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如何迎接"新高考"带来的"教育新变化"

(2016-05-01 21:44:57)

教师如何迎接"新高考"带来的"教育新变化"

                                   ------《引领高中教育新常态与学科备考研讨会》学习心得

                                        高二、一分部 郑光会

        4月23日,高二备课组组长参加了在临潼华清中学召开的《引领高中教育新常态与学科备考研讨会》,通过学习,我们对即将在全国全面实施的高考改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彬教授做了专题为"新高考"带来的"教育新变化"讲座,听后受益匪浅。"新高考"对高考科目、高考成绩组合进行调整,不仅会对基础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给老师也会带来很大的变化。下面就老师为迎接新高考该如何转型,谈谈此次学习的心得体会。http://s3/mw690/002DvpgDzy71lGZ24LMe2&690

一、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新高考指向何方?

        新高考,学生有了选择权和组合权。最直接的就是学生学习科目的选择,按照《高考改革方案》确定的文理不分科,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按照这种思路,考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将有多达20种的学科组合选择,这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加上外语可以有两次考试机会,也扩大了考试选择权。六选三,学生有了选择权,即对老师的选择和对专业的选择,这是新高考带来新变化。

二、新高考学生选老师,学生选择的标准是老师努力的方向。

        海宁高中在新高一680名学生中做了一个统计:在理科物、化、生三科中,选物、化的学生400人左右,选生物300人左右,在文科地、历、政三科中,选地理、历史的400人左右,选政治的200人左右。每班30到50人,如果选你这科的学生少于30人,就不能开班。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有铁饭碗。"新高考"将实行走班教学,就是包班制:以前是别人的班,请你去上课;现在得自己建个班,然后才上课。以前是帮别人上课,现在是为自己上课。

        针对"新高考"的这一变化,老师所面临的,就是被学生选择的问题。所以,面对新高考老师发展的方向是要让学生选你,学生择师的标准就是老师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呢?周彬教授谈了三点:

        第一个择师标准是:能让学生考得好的老师。

        不论高考如何改革,高考成绩还是最重要的。学生选科会选要能让自己考得好的老师。成绩好来源于老师的学术声望和毕业生的评价,这会成为新高一学生择师的依据。所以,老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态度,毕业生的评价决定着你在学校的岗位和地位。这是老师在新高考下努力发展的方向。周彬教授曾任海宁高中校长,带领学校领跑全国高中课程改革,并使学校成为全国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示范学校。他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对老师如何让学生考得好提了几点中肯的建议:

        1、要重构课堂教学流程:把学习还给学生,把教学还给课堂。能够自己学的就自己学,必须教的就必须教。让学生先学再教,教了再学!

        2、成绩究竟从何而来:成绩究竟是学生学出来的,还是教师教出来的;教师更应该搞教学,还是更应该搞学生。周彬认为:要想成绩好,要抓学生的学,搞学生比搞教学更重要。

        3、师生关系就是生产力:考得好不好是由师生关系决定的。师生关系往往比课程更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保证学生不偏科;才能保证师生不得病。

        第二个择师标准是:长得好不好。

        长相是天生的课程资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也难例外,这必然会成为学生择师的一条标准。作为老师,如果不是深得上帝垂青的才貌双全之师,就努力成为个性鲜明的老师。女教师不美丽动人,但要衣着得体,优雅自然,声音好听,表情丰富;男教师不英俊帅气,但要棱角分明,个性鲜明,谈吐不凡;老师要多说好话,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自然会让一些学生崇拜,受学生欢迎。

        第三个择师的标准是:课上得好不好。

        新政下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低下才是新政最大的敌人!对这一点,对于课上得如何,周彬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只是一个人的脸面而已!是获取个人美誉的途径。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教研,老师们团结、合作、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帮助学生。课堂不是生命线,学生才是生命线。他说,研究课堂容易走火入魔,研究学生才会育人成己。

        在这里,周教授讲了一个事例:

