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篇
浩如烟海的华夏传统文化,书画艺术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中国书法的至美意境和传神,或飘矫、或刚毅,或如烟云杨柳,或如风驰落雨的笔划,是永远值得自豪的世界艺术瑰宝。中国绘画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至现代的山水、人物、花鸟,惟妙惟肖,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璨明珠。自古而今,大批宗师巨匠以“造化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承前启后,尽性尽理创造不朽作品,把中华文化艺术推向高峰。亦如书圣王羲之《兰亭序》所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艺术珍品总会流传百世,当然得有助于收藏。这收藏可是一个神奇如同瑰丽的世界,也是一门学问。商周鼎彝、秦汉圭壁、传世书画、古陶珍瓷、翡翠珠宝、奇石家具、善籍孤本、文房雅玩……无不经历了岁月沧桑,演绎过时代的传奇。而图利者还是求精神愉悦者,首先要懂得鉴赏识别,不然难免进入误区,损失钱财或酿成笑话。
古时出了一位即是书画名家,又酷爱收藏的人——米芾。这位北宋南京人,当过几任不大的地方官儿,是四大书法家“米、苏、黄、蔡”之一,并绘山水、人物画自成一家,独具匠心,被誉为“米家山水”。米芾还是个有名的“石痴”,见石头就拜,要是碰上一大块儿和田玉,他还不得长跪不起?
米芾《春山瑞松图》
米芾对字画的收藏,简直就是成癖,一听说谁有了好画好字迹,就千方百计造访,认准后便死皮赖脸地必欲弄到手。在他以为,谁都不及他会欣赏,有大用、有资格收藏,似乎好字画落到别人手里便是明珠暗投了!他没有钱却有手腕,先是磨着当面借观,鉴赏后提出借回去细揣摩,只要一到他手,别说还给你,原主想“借看”一下都难了。要得紧了,米芾就临摹一张还你了事,有时公开耍赖,将真品、赝品一同取出让原主挑,他能画得以假乱真,弄不好原主就拿走了赝品。
宰相蔡京即是四大书法家的“蔡”,也喜欢收藏珍品。蔡京权倾朝野,有不少人行贿投其所好,他的收藏自然要容易,要上档次。蔡京长子蔡攸在外任上收了份儿重礼,一幅王羲之的真迹,米芾知道后找上门来,缠着要用其珍藏的一幅画换。蔡攸不肯,米芾竟放声大哭,以寻死相要挟,蔡攸实在无奈只好交换,米芾立即破涕为笑。这些事记在苏轼的《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成语“巧取豪夺”出于此,说的就是他。
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局部
古往今来,有不少收藏名家,比起米芾的“本事”和资历,无出其右者。米芾的一幅《深山夜雨图》,前年曾在纽约2亿人民币起拍,创出了中国画的天价。而2010年6月保利拍卖会上,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的真迹《砥柱铭》,以成交价4.37亿人民币,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史新纪录,王羲之的《平安帖》成交价3.08亿排第二。无论是书法收藏的价值取向,还是文物拍卖的炒作,米芾如在天有灵,肯定悔青了肠子,自己的画这么值钱,干嘛寻死觅活要别人的作品?当初拿名画换王羲之的字,还不如要同事黄山谷的字,那可是最贵书法第一呀!话又说回来,放在今天老米先生的收藏招术肯定不灵。
米芾是书画大师,其收藏思维和方式,却有些让人不可思议。我想,生活在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富的年代,米芾搞收藏应该不会只为了赚钱,他是懂艺术的人。
“乱世藏金,盛世玩古”,随着中国人有钱了,大款土豪,小款中产不断涌现,现代版的“收藏热”日趋升温,淘宝成了现代生活的“时尚”。虽不见米芾式的“异类”,但时下流行自封或互捧,大师、专家、著名人士、学者、各种“家”堪比过江之鲫,全民收藏更造就了多如牛毛的“收藏家”。而这里面有多少人是才收了几张字画或几件瓷器,就俨然成为收藏家?还有的分明是个旧货小贩、买进卖出的“倒爷”,久而久之也恬然把自己归入此列。依我看这些人充其量是个收藏者或投机商,根本达不到“家”的水平。
保利拍卖会
近几年,有朋友对我说:某某人快成收藏家了,经常到古董市场转悠,买了些好玩意。还有人透露,某某记者去外地城镇农村淘宝,现在有了不少古董,收藏在郊区买的农家院里。我说那只是玩个新鲜,想少投资多回报罢了,就凭他的工资攒些钱能收藏什么?如果买个旧砚台,淘两只不知哪年月的青花瓶,收购一套旧版的小人书就叫收藏家,岂不满大街都是“收藏家”了?你的东西没有鉴定的年代、观赏品位、保存价值和称得上一定数量的艺术精品,连收藏者都谈不到。收藏首要的是经济支撑,还必须有鉴别能力,不是想当然的事情。
十多年前,白明就在崇文门开了“古瓷标本博物馆”,这个大学同班学友,2002年聚会时非邀请我们去参观。他那半地下室的馆内,尽是他收购的各类旧碎瓷片,经过他或专家考证“鉴定”,标上出土的年代展出。估计有买主他就会卖,不然靠什么维持开馆?同学们略看之后,坐下喝茶聊天,没有人明白白明搞这些瓷片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我的理解是,要想在收藏界有所成就,除了过人的财力、魄力,还要有出色的眼力。白明既没有过人的财力,不是学考古专业肯定也没有出色的眼力,所以先小本经营,买便宜的古瓷片“标本”,稳扎稳打搞收藏。
