞞跋致,一生成佛,何幸如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