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口吃原理与康复》读后感

(2016-01-10 09:45:19)
标签:

秋水理论

口吃治疗

口吃原理与康复

分类: 矫治体会
                       广东网友:梅开二度                                     

 

由恨若秋水老师著述的《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4月出版),我研读过几遍。深受多年口吃之苦的我,因秋水理论而彻底释然。我认为这是一本能帮助和指引口吃病患者尽快走上正确的康复之路的好书。

 

我从小就有口吃,在父母的提醒和责备下开始介意口吃,越提醒越责备,我就越难发,慢慢变得害怕和逃避讲话,最后发展成了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口吃病患者。《口吃原理与康复》中有一章专门讲解儿童口吃的预防和治疗。这些内容我都深有体会。我的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曾出现过重复和连发型口吃,我对此十分敏感,也总是提醒他要慢慢说,不要重复,因为我一直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不幸成为像我一样的口吃患者。好在那时家里除了我以外,都不是很在意孩子的口吃现象,孩子的性格也不那么敏感,后来不知不觉说话就流畅了,我才大舒了一口气。看这本书时我想起了这件事,对照了我自己,发觉我对口吃的错误认知和偏常心理,不仅让我自己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口吃患者,还差点让家里又产生出另一位口吃患者。
    我老公多年来一直不知道我有口吃的困扰和痛苦,去年初由于我准备破釜沉舟地去矫治口吃,就告诉了他,也跟他多次谈论过口吃问题。虽然他对我的口吃现象和痛苦心理完全不以为然,但最近孩子说话又偶尔出现点重复和连发时,他也变得有点敏感,常常提醒孩子要慢点说,不要重复。由于我已经学习过秋水理论,不久前也研读过《口吃原理与康复》,对口吃病有了较深的认识,于是告诉他不要在意孩子的口吃现象,更不要提醒孩子注意说话。孩子说话本来就很正常,提醒了反而会适得其反。因孩子说话口吃而着急和忧心的家长们,如果都能读到这本书,都将能使自己的孩子今后远离口吃病之苦。

多年来在我看来,口吃是我最大的缺陷,更是无法逾越的障碍。虽然我从没有参加过口吃矫治班,但也曾尝试过不少方法去矫治口吃。大学期间,因为口吃我曾咨询过学校的心理医生,也请教过曾患口吃、常在国内外演讲的心理专家,他们都劝我不要那么介意口吃,要慢一点说话,不要急于表达等等,这些建议对我没有起多大的作用。我也买过天医口吃矫正器,也曾努力的去练习,但是遇到难发时,无论我怎样慢说话,怎样努力保持平静的心情,怎样努力去克服难发,我还是说不出来。而且我并不敢公开使用矫正器,害怕口吃的紧张心理也没有得到缓解,矫正器最终也被我束之高阁了。痛定思痛之后,我认为与自己这个最大的缺陷作斗争绝对没有胜算的可能,决定不再与口吃正面冲突了。
    毕业工作之后,我打消了再寻求方法去矫治口吃的念头,而是尽一切可能去回避口吃,放弃和逃避了很多在大众场合下自我表现的机会。但当我感觉逃避和掩饰之路也山穷水尽之时,我又决心去寻求铲除这只“拦路虎”的方法了。在放慢说话速度以及自我鼓励和暗示之下,我在大众场合下讲话的确可以变得相对流畅起来,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是害怕和担心口吃的潜在心理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最让我想不通的是,即使是在完全不紧张也没有任何口吃理由的情况下,我仍然会毫无征兆地出现难发,我所学习到的有效克服难发的方法,常常并不凑效。
    我看过一些关于口吃的书,知道我最终需要我全然放下口吃,不去在意口吃。当我心情不畅外出旅游时,面对辽阔的大海,我对自己说,人在这茫茫大海上这么渺小,一点口吃又算什么呢?我告诫自己不要在意口吃,一切顺其自然。但是当我再次发生之时,我的思想又开始翻腾,还是会在意,还是会纠结。在生活中,我慢慢学会了放下很多事,唯有口吃,是我想放下却迟迟也没能放下的。直到我接触和领会秋水理论,我才明白了我放不下口吃,是因为我并没有弄懂也没有看透口吃。对于揪住口吃不放的口吃病患者来说,放下的口吃的前提就是看破口吃。单纯的鼓励和劝诫决不会真正放下口吃。

