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秋菊
12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中国·武陵微小说节在我市武陵区隆重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建功应邀来常,白发、浓眉、身材魁梧,说一口京味普通话的他脸上带着微笑,低调而谦逊。17日午后,常德城阳光灿烂,陈建功欣然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文学。
微小说将来是最活跃的文体
记者:陈主席您好!非常欢迎您来常德。
陈建功:你好!20年前我到常德来过一次。这次来,参观了武陵区的社区书屋、窨子屋、微型小说创作基地等,很高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对文化的重视。
记者:武陵区微小说节已办第三届,您能谈谈微小说吗?
陈建功:微小说又叫“一分钟小说”,历史久远。不过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微小说创作出现了高峰,不仅涌现了大批微小说作家,国内也涌现了一些热衷于微小说推广的群体和个人,如上海的郏宗培、河南的杨晓敏、湖南的戴希等,带动了全国微小说的活跃。
近些年,随着微博、微信的兴起,微小说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可以说,未来读者会越来越倾向于微阅读。微小说这种文体将来必定是最活跃的,前景无限。
有的人可能认为,微小说短,创作很简单,其实不是。好的微小说既要隽永、简洁,又要塑造人物,还要写出某种境界,其实要写好也不容易。好的微小说一定带有经典性,比如《麦琪的礼物》、《最好的顾客》等等,都是微小说中的名篇佳作。
记者:武陵微小说经过多年的成长壮大,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已成为武陵一张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为了让这张文化名片长久地传承发展下去,您能给我们一些建议吗?
陈建功:我认为,武陵区的决策者是非常聪明的。现在,海外的作家们也热衷于微小说创作,因为他们发表的阵地主要是报纸,所以微小说这种文体大受欢迎。以微小说作为武陵的城市文化名片,不仅提升了武陵区的文化品位,而且借此打通了武陵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通道。
来到武陵让我想起乌镇。乌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的故乡,早在10年前,乌镇便主打茅盾牌,成立了中国茅盾文学奖历史与成就展馆,以文字、图片和实物的形式向观众展示茅盾文学奖以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的相关情况。乌镇的文化牌打得很巧妙,利用茅盾文学奖颁奖、办展览馆、办永久基地等活动,把地域品牌打出去,通过文化的力量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借鉴。
关于武陵微小说奖的发展,我认为,下一步,首先要下大力坚持去做。其次,文学评论要跟上。要对获奖作品进行讨论,提高奖项的吸引力。再者,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国的读者提到微小说,便能想起武陵区。
作品的优劣靠时间和空间说话
记者:您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40多年了,您是否还记得最初为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陈建功:我母亲曾是北大附中的语文老师。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每人写篇文章歌颂党,别人都写很长的散文,唯独我写了4句诗。老师认为我偷懒,只给低分。母亲知道后却赞同我,她说:“写作就得和别人不一样。”
所以我从小就明白这个道理,创作,你得玩点不一样的,得创新。
记者:您能给年轻的创作者一些建议吗?
陈建功:我想说的是,年轻人得先有饭碗,再从事文学创作。爱好文学,对提高自身的修养有好处。文学是一片新的天地。前提是,你得先有生存的基础。
记者:您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不知您如何评价中国现代文学?
陈建功:文学很难一言以蔽之。作品就是作家个人情感的表达。可能在某些特定的年代,很多作家曾被误读。
记者:您如何评判文学作品的优劣?
陈建功:任何文学作品,最终的评价属于历史,靠时间和空间说话。什么是时间呢?有的作品,可能获了奖,辉煌一时,但也不能代表什么。一本书面世,它的价值在于,过了很多年,再读,仍然还能让你感动,还觉得挺有意思。这就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呢?就是说这部作品拿到别的国家,人家也能看,也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与思考。
记者:您如何看待网络文学?
陈建功:网络文学是正在兴起的文学形式,因为发表没有门槛,有些沦为小说工厂,商品化了。当然,我也不否认网络小说中也有精品。总之,网络作家要有定力。
记者:您认为文学创作应坚持什么?
陈建功:不管哪种文学形式,最终的目的都是写人,揭示人性的深度,人性的复杂,关注人的命运。比如改革文学,它不应是单纯的写改革这件事,而是以改革为背景,写改革中的人。这是最重要的。
陈建功简介: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后在京西煤矿当了10年采掘工人。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代表作有《丹凤眼》、《鬈毛》、《前科》等,以及散文随笔集《从实招来》、《北京滋味》。作品曾多次获全国重要的文学奖,部分作品译有韩、日、法、英文版本,在海外出版。
(原发2015年12月26日《常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