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篇
昨天傍晚,我本想去散步,冷雨骤降而“望门投止”。周六晨起,见窗外一片洁白晶莹,夜间飘来的雪花已悄然散去,仍使京城的人们眼前一新,空气顿觉清爽许多。今年入冬后第一场雪,景色怡人。
上午时分,薄簿的一层白雪即已融化,大街小巷、楼群平房渐次露出原貌,“本色”的汽车也开始在城区忙碌穿梭。临近中午,雾蒙蒙的天空又飘起雪花。或许自然界与人类有一种融通,有时也不愿意“良辰美景”瞬间即逝,它不会总带来地震、山洪和飓风之类的灾难。

11月4日上午雪后
没有料到,漫天的雪花只轻扬了一会儿,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到了下午,城内一切景物依旧。气象台报称,今明两日北京雨雪将持续40小时,已经发出暴雪橙色预警,而这里却是雨雪皆无,只有残雪化尽的湿漉。气象台说的暴雪,是指西北部的延庆、怀柔、昌平等地,城区内根本见不到,这是完整北京吗?

远眺颐和园万寿山
对气象台的“预报”早有体验,春夏,经常是说有雨雨不至,説无雨雨便来,秋冬告知降雪大雾封高速,结果阳光普照吓得车主们不敢远行,真乃天有不测风云。
上网浏览,首页一条标题——“北京下震撼东北大雪”煞是雷人。见了博友的“拍雪景”,某地路面、社区果真积雪盈寸,银装素裹,绚丽多姿。更有甚者,一些路边树木被雪压弯或折断,停靠一旁的小汽车倒霉了,不是被断树“灭顶”,就是被树枝“横扫”。此景应该拍自延庆山区,不知是否确切,但知车主心疼也。

中午家居楼下的“雪景”
没认为北京有多大,这边飞舞“东北”鹅毛大雪,那边飘絮江南“快雪时晴”,此地无雪痕、他处雪成灾,又使你感觉同在京城两重天。有道是“人在江湖多行走”,起码离开繁华城区,向远郊走走,不然怎能体验大自然的神奇?
我给朋友马跃打电话,他又和“驴友”行走外地了,本欲约他明天同去京郊,爬野长城一观“暴雪”。坚持偏远行走,攀崎涉险,经历艰难,既可开阔社会视野、领略大自然造物,又能磨练意志、增强体魄,不失为人生一志向选择。
趁阴蒙天色未晚,我出去在附近寻拍了几张照片,把见到的雪景当“预警”。
回家以后,忽然想起唐代诗人祖咏那首《望蓟门》,诗中有关于雪的描述,古之蓟门便是现在北京一带。于是翻来重读:“燕台一去客惊心,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下午4点城区恢复原貌
唐代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祖咏当年游历来到蓟门,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笳鼓喧天,响彻汉家军营,放眼望去,积雪万里闪寒光,边关曙色中,军旗高挂迎风扬。沙场上,战火熊熊,似已逼近胡人地界的月亮。大海、边云环绕群山,簇拥护卫着蓟门关。
诗人描绘出一幅自然与现实交融的画卷,又由此而想到自己,少年时虽然没能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立志向,如今要边关请命,征战沙场建立功勋。祖咏触景生情,认准这里正是男子汉建功立业的地方。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对国家的信仰,没有一腔热血的追求,祖咏再怎样“触景”,也咏不出那种豪情壮志、充满自信的诗句。

黄昏时已不见西山残雪
雪后、古诗、漫漫千载、时空轮回,“今是昨非”?
现在见不到祖咏当年所见景象了,雾气、阴霾、高楼林立、气候变暖,何能远眺“万里积雪”?即使“可见”也早已是山在、物在、而人不在。但是天地之间,总有一种正气和奋进的精神会永存。“边城”北京,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随意拍摄几张照片,信笔写几段文字,作为留给自己的“吟雪图”。
2012年11月4日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