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见”的战地记者

(2012-04-14 06:30:30)
标签:

黄东黎

岩黄岛

战地记者

闾丘露薇

玛丽.科尔文

分类: 时事评述

   第47篇

    近一段时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与周边菲律宾、越南等国,就岛礁主权和海洋划界争议不断加剧。4月10日,菲律宾不顾中方交涉与警告,派出军舰闯入南海中国黄岩岛海域,堵住中国数艘作业渔船,并准备进行抓扣,被及时赶到的中国海监船制止,双方发生了对峙。
   
 在中国派出第三艘海监船后,4月12日菲律宾军舰撤离,改由新派去的海岸警卫队船只与中国船只对峙,菲海军司令同时扬言“没有从自己的领土上后退。”目前事态仍在继续,国际社会纷纷关注,一些舆论报道称“中菲南海对峙引发紧张升级。”甚至说“如果外交不能解决对抗恶化,可能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网上更是说什么的都有,似乎战事已一触即发,中国这次要动武力了。

            “难见”的战地记者

    中国官方的表态,还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南海争议。南海问题虽有复杂背景,我看只要不引来外部势力介入,也不会严重到哪儿去。菲律宾没有美国的军事介入,不敢和中国玩“全武行”,美国不能为了他就和中国开战。

    这次黄岩岛“危机”,没有中国记者发自对峙现场的报道,尽管中国人很关心事态的真相和发展,却连一张现场的照片也没见着。只见到记者们通过国家海洋局、外交部发言人介绍的情况发的文字稿,还有的报纸所登消息看不出新闻来源。再就是某驻外记者援引一些国外媒体的报道、评论,综合整理出来的“通讯”,电视上也没什么现场的画面。

    南中国海、黄岩岛发生这样的大事,已不是一天两天,应该有中国记者赶赴那里。不是号召记者走基层,知民情,表民意吗?南海主权受到外国侵犯,中国渔民被非法袭扰、欺凌、侵害,记者怎么就不能“走南海”,显实情、表民意? 或许中国少有派记者亲临危险地区采访的“习惯”,尽管现在的南海还谈不上什么“险地”。人们可能又会问:我们有没有专职的战地记者?   

    今年2月22日,在叙利亚城市霍姆斯,政府军和反政府军激烈交战中,美国著名女记者玛丽.科尔文、法国年轻的摄影记者雷米.奥克利克,同时遭遇轰炸身亡,引起国际轰动。

    科尔文54岁,在22年的战地记者生涯中,以大无畏著称,哪里有战火哪里有风险,她就出现在哪里,曾在战地采访中失去一只眼睛。这次本来报社让她撤离,但她表示必须留下,完成那一篇报道后再走。

“难见”的战地记者

                               海湾战争时科尔文在伊拉克
     28岁的奥克利克一直希望成为一名战地记者,2004年,还在摄影学院读书的他就前往海地记录了当地流血骚乱事件。从2008年起,他身临现场报道了刚果、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的动乱。今年2月初,他拍摄的系列照片《为利比亚而战》,获得荷塞新闻类组照一等奖。这次报社领导要求他撤离,他没有听从仍坚持在第一线。
  

“难见”的战地记者

                                           奥克利克
    “在枪炮中观察,在危险中前行,在生死间报道……”这是被誉为战地记者——勇敢人的危险职业。美国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他用亲身体验在说明,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就要有总是冲在最危险的前线、用生命去记录历史的精神。
   

“难见”的战地记者

                                   奥克利克在战火中拍摄
    据媒体检测机构“新闻标志统计”,2011年全球有106名记者殉职,仅在报道“阿拉伯之春”有关冲突中,至少有20名记者死亡。在利比亚等发生的战乱地区,记者遇害往往是随机性事件,因为他们被杀时正身临敌对双方的交战中,而他们却要把最真实、最直观的场面告诉全世界的公众。
    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5月7日晚11时50分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中国三名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不幸身亡。他们没有殉职于现场的战地采访,却死于美国巡航导弹所谓“误炸”使馆内。所幸的是,
以后没有再出现过这类情况。
   

“难见”的战地记者

                            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后的惨状

    中国很难见到“正儿八经”的战地记者,有人说闾丘露薇算是一个,我认为她顶多是半个。因为她采访过的战争、冲突动乱事件,并没有亲临炮火纷飞的前线,大多是在战事后或在相对安全的后方采访个别士兵、难民,她平时也是主要采访一些官方和民间的、社会性的新闻。

    利比亚战争才打了一半,闾丘露薇就出了一本《利比亚战地日记》,我根本就不看,因为激烈的战事还在后面,卡扎菲还活着呢,这个“战地日记”写的丢三拉四。闾丘记者与真正的战地记者科尔文完全不同,这在她们的“如是说”中也可以找到证明。

  

“难见”的战地记者

                               闾丘露薇在签字售书仪式上

    科尔文生前说:“报道战争意味着前往一个充满混乱、破坏和死亡的地方,承受压力目击实事;意味着在军队、部落或恐怖分子的冲突时,在宣传的风暴中寻找真相;意味着冒着自身的危险……”
    闾丘露薇说:“一个合格的战地记者需要懂得自我保护,不莽撞,明白没有一条新闻值得用性命去换回来,并且要冷静,能够在混乱的情况下快速地作出抉择。”
   

     我们再来看看科尔文对“新闻值得”的认识。
    2010年11月,科尔文曾在伦敦发表演讲,纪念在冲突中殉职的记者,并阐述战地报道的重要性。她说:“报道战争是冒着危险,很多人会问到底值不值得付出这么多代价?在我眼睛受伤的时候,我也被问到这个问题,我那时候的回答是‘值得’,我现在也这么回答!”
    

    照闾丘露薇的观点,科尔文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战地记者,因为她不知道“没有一条新闻”比性命更重要,她也没能在混乱中快速作出抉择——跑。听起来,闾丘露薇好像比科尔文要精明,但我却没看出科尔文比闾丘露薇要弱智。

   

“难见”的战地记者

                                    1999年科尔文在车臣
     

    敬业,并不就是不懂“自我保护”;勇敢,并不等于“莽撞”。为了记者名誉和为了职业献出生命“值得与不值”的自白——这就是西方记者与中国记者的“价值差”,我是这样看的。而在中国,能够或者敢去一些危险、敏感地区采访,闾丘露薇已属“凤毛麟角”了。

     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在是缺少、难见名副其实的战地记者,应该培养、锻炼出一批派得出、打得响、没有武器的、勇敢的新闻战士,在风云变幻、冷战热战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把重大的、有价值的新闻用最快、最真实的报道传递于广大公众的视线面前,而不能让发生在家门口的新闻都被外国媒体占尽先机。
    这也是近期发生的南海风波,给人的另一种“新闻”启示。

                                                     2012年4月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