《口吃原理与康复》从语言系统开始,详细而有条理地阐述了口吃原理、口吃病的治疗和口吃病的康复问题,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病态性口吃和恐惧逃避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实质。这一切都源于我对口吃的错误的认知和态度,源于我不服从情感规律的强迫思维。口吃并不是我一直以来所认为的天大的缺陷,心理障碍也绝不是因为我有口吃现象而导致的,而是我绝不允许口吃的错误认知和态度导致的。想想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情况。以前我一出现口吃,就感到无地自容,沮丧和纠结很长时间。看到或听到旁人说话口吃,我也浑身不自在,甚至听到别人谈论口吃,我心里也会咯噔几下。我也看到别人发生了口吃受到了嘲笑甚至感到尴尬,但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但是我做不到。我认为是我脸皮太薄、性格太敏感了。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思想认知有问题。我看到别人感到紧张恐惧时也能说出话来,但是我却说不出话来,我以为别人都能控制住自己的紧张心理,而我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了,我甚至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不口吃的人也害怕在大众场合下讲话,因为我认为如果我不口吃,现在绝对是一个在大众场合讲话很出色的人,一个在学习上和工作上都非常优秀的人。我这些偏离常人的心理和思想,《口吃原理与康复》中都剖析得淋漓尽致,批判得体无完肤,催我反思反省,让我醍醐灌顶。

《口吃原理与康复》深入浅出地剖析口吃病的实质,阐明病态性口吃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让我明白了我的预期性口吃、反习惯口吃和反射性口吃都是在我不断地对抗口吃和纠结口吃中形成的。我的不讲策略的对抗和无休止的纠结,使口吃反射不仅得到了泛化,还达到了病态性口吃的终极---反射性口吃。这是一种没有预期的反应的“触景生情”式的口吃,也是我以前最想不明白原因的的口吃类型。自己种下了恶因,自己却浑然不觉。所以我也认同,并不是口吃现象越少,口吃病就越轻。往往是相反的情况。也就是口吃现象越少的口吃病患者,心理障碍就越重,逃避和纠结也越多,病态性口吃的条件反射也越牢固。因为口吃病的根源是对口吃的错误认知和态度,也就是决不允许一个字的口吃的心理,连这么一点口吃现象都不能允许的人,其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我以前只顾关注自己的口吃问题,为自己有口吃而痛苦,也从来没有认真观察过思考过别人的口吃问题。现在我留意到了身边一些有明显的口吃现象的人,他们不仅不在乎自己的口吃,其中很多还觉得自己口才了得。并不是有口吃的人都觉得痛苦,觉得矮人一等,而是对口吃的错误认知和追求完美的心理让人痛苦,是对口吃过高的评价让人自卑。

在帮助口吃病患者认识口吃,认清口吃病的本质,摸清口吃病的发展规律,消除心理障碍之后,口吃患者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到在战略上藐视口吃了。而如何在战术上重视口吃,在说话中尽可能地不发生伤害自己的口吃,《口吃原理与康复》中也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方法技巧,但这决不是教人某些驾驭口吃的具体的技巧,而是教人去举一反三,创造适合自己的技巧。但使用技巧的目的不是为了对付难发,而是在难发的时候能有效地去迂回,以便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口吃原理与康复》这本书清楚地解答了我对口吃的各种的疑问,让我最终自觉地放下了口吃,坦然地接纳现状,以平常心对待口吃,安心地工作和生活。这种不再把什么事都跟口吃联系在一起的正常心态,是我之前从来都没有过的。这让我感到很放松。
    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语句和段落,让我看了又看,想了又想。其中有一句对我印象深刻的话想与各位共勉,那就是:“即使重度口吃(痉挛性口吃)患者,在恶性口吃发作前一瞬间,仍然蕴含着不口吃的机遇与希望,这是许多口吃患者多年来亲身体会得出的经验,也是更多的康复者给后来者的信心”。

 

                                                                      写于2015.06.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