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

标签:
散文春节情感 |
分类: 散文杂谈 |
年味儿
文\宙尔
阴历腊月,书协照例组织书法家们到乡村集镇上为农民朋友义务写一天春联。
一到乡镇,一股浓烈的年的味道儿便扑面而来,而且,离城越远,这种年的氛围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浓厚。你便会产生一种似乎到了真正的中国地儿的感觉。
入了腊月,集镇上赶集的人群就渐渐多起来。腊八一过,更是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把个集镇的街道、商铺都围得是水泄不通。
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人们的心中和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团聚的和辞旧迎新的喜悦与笑容。
“您也来了,今年不错吧?”
“行啊,您还是那样硬朗!”
“嗨,你啥会儿到家的,开年还去吗?”
“办年货呢?”
“噢,您也是啊?”
......
不时的有熟人见面,互相点着头,问着好,打着招呼。
三乡五里赶集的人们,手里都提着大袋小袋各式各样的年货。有新衣服,有成捆的粉条、大块的猪牛羊肉,有门神年画......等等,一时也说不完。
刚刚九点多一点,集镇入口,赶集的汽车、拖拉机、三马儿、“土狗子”、摩托车、自行车就已经停得有一公里远了。公路边、树林里、人家的门口,到处都挤得满满的。一堵起来,你就耐心等着吧,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动一动。那情形丝毫也不比北京城里堵的轻。
但不管怎么挤、怎么堵,人们都还是喜气洋洋的。过年嘛,腊十腊月的谁还会发什么火呢?
你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拥挤的人群中,不像从前那样是一色的农民。他们中可不缺俊男靓女。那穿着、那打扮、那气质,比城里还要漂亮,还要精神。其实他们一年中也只在此时才是农民,平时可都是工作、学习、生活在城市中的城里人呢。
这些回家过年的大学生、打工族早已把城里的最时尚、最前卫的精神的物质的文化都带回了家乡。什么小汽车啦、笔记本啦、太阳能啦、苹果手机啦,此时在乡村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
小镇上,满街的货品也是琳琅满目。吃的用的、穿的戴的应有尽有。然而,最抢眼的家家都要必办的年货还是年画、春联和各种烟花爆竹。
从街头到街尾,卖年画的摊子红红绿绿,花枝招展的一个接一个。红永远是主色调,大红的春联、大红的中国结、大红的灯笼、大红的鞭炮,无不彰显着喜庆和欢乐。
细看一下,各式的毛主席画像中堂画,依然是卖的很火。看来老人家在世时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还是忘不了他的。
书法家们刚找好一块空地,把从学校借来的桌子摆好,便被热情的群众围了起来。
城里早已是很少有人贴春联了,乡村里仍然是家家户户过新年的第一等大事。所以,书法家们在这里很有用武之地。大家热情高涨,倒墨铺纸,一会儿几十幅精美的春联、方斗,在群众的赞誉声中便呈现了出来。很快被一扫而空。十几个人挥毫如飞,写的还是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
多数人是写什么要什么的。不就是图个喜庆,图个吉利吗?
也有人是自己想好了,要书法家们按要求写给他们。有一位农民朋友今年种大棚蔬菜收获颇丰,他要求给他的大棚写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棚应四季”,下联是“鲜菜供八方”。横批是:“时和岁丰”。
一位养鱼的专业户看上了我的行草书,自己选出了一幅美联:“金翅银鱼戏碧水,白鹅红掌踏青波”。横批是:“鱼跃龙门”。我饱蘸激情,一挥而就,博得一阵喝彩声。
一天的乡镇行,真让人兴奋不已。兴奋之余也不免感叹:
中国的年呀,城市里淡了,真正的味儿在乡村、在小镇啊!
2016/2/6、于观澜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