白明的《打眼》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明经过吃苦和钻研,练就了对古瓷的火眼金睛,在国内收藏界有了名气,人称“片儿白”。前些年他出了一本书叫《打眼》,主要是说收藏的经历,不乏“打眼”(认错藏品)上当吃亏的事,以己为鉴。十年磨一剑,白明有没有多少古董珍品,也是个收藏家了。他后来又写了《打眼2》,对打眼还真上瘾,他说“打眼”是收藏者的必修课,也就是说搞收藏非要过“看走眼和被蒙骗”这道关。
据说新闻影视圈子里,赵忠祥、王刚等人是“大收藏家”。赵忠祥是藏了不少“宝”,王刚主持了多年北京台鉴宝节目,拿着锤子砸“假货”,还有上《百家讲坛》讲古董的马未都,他们都有自己的博物馆,这三人应该有些家底和实力,但实力有多大?藏品有多少、究竟价值有多高?不公开谁也不知道,耳听为虚,所以他们也谈不上大收藏家。
隋.展子虔《游春图》
如今有能力的收藏者,不少人开了私人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往往都不是很高调,而“圈内相轻”较为普遍。有报道说,赵忠祥就指王刚收藏的都是些垃圾,不知此言的根据,也许收藏家们还没到“露富”的时候。而在这些“馆”的游戏中,藏品就是期货,长期持有“潜质”,名利双收倒是现实。
一般收藏者与收藏家、大收藏家的本质区别,在于收藏的目的不同。一般收藏者比比皆是,投资运作为了藏品升值,日后赚大钱,是金钱的汇集或者附庸风雅,用一定的资金搞好了收藏,可以改变土豪形象,提高社会知名度,还能让孩子成为家族“文化事业”的继承人。这并非是收藏高境界与无私的心血凝聚。
唯一世存的杜牧书法《张好好诗》
我认识几位收藏家,身价不菲,他们都有私人美术展馆和营销部,所藏的玉石瓷器、珠宝古玩、古典家具、字画旧书等琳琅满目,有的也堪称是精品。他们在介绍时,娓娓道来的多是藏物来历和价格,很少诠释其艺术内涵。藏品不但有资本价值,还有文化价值。
收藏与出身、学识、品味、财力和人格都有关联。大收藏家,必有鉴赏力,深知文物的价值和意义。其目的是为文化“保物”,不是为后代“藏钱”。而收藏家又有所不同,难见有一掷千金,藏品还须经权威鉴定和市场运作,比较难说。上海的刘益谦,从出租司机、小摊主、股票生意做起,积累了财富,搞收藏收获颇丰,开了大型博物馆。三年前的香港拍卖会上,他花2.8亿港元买一只巴掌大的明代鸡缸杯,说是“为了吸口仙气”,并表示不准备短期出让,可见收藏之目的。刘益谦的一掷千金,被业内人说成有意炒作,是否不得而知。他称得上大收藏家吗?
王雍刚
我的世交、老兄王雍刚是古陶瓷鉴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收藏协会会长。王雍刚母亲家是遵义有名的世家,他从小就对家里摆设的古瓷器感兴趣,经常拿在手里琢磨。他的收藏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多年来积累、收藏了唐宋元明清官窑民窑的各种古瓷、陶器、玉器及一批名人书画。王雍刚在重庆有“东宫会所”艺术馆,据专家评估“藏品价值逾数十亿”,我出国前一直没能抽出时间去参观。老兄曾从事影视媒体,后专门进行古董研究一发不可收拾,如今集鉴藏于一身,已成为收藏界的“大手笔”,但我们通电话时,他谦虚地说“我还算不得大收藏家。”
宋龙泉窑双鱼耳三足香炉
王雍刚藏品
要说大收藏家,我知道倾囊购至大盂、大克尊宝鼎的潘祖荫;甲骨收藏第一人的罗振玉;乱世倾力保国粹,不让毛公鼎流失日本的叶恭绰;闭眼可辩古瓷、捐物3000余件的孙瀛洲等人久负盛名,他们生活俭朴,为收藏绝世珍品,抢救国宝耗尽精力。
西晋.陆机《平复帖》
“民国四公子”的张伯驹,可谓嗜书画如命,到了不惜倾家荡产的地步。他收藏的古代名家书画,件件都是真迹精品,其中以西晋陆机的《平复帖》、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最为珍贵,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名人书法和山水画卷。张伯驹精通书画鉴赏、诗词、戏曲和书法,夫人潘素是著名画家,夫妻二人志趣相投,共研书画收藏。据传同是“民国四公子”的张学良曾追求潘素,但被潘素拒绝,此公子非彼公子,潘素更看中的是人品、学识和修养。
张伯驹
上世纪30年代,张伯驹听说清皇族溥心畲将唐朝韩干《照夜白图》卷画卖给了英国古玩商,非常痛心,唯恐国宝再次流失。他四处打听到《平复贴》和《游春图》的下落后,以200两黄金变卖北京弓弦胡同13亩的房院,又借贷和变卖夫人首饰凑足20两黄金和4万元大洋,费尽周折,终于从溥心畲和古董商马霁川手中购得这两件稀世珍宝。此后,张伯驹不管任何威逼利诱,连自己在上海遭奸匪绑票,命悬一线,他都宁死不卖藏物。
潘素
名画家黄永玉评论张伯驹:“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建国之初,张伯驹将《平复帖》和《游春图》以及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范仲淹《道服赞》卷、黄庭坚草书等价值连城的珍品捐献国家,被视为“惊世捐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