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篇
曾志广近来很烦恼,10岁儿子小伟的学习中等,玩电脑游戏是高手,让他干点家务活,总是很不情愿,有时还找借口磨蹭,自己是培养儿子勤劳的品行啊,咋就这么费劲?
想想自己,曾志广大学毕业一直忙乎工作,三十多岁才结婚。他家祖辈三代单传,父亲从来不惯着儿子,他9岁就得自己洗衣服,洗不动,父亲教他在搓板上用刷子刷,家里还要扫地、擦玻璃、掏炉灰、倒垃圾……他哪敢吱吱扭扭?
小伟的房间天天乱七八糟,更甭提主动打扫家庭卫生。曾志广规定,小伟每周六吸尘、拖地一次,小伟在督促下才能完成。但要一细看就露了馅,不是地面有残留物,就犄角旮旯没拖到。曾志广说:“小伟,怎么能老这样马马虎虎,经不起检查呀。”小伟不说话。
“你是不是不愿意劳动?”小伟点点头。
“我讲过爱劳动是美德,你的同学就不在家里干活吗?”
“周星臣就不爱干活。”
“为什么?”
“他说家里给的奖励太少。”
“你以为他做的对吗?”
“连叙在家里还从来不干活呢。”
曾志广不再问了,小伟起码没向他伸手要钱,他偶尔给儿子几元劳动奖励,小伟也没嫌弃钱少,这已经很不错了。他前年接孩子、开家长会就认识周星臣、连叙的父母,聊天中感觉出他们的“教育经”,儿子在家简直就是皇帝老子,那股护犊劲儿让人肉麻。
“你不要跟他们学,帮助家里做点事是应该的!”曾广志严肃对儿子说。他认为,作为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孩子,使懒惰自私形成惯性,将来会双双“自食其果”。于是,他让儿子坐下来,讲了勤与惰的对立关系,危害和利处,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道理。
“你知道孙中山吗?”
“听说过。”
“孙中山是革命家,也是个大人物。他8岁就下田帮助家干农活......”
“哦,我知道了。”
两星期后,小伟有了进步,放学主动写作业,星期六打扫卫生不用三请四叫了,曾广志表扬了小伟,不发给物质奖励,他要继续观察。小伟也不提奖励,曾广志感到满意,但发现小伟拖地仍然不仔细,边边角角不干净、不彻底。
他拿起吸尘器做示范,几次下来,儿子还是匆匆干完,就跑回自己房间,看上《柯南侦探》小人书。曾广志生气,又显得没辙,是要求过严还是哪儿有问题?
曾志广想起小的时候,各方面条件都不如现在,却有一个严厉的父亲。那时父母上班很忙,他放学早,有时到家会看到父亲留的纸条,上面写的是完成作业后,安排今天要干的活,如扫地、倒垃圾等等。
他那时就怕见到纸条,父亲下班回来要检查,自己玩的时间就少了。如果贪玩没有写好作业,或没有干家务活,就会遭到父亲的训斥,甚至罚站、不让吃饭。受过几次“惩罚”,懒散的毛病逐渐改了,学习在班里名列前茅,自己不但爱整洁,还主动打扫家里卫生,不再敷衍了事。
他父亲也有民族传统,教育儿子发奋读书,将来要立德、立功、立言。他跟随父亲长大成人,虽然没有完全做到“三不朽”,却也称得上事业有成。但是父亲很少当面表扬他,当教师的母亲见到他进步还鼓励几句。从自己生活自立、工作、一步步走到今天,曾广志会感到“严父慈母”,却对父亲有一种特殊的怀念。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爱劳动、只顾自己安逸享乐?是独生子女的娇惯,从小的优越感,自己不也是独生子吗?曾广志想不通。这天,他在微博上看到,广西宜州一名男子在城北饮酒至深夜,醉倒路边不省人事,其7岁的儿子穿着棉拖,开电动三轮车前来将其接回郊区家,来回20多公里。小男孩驾驶技术娴熟,表情淡定。
这条微博已经转发了上万次,小男孩被网友们称为“中国好儿子”。照片中,小男孩勉强够着车的方向把,后面斜躺着醉汉父亲,三轮车飞快地行驶在大街上,曾志广看的感动了。

“小伟,你看这小孩多懂事。”曾志广对儿子说,小伟接过手机一看,“啊”,他再看两眼微博图像,没有什么反应。
“男孩才7岁,他家里生活也不好……”
“你怎么知道他生活不好?”
“你看他家住在10多公里外的农村,他爸爸在城里打工拉货,顶多做点小买卖。”
“哦……”小伟似乎明白了什么。
“他比你还小3岁,就知道为家庭分忧,真是个好儿子。”
小伟望望父亲,没有吱声。
“你知道吗,中国有句古话,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
“我们家也不贫呀?”小伟马上打断他的话。
儿子冒出的这一句,曾广志不知该怎么回答。他没想到儿子会这样反驳,可也是,家贫出孝子,不就是家富无孝子吗?他觉得应该解释一下,我们家虽然不贫,但也算不上富,富有的家庭也有孝子,“我要写作业了”小伟说着去了自己房间。
曾广志想,是不是不该说那句古话,儿子的逻辑思维够快,怪不得他的数学好。要是例举富家子弟怎么从小就“孝”,还真一时说不出来。看来和儿子交流并不容易,慢慢来吧。
也是巧了,没过两天,曾广志在报纸上看见一篇报道:下岗工人莫文锋被诊断为白血病,治疗费要60万元,他心灰意冷回到家乡江西铜鼓县,决定弃疗。小学五年级的10岁儿子莫双熠知道后,哭着求父亲回医院治病:“不要这样,不能没有爸爸,医疗费我赚。”
从此以后,小双熠每逢周末,就背着蛇皮袋和火钳外出拾荒,夜晚把垃圾换来的零钱交给家人,一直坚持着。莫文锋在儿子的感染下,借钱赴北京治疗,妻子陪护。小双熠又包揽了家务,每天要拖地、做饭、洗碗,照顾年迈的奶奶和幼小的弟弟。他说:“我一定要为爸爸,为这个家做点什么。”今年年初,莫文锋在北京接到儿子寄来的41元“救命钱”,他只觉得幸福得想哭……

家贫出孝子!曾广志内心在说,难道这不对吗?莫双熠和自己的儿子同岁,在家里最关键时刻,10岁的孩子勇敢挑起重担,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家庭环境,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不幸患病的父亲能有这样的孩子,是他的一种成功,是幸福的,“熠熠生辉”。
曾广志不忍旁观这家人的困境,决定给莫文锋捐助2000元,明天就送到医院。

晚上吃过饭后,曾广志把报纸拿给小伟,指了指文章和图片——戴着眼镜的小双熠,挑着捡来的两大摞废品,吃力地走在街上;他在学校上课、到家做饭、给奶奶洗脚、照顾弟弟。小伟接过报纸,看了起来,看着看着,突然快步走去卫生间。
等了好一会儿,曾广志不见儿子出来,“小伟”,他叫着儿子,没有答应,“小伟,小伟!”他又喊了两声,还是没有动静,曾广志感到奇怪,急忙跑到卫生间,推开门,他愣住了,小伟趴在水池边正低声哭泣!此刻,曾广志仿佛明白了一切,他上去轻轻拍着儿子的肩膀。
“你怎么了?”
“没什么。”小伟抬起头,抹去眼泪。
“我…我相信你也是个好孩子。”
一阵沉默。
“爸爸!”小伟紧紧抱住父亲。
曾广志眼睛湿润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