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枢府瓷款有真伪
(2012-03-10 21:52:33)
标签:
转载 |
中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使用陶器。三千多年前又创造了瓷器,这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在陶瓷生产和发展中,出现了刻画的符号和书写的铭文。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四川的大溪文化都有各种不同的刻画符号,而瓷器上最早的铭文是在东汉青釉瓷壶上刻画的“王尊”二字;三国吴越窑青釉虎子上刻画的“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则是已发现中国瓷器最早的纪年款,清楚地表明了在三国吴赤乌十四年,浙江上虞的工匠袁宜烧造了这件青釉虎子。五代、辽和北宋的定窑白釉瓷器上刻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款,则是瓷器官款的又一明证;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枕底部有“张家造”、“张大家枕”、“漳滨逸人制”、“古相张家造”、“古相陈家造”等款,表明了制作窑户和烧造地点;元代景德镇枢府窑卵白釉瓷上印有“枢府”和“太禧”字样。其内容均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
特别是元景德镇枢府窑烧制的卵白釉瓷,是在青白釉的基础上,创烧了一种卵白釉的新品种,因为这种卵白釉瓷中发现有“枢府”字样,因此人们称为“枢府窑”器。“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唐朝初设枢密使,只是用宦官充任,职责是传达圣旨。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与中书省分掌文、武两权,号称“二府”。辽、金、元时沿用其制。元代以军事为重,“枢府”的权位就更高,具有“枢府”铭的卵白釉瓷器,应属“枢密院”的定烧瓷器,也就是元代的官窑器。
近年来,随着在景德镇湖田地区的考古发现,在同一窑址,早期烧造青白釉瓷,稍晚出现卵白釉瓷和青花瓷。说明元代并没有一个专烧“枢府”瓷的窑场。国外留存大量元代外销的卵白釉瓷也绝非全部为官窑产品。因此,长期以来把元代卵白釉瓷统称为“枢府窑”器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一部分带铭文的是官窑,一部分是民窑或外销瓷。
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比青白瓷厚。枢府瓷釉变青白釉为卵白釉(偏白近似鹅蛋色),釉厚而呈失透状。卵白釉瓷的器型以盘、碗、瓶、执壶和高足杯多见,小件器多,大件器少。此类小足器的足径,一般为碗口径的三分之一。枢府瓷的折腰器是其典型的造型。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的弦纹。
枢府瓷精细者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是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云鹤、孔雀、牡丹和摩羯纹等。印花纹饰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釉面呈乳浊色,但纹饰生动自然。枢府瓷的铭文以“枢府”两字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内壁的口沿下,“枢”和“府”字分别在相对称的位置。
近年由于元青花瓷在国际市场的高价位,元枢府窑瓷也水涨船高。仿造枢府窑印花瓷盘也开始流入市场,还有的将青花“枢府”款写在印花盘内,仿品主要有以下特点:要么尺寸大,纹饰清晰,有的是印花款,有的是青花款。要么尺寸小,纹饰模糊、粗率,欠生动。请广大陶瓷爱好者要认真比对,仔细鉴赏,识真辨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