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评《不再口吃》

(2009-09-18 19:31:46)
标签:

杂谈

 

浅评《不再口吃》

作者:恨若秋水

Schwartz博士是一位语言学教授,长期服务于美国国家口吃矫正中心。其著作《不再口吃》在欧美等国家被视为口吃经典教材。  

2003(?)年,经野火春风网友翻译,后由大嘴网友最初转帖引进小猫论坛。电子版《不再口吃》在互联网广为流传,激起了国内口吃界的强烈反响。

笔者近期抽空浏览了该书。现根据张景晖理论对该书的一些观点提出自己的浅显看法,仅供吃友参考。

首先对作者Schwartz博士的治学严谨的精神表示敬佩。作为一个没有口吃经历的人,能写出如此入木三分的文章,归结于作者多年的心血和努力。

作者对一些口吃病例的分析很到位,尤其是对隐性口吃者临床反应的调查和分析十分经典。

该书的核心思想,构建在“声带闭锁”的生理论和“八种压力”的思想框架之下。以改善言语流畅为宗旨的“气流法”为基础,结合传统心理治疗方法,创造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作者推出的被动气流发音法和脱敏疗法,对当今的中重度口吃患者和社交恐惧症者,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Schwartz博士对口吃的研究仅仅立于语言学的角度去解剖口吃生理现象,以行为的方式缓解外来压力,消除一些口吃症状,而没有从患者心理深度去挖掘口吃的致病机理,这是本书的一大缺憾。

现在看来,作者的核心思想已受到口吃病康复实践的挑战。

纵观全书,书中提倡的诸多方法均未脱离经典行为治疗的短期治标模式,对口吃病治疗尚未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Schwartz博士津津乐道于发现了口吃的声带闭锁的生理规律,因此也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口吃“声带闭锁”论在上世纪末曾风靡欧美,影响了几代口吃病人。

作者在“防止口吃复发”一章中指出:“用气流法会使某些患者马上就说话流利起来,但是如果他们紧紧学会了这一方法,而没有注意时刻运用这种方法,口吃马上就会复发。”

Schwartz博士坦言:“口吃痊愈者无一例外地会受到 ‘潜意识的攻击’,从而导致口吃的复发。”

书中关于口吃反复性一文,让我们对(美国)国家矫正中心宣称“创造了数以千计的成功案例”的远期效果表示怀疑。

Schwartz博士认为,只要持之以恒、时刻注意使用气流(发音)法,就完全可以有效防止‘潜意识的攻击’。

这不仅让笔者想到国内一些崇尚发音法的大师,鼓吹其发音法是如何科学神奇。以至于他的追随者们,十余年后仍然生活在半哑状态。可悲的是这些人似乎还没有从愚昧中醒悟,愚蠢地将失败归咎于自己。

正如Schwartz博士所言,“各种口吃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哪一种方法能完全解决问题,最终导致了这些方法的失败。”

博士警告说,“如果口吃获得改进的代价是说话听起来很奇怪,或者要让你戴着一些愚蠢的装置,口吃治疗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注定微乎其微了。”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Schwartz博士在《不再口吃》一书中再三倡导的“气流发音法”,不正是一种说话“奇怪”的方法吗?

这几段话或许能让一些沉迷于用发音法说话,或戴着矫正仪说话的人清醒一些。

《不再口吃》对引发口吃的八种心理压力描述得耐人寻味。

 “为了巩固他们的治疗结果,患者需要学会如何一如既往的处理外部压力。”

作者对患者的心理压力进行了深入剖析。

不能否认,口吃患者面临的八种压力都是客观存在,是影响患者思想和言行的客观因素。

马斯洛教授说过:紧张的因素无处不在,人们无法一一消除紧张情绪,只有面对紧张。

美国曾有个民意测验,调查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最害怕的是什么?有75%的人回答是“害怕在某些人面前讲话”。

正常人每天也要面临各种外来压力,正常人怎么不口吃?

唯物主义告诉人们,事物发展离不开内因和外因。

同样的道理,口吃的发展也离不开内外两种因素。造成口吃发展恶化仅仅只有种外部压力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态度决定一切。

Schwartz博士在书中竟然只字未提决定人们言行的主观思想。这是本书致命的缺陷。

因此,本书从一开始就把读者领到了一个绿草茵茵、阳光明媚的草坪,而后一个个踩入了玫瑰陷阱。

熟悉本书的读者不难理解,被动气流法和国内盛行的发音法都属于发音技巧的范畴。孰轻孰重,脱离不了治标不治本的结局。

其实Schwartz博士也意识到治疗口吃病要要走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标本兼治的道路。但是,他在心理治疗中一味地寻找和消除外来压力,而不探求人之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种观点正好和口吃患者的自我为中心、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一拍即合。一味地寻找客观理由,不从主观原因去剖析检讨自己,这是口吃患者的心理症状。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的指导思想会强化口吃患者的偏执心理,导致口吃治疗离康复轨道愈来愈偏。

我们知道,传统的发音法,往往忽视了口吃患者对口吃的认识、情感等因素在口吃发展中的作用,仅仅借助于“压力→口吃”的公式来解释口吃和设计治疗方法。这种极端的物质决定论,使得传统的发音法既不探求对各种口吃症状的认识、态度和人格方面的原因,也不重视患者的思想态度等因素在治疗中的作用。

因此,发音法虽然可以有效地消除一些口吃症状,但实质上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症状性治疗”。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疗效自然不够稳定;往往是这一种口吃症状矫正了,同一根源的另一口吃症状又出现了。

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告诉我们,认知中介因素在病态行为或某些疾病中往往起重要作用。对于这些病态行为或疾病,不移除病人认识上的根本原因而单靠行为治疗,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认知行为矫正家认为,“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判断。”与张景晖提出的“对人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人们对发生了的客观事实所持有的态度”的思想不谋而合。

《不再口吃》已发表了10多年,人们在欣赏Schwartz博士鸿篇巨作后,更关心那些当年参加了(美国)国家口吃矫正中心治疗的口吃患者们是否不再口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