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2011-10-12 22:58: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work |
行为主义
1、 产生时间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发展达到高峰,并且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的心理学界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2、
(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对立起来。
(3)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4)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部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
(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教学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4、行为主义的发展阶段
(1)早期行为主义
(2)新行为主义
(3)新的新行为主义
5、行为主义的杰出成就
(1)华生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为:
(2)斯金纳的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a、小的步子
6、行为主义的优势与劣势
我认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点在于它能使学习者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避免了迷航现象的出现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教学目标分析与教学任务设计,并且要明确的传递给学习者,即给学习者一个刺激,以促进学习过程。行为主义更适用于自主学习,教授者给出学习目标(刺激)——学习者自主查阅资料(反应),但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过于强调外部刺激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可能会造成学习者盲目学习而无法融会贯通,学习者毕竟不是机器,更适于内外协调运作的学习过程。
认知主义
1、产生时间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2、 代表人物
3、主要观点
(1)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
(2)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他们认为,学习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和旧的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皮亚杰指出,这个结构是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布鲁纳认为,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反应,而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4)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4、 认知主义的杰出成就
(1)克勒的顿悟说
(2)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
(3)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4)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建构主义
1
2
3、主要观点
(1)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3)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4、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
5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