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需要明确目的
(2012-01-30 21:55:03)
标签:
戏剧
中国教育
道德伦理
公民教育
突出重围
杂谈
|
|
任何一种艺术、任何一种形式,都是在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更加认清自己。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戏剧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国民,而不是“艺术家”。为自己正名——教育戏剧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去推广教育戏剧?
从教育戏剧被引进和介绍给中国的戏剧、教育工作者已经有些年头了。我们常常必须从介绍教育戏剧的概念谈开来。“教育戏剧”是一个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戏剧教育”而得来的称谓。两者常常被同时引用,互为对比。作为传统概念的“戏剧教育”,指的是专才、精英教育,教育对象是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教育任务是培养专业编、导、演和舞台美术人员等戏剧人才。如我们戏剧学院就是这样的教育,目的是为剧团和有关团体培养专业人才。既然教育戏剧是与传统的、专才的、精英的教育不同的另外一种教育方法,那么它必然有其独立的理论、美学和方法体系。“教育戏剧”重在戏剧的普及、通识教育,主要是将戏剧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充分发展其教育功能,在戏剧赏析的过程中,使受众得到相应的教育,通过艺术赏析达到教育目的,增进接受者的人格培育和艺术修养。“教育戏剧”
的方式是在普通教育或民众戏剧活动中,把戏剧方法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和社群戏剧的活动中。
在反复的介绍中教育戏剧不同于戏剧教育的专才、精英式特点,被不断地强调,“普及艺术”与“高级艺术”在此分野。因为它有着明确的目的——培养优秀的国民,而不是“艺术家”。培养优秀的国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教育戏剧的坚定目标,更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首先,戏剧不论从字义、学习心理、人类文化、社会发展和戏剧内涵来看都具有教育的性质。于是,教育与戏剧成了天然的同盟军。也因此教育戏剧的综合和普及性与素质教育一拍即合,成为青少年的道德伦理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最佳选择。因为道德伦理教育和公民教育,不同于知识或技能的传授,后者通过理性的书本教育可以完成,而前者则更多有赖于感性打动和实践活动。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德育过程,也是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德育过程。教育戏剧的三大特点,故事性、社会性和艺术性,正好契合这一过程。首先是故事性,儿童总是从故事中汲取道德的滋养,故事中的美德唤醒着儿童的道德生命;其次是社会性,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与故事中的情节和美德进行互动,并通过集体活动达成社会认识,完成习惯的建立;最后是艺术性,戏剧以特定形态表达人类情感从而刺激思考,孩子们通过完整的戏剧过程领略道德的力量和人生的各方面。从而成为一个懂得感受人生、感悟生活、自我选择的优秀国民。
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是什么?孙云晓,一位被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他对中国教育的问题直言不讳:“真正的教育被忽略了,它使教育被扭曲为升学教育、选拔教育、淘汰教育,它使许多人成为失败者。这违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宗旨。”言语中满含着对中国教育的热爱、焦虑、失望、期盼……的确,现时的中国教育被扭曲为单一的升学教育,一切为了拔“尖子”、选“精英”。
只抓分数,只抓升学率,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导致孩子高分低能,不懂得如何“做人”。如此下去只能是恶性循环,误国误民。这是中国大陆儿童教育的特殊状况。
教育家罗素认为教育是要使儿童过快乐的生活。让孩子学习、受教育并不是为了让他成为超级天才,而是通过感官和亲身体验,挖掘出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使他拥有更多的经验。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丰富孩子的体验的过程,为他投入到了一个长期的人生的学习过程做准备。而我们现在的主流教育是反其道而行之。在这样的现实下,我们的教育需要突出重围。教育戏剧要成为“灰姑娘们”的仙母,带孩子们进入快乐的魔法世界,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迈向积极的人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