        一个朋友的小孩今处读高一。今年寒假回到老家,我在老家待了14天,几乎没有见过他们家的小孩。我问这位朋友,这位小宝贝天天在家干什么,也不出来走走。这位朋友说,他一天到晚打游戏,打到凌晨三四点。有一次我终于见到他了,我问他为什么要打游戏,他说,不得不打呀。我说难道不打还要死人吗。他说,不打虽然不死人,但也活不下去呀。我问为什么呀。他说,同学聚在一起,都在讨论哪个游戏好玩,哪一关怎么才打得过,要是自己不打游戏,跟他们坐在一起,怎么融入他们?如果不能融入他们,他们就会排斥你,故意或者无意。

        当他谈到这儿的时候,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影响,远远超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人不是生活在空气之中,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的,而整个人群对他所产生的压力,就会成为这个人模仿他人的动力,这在社会心理学里面叫从众心理。让学生读书,如果他身边的人都不读书,那么他也不会读书。如果学生身边的人都在读书,哪怕读书苦一点,也还是可以接受或者忍受的。所以,课上得好,不一定就考得好,但是谁能够擅长于营造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这个班级一定是学得好和考得好的。http://s11/mw690/002DvpgDzy71lH3pTGada&690

三、学生对学科的选择,就是对专业的选择,对未来生活的选择。

        首先,老师要懂得把学习建立在责任和希望之上。

        面对这一高考新变化,周彬教授认为:学习是学生的责任,选择专业就是选择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专业就是不同的赚钱方式。所以作为老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责任感,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通过专业选择让孩子感到有未来,有希望。

        但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把学习的责任强加到老师身上。在中小学,无形之中形成了两个因果关系:第一,因为老师不好好教,所以学生就不好好学;第二,因为老师教不好,所以学生就考不好。这两个因果关系,说小了,害了一个孩子,说大了,害了一个民族。

        大概20年前,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在那个年代里,宣传得最多的是那双"大眼睛",一个放牛娃趴在教室外面朝里面看,然后我们美其名曰"对知识的渴望"。因为这双"大眼睛"启动了浩大的希望工程。如今,有了义务教育,我们终于可以对那个放牛娃说,进来吧,孩子,不要钱。然后,他终于进来了,可是读了两天后,他决定我还是放牛去吧。因为他没有发现读书给他带来什么他想要的东西,反倒觉得去外面放牛更自由。

大家常说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相信老师肯定是一个职业,但这个职业的光辉,是不能照耀到学生的学习,并取代学生的学习责任的!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能够真正地与学习相随,懂得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任。学生才是自己学习责任的承担者,才是自己学习结果的承受者。

所以,身为老师,我们要让孩子感到有未来,让他觉得活着有希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能够给孩子正能量。要做到哪怕学生每次考得都很差,但是他还觉得下一次可能考好,至少对下一次考试有信心,这才是我们当老师的本事。

        其次,老师要具备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的能力。

        以前,学生的选择权有限,现在如果给了学生选择权,就应该在学生选科、未来报考大学方面,进行提前规划、指导,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实力、升学与就业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在加拿大高中,每所学校都有职业发展中心,有四五名专职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规划选科、选大学。"新高考"下的教育,生涯规划导师会走在班主任前面,老师的宗旨是致力于把学生的特长发展为专长,进而成为他未来大学的专业,从而变成他未来的职业,发展成为他人生的事业。http://s5/mw690/002DvpgDzy71lH9aAdu74&690

        以上即是此次学习的收获和心得。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并不是要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是要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播下阳光、正直与积极进取的种子。如果我们不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不与学生的灵魂面对面,我们就无法给予学生最真实和最真诚的教育,也就无法做一名真正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育的深度,并不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本身上,而是在对教育对象的理解上。如果我们把教学内容设计很有深度,但对学生的理解很是肤浅,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抽象与无趣的,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理解是深刻的,不管教育内容是有难度的,还是没有难度的,我们都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不管学生最后把教育内容掌握了多少,但我们都可以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在学习这条路上坚持不懈的走下去,永远不丧失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这才是教师面对"新高考"带来的"教育新变化",做好转型的本质。

 

                                   2016年4月2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