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及《蜀道难》的回顾 (一)

(2017-09-04 06:40:18)
标签:

黄东黎

《蜀道难》新辩

李白

分类: 学术研讨
第313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诗国”之誉,为世界所公认。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可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的西周初期,到了唐帝国时代,随着国家强盛,文化的丰富与传播,诗歌达到了高峰,唐诗誉满全球。
 
盛唐,即唐玄宗开元、天宝末年,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诗文大家。王维、孟浩然、王昌龄、李颀、高适、崔颢、王之涣等诗意境趣,各擅所长,如群星灿烂,照耀在盛唐诗坛上。而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则如日月经天,双峰耸峙,更影响后代大量诗人及创作发展。
 
                                                    李白及《蜀道难》的回顾 <wbr>(一)
                                                                      李白像
 
李白的诗以俊逸豪放,气象万千而著称,以诗体而论,五言古诗当以李白为巨擘,七古、七律、七绝仍推李白为佼佼者,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将进酒》、《登金陵凤凰台》、《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景情交融,清新、激愤、豪迈而寓意深远,脍炙人口。李白博学广览,文思敏捷,诗作不落俗套“信口而成,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同时代的杜甫感言“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唐宋以来不乏文人墨客赞赏这位诗仙,最有名的还是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采成乘殊渥,流传必绝伦。”指出李白作品无以伦比的艺术感染力,独步诗坛,而必将流传后世。
 
“古来圣贤皆寂寞”,读太白诗,有一种清风皓月、自然绝尘之感,又有奇峰峻岭、江海奔腾的壮观。郁闷时,你会找到理解与精神寄托,艰难时,你会树立自信,激发奋斗的力量。李白不仅诗歌慷慨潇洒,音响绝伦,还有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品格,剑侠义气与报国志向。
 
李白及《蜀道难》的回顾 <wbr>(一)

                                                     李白七言乐府《行路难》书法
 
作为诗人,李白处在在唐代鼎盛时期,也是动乱肇始之季,生活既丰富,又复杂多变,加之儒道佛各家思想有所新成就,当时诗人都受到一定影响。李白似乎更显得超然,表现在作品中“语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说)故有李白复杂似神仙家之言。
 
我以为李白的清高、忿世嫉俗“基因”占主导,游历名川大山,即兴挥毫,诗酒放歌,但他的远大抱负贯穿于多半生,当抱负与现实社会冲突时,复杂变化的心境也必然而生。从李白早期的《与韩荆州书》可见志向,天宝初年奉诏入长安,亦是想施展政治才华,“害能成谤”忧愤离京。而后动荡时期他又入永王幕僚,更出于报国心愿,不然也不会卷入政治漩涡遭受挫折。
 
 
李白及《蜀道难》的回顾 <wbr>(一)
                                                          李白诗《清平调》书法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以其名气应召到长安,供奉翰林。在宫廷,李白曾用七绝格律写下三首乐府《清平调》,唐玄宗大加赞赏,但并未封实际官职,只想让李白当文学陪侍。因被皇帝“恩宠”,李白也受到权臣宦官的嫉妒和诋毁。以李白的性格和追求,岂肯久居闲职,做一个宫廷艳词与是非之中的御用文人?他的政治建言,不为唐玄宗所理会,于是上奏被批“赐金放还”。李白又云游四方,遍访名山采风,寻仙修道,将其创作的优秀作品及诗风,传于世间,推动了盛唐登上中华诗歌文化的高峰。

李白及《蜀道难》的回顾 <wbr>(一)

                                         李白七绝诗《早发白帝城》启功书

       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在九江庐山,正遇永王李璘(唐玄宗十六子)起兵讨伐。李白抱着平定叛乱的志向,应邀为永王幕僚。作《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宣军威,壮形势“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浔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后永王与太子李亨争位以谋反失败,李白受牵连,幸为郭子仪营救免除死罪,改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李白途中遇大赦,立即由四川奉节乘船东返,遂有《早发白帝城》名篇。
 
我于1992年秋、2007年春两次游长江三峡,船至奉节白帝城,无不浮想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心情。而三峡大坝未建之前的1992年,过瞿塘峡、巫峡,见两岸高峰夹峙,江面曲折,树林鸟飞猴影,水流汹涌湍急,更有一种与诗人的“贴近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及《蜀道难》的回顾 <wbr>(一)
                                                             长江三峡
 
李白返回后,来往于洞庭、金陵、当塗之间,继续游访与诗歌创作。诗人一生安贫乐道,不置产业,晚年生活漂泊穷苦,终不为悔。李白上得金銮殿,“天子呼来不上船”,也下得茅草棚,乐于结交文人诗友,与山村平民相处,在他的诗歌中多有反映。据史料载,李白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普通百姓家,显示出一代诗仙的高贵品格。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在当塗逝世,葬于当塗之青山。太白时年62岁,距天宝初他去、离长安整20年。白居易祭诗《李白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感叹李白的盖世诗文,同时寄予深深的同情。
 
        李白及《蜀道难》的回顾 <wbr>(一)
                                                             李白墓
 
李白作诗热情奔放,纵横驰骋,语言生动形象,善于观察、描绘祖国山河之壮丽,既富于浪漫主义精神,又有现实内涵。他的绝句,被人称“别有天地,妙绝千古,尤是能手。”而李白一生多坎坷,其“辅弼天下”的愿望无法实现,又不事权贵,因此受南朝诗人鲍照影响,在《行路难》中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抒发世上之路崎岖不平,自己抑郁的心情。但李白与鲍照的一味悲愤不同,相信自己必然会有远大的前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的忧愤倏然而去,诗语的转折与变幻莫测,较之鲍照,有更强的感染力。
              
                      李白及《蜀道难》的回顾 <wbr>(一)

       古往今来,人们对时光流逝有一种“共识”,无论是何等人物,得意还是失意,从“逝者如斯夫”到“人生易老天难老”,不乏见到这样的感慨。李白的《将进酒》,是 “召许还山”后之作。当时李白积郁很深,政治抱负不能施展,被迫离开长安,岁月又匆匆易过,于是突兀而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叹息,人生亦如此,悲愁能令人迅速衰老。
 
接下来的“得意”,我认为是反拟,既然人生在世不得意,就不如酩酊一醉,忘却烦忧。看似一句牢骚、悲愤语,而李白不是沉浸在悲郁中不能自拔的人,他立即又发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信心宣言,这是诗的主导思想。诗的下部分,则是李白暂借杯酒销愁、比喻古之名贤、以及与友人欢宴。整篇诗句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充分体现出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乐观自信的精神。                                    
  
世间事物总是相对的,李白可能也有这种意识。尽管李白在官场失意没能实现政治抱负,却成就了他作为伟大诗人的历史地位。试想如果李白在长安站住脚,经受了宦海沉浮的“考验”,也未必能够一展宏图,即便他仕途平稳,却达不到诗歌创作的品味和辉煌,这是肯定的。

喜欢李白诗风、性情和人格,必知悉所处历史大环境,并具有对诗人一定的理解。我大二时曾想利用暑假写一部李白生平的剧本,构思后将提纲、主要内容、剧情、场次均已草列。但由于题材较大,涉及历史背景、人物、事件等资料浩瀚,查阅动笔缓慢,加之学习课程及他事耽搁,后因《李白》电视剧播出而作罢。

                     李白及《蜀道难》的回顾 <wbr>(一)
                                                     《蜀道难》全诗楷书

1984年,我准备将毕业论文放在李白诗歌研究上,而综合、较全面论述李白艺术创作不是一篇论文所能完成的。我必须找一个切入点,从哪里切入?经考虑决定在《蜀道难》一诗中下功夫。李白这首七言古诗不拘一格,“噫吁戯,危乎高哉!”可谓开门见山,创新和发展了长篇乐府歌行,以惊人的想象和夸张、奇妙的上古传说、高深的境界、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引人入胜,集中体现了李白飘逸雄奇的艺术和成就。李白因为此诗,被同时代著名诗人贺知章赞许“谪仙人”,杜甫称之“名声从此大”。后世评论家也惊其出神入化之笔、海雨天风般的气势,叹为“变幻神奇”,“空前绝后”。

然而《蜀道难》所描绘的奇险万状、变幻莫测、形象纷繁的画卷,又让许多人看不懂。此诗的创作意图、主题和寓意,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一说忧严武危房琯、杜甫;二说讽玄宗避乱幸蜀;三说刺章仇兼琼;四说袭用乐府旧题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五说送友人入蜀,借蜀道艰险象征世道之坎坷,抒发报国无路的愤懑,等等。这些说法出自个人理解,或各有其道,却聚讼千年,迄今无定。我当时认为,这才显示出《蜀道难》在李白诗中的代表性和价值,为什么不能作为一种“突破”?选择此诗进行深入研究,对创作主旨做出新的解析,不但能够对李白艺术风格有一个较全面认识,也不失论文的意义。

确定目标后,我细读《蜀道难》,从抽象的字里行间去感受形象,体味景情交融,追寻与诗人“同步”。我在学校和北图查阅李白及有关历史资料,做了思考笔记。经过综合分析,具体研究和考证,对诗成的年代、作者的处境及思想、创作意图下了很多功夫,完成了《蜀道难》新辩。

李白及《蜀道难》的回顾 <wbr>(一)

这篇1984年写的大学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古典文学教授禹克坤,他评价我的论文:“选题有特色,资料掌握全面,研究细致,敢于提出与古今名家学者不同的自己新解释。论点鲜明,论据、论证较充分有力,结构、逻辑和文笔也比较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禹老师并建议我发表,于是我受到鼓励,但毕业后开始忙于工作,1985年将此论文投稿,发表于《松辽学刊》(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记得投稿刊用后,编辑部寄来72元稿费,这在当时是一个多月的工资,此前发表的短篇小说稿费甚微。我的确感到高兴,并不是在意稿酬,而在意对《蜀道难》的“钻劲”得到认可。遗憾的是,自己未能亲临“百步九折萦岩峦”之蜀道,体验“难于上青天”和诗人博大的情怀。

                                                                                         (待续)

                                                                                                               2017年